阿伦人(1934)

Man of AranUP:2025-07-07

演员表剧照影评播出时间结局 主题曲
阿伦人

评分:7.7 导演:罗伯特·弗拉哈迪 编剧:罗伯特·弗拉哈迪
主演:Colman 'Tiger' King / Michsel Dillane / Maggie Dirrane / Pat Mullin / Stephen Dirrane
类型:纪录片
片长:73分钟地区:英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亚兰岛人 / 阿兰岛人
上映:1934-04-25(英国)
IMDb:tt0025456

阿伦人简介

In this blend of documentary and fictional narrative from pioneering filmmaker Robert Flaherty, the everyday trials of life on Ireland's unforgiving Aran Islands are captured with attention to naturalistic beauty and historical detail.

第2届威尼斯电影节墨索里尼杯 最佳国际电影罗伯特·弗拉哈迪

简评

《亚兰岛人》延续着弗拉哈迪影片一贯的空间特征,描绘了遥远、封闭、边缘化的乌托邦社会,让人想起他的名作《北方的纳努克》。在史诗性的主题下,导演采用非戏剧性、松散的叙事结构。通过别有意味的景别、构图、光影和景深处理描绘出海岸一角亚伦岛人的生活。虽然电影带有强烈的表演痕迹,但也饱含了浪漫的诗意,从纪录片出发走向了剧情片。

呈现出很有代表性的剪辑技法。大量运用到交叉剪辑以及重复剪辑帮助叙事,将父亲一船人在海上捕鲨时的凶险状况跟母亲独自在窗前守望交叉剪辑体现出母亲的担心,将父亲即将捕鱼成功跟母子二人在岸上的热切期盼、喜出望外以及搭建大锅等一系列操作交叉剪辑,体现出一家人的兴奋和快乐。感受到人类早期勇敢生存的强烈欲望,他们在劳动和生活展现出的努力纯粹又浪漫。小男孩独自眺望大海的背影画面很动人,也许他长大也会像父亲一样在大海里搏斗和生死未卜。弗拉哈迪让最终的结尾停留在虽然船坏了但父亲平安归来、一家三口走向远方,联想到《北方的纳努克》的结局,感慨万千。

。①生活在极端环境的阿伦人的日常生活。拍的颇浪漫。②摄影(光影/构图)很美很诗意;海浪镜头拍的很美很有气势(虽然还是更喜欢《浮于碧海》的);增强写实质感:实景拍摄、自然光、多处(运动)长镜头、非职演、等;多次运用交叉蒙太奇制造戏剧张力;大量有趣的生活细节的捕捉。③和《北方的纳努克》有相同的问题,而且这部特写和交叉蒙太奇等传统故事片的技法用得更多,所以观感比后者更违和。

3+=。优秀的导演都有恒定的优点,看前并不知道本片是罗伯特·弗拉哈迪执导,刚看没有几分钟就想到了《北方的纳努克》,一查卡司果不其然,罗伯特·弗拉哈迪同时也是茂瑙《禁忌》的摄影制片编剧,想必《禁忌》里人与自然相生相克搏斗依存的宏伟自然观和他有莫大联系。因纽特人的“monster”是北极的皑皑白雪,阿伦岛人的“monster”是岛外的茫茫大海,他们都是现代文明圈边缘的人,风调雨顺时,他们是自然的儿女,比现代人更深刻的品尝原始之美,灾祸横行时,他们是自然的敌人,比现代人更快速的体会原始之艰,风暴雷鸣,不惧命运。《纳》的结局,朝阳初露,纳努克一家又穿上行装,团结一心直面冰封凛冽,而《阿》的结局,岛民一家三口肩并肩渐行渐远,任你身后惊涛骇浪,我们团团圆圆自是逍遥,伟大的人民啊

加入了蒙太奇表现交织叙事,将纪实类题材更加紧凑的结构化,较之于北方的纳努克尝试用试听表达代替字幕,且更加娴熟的采用视线进行空间转向以及动作-反应的描绘。空镜渲染氛围,叙事详略突出,节奏张弛有度。但还是从剪辑中暴露出一些前期运镜的问题,感觉在摄影机跟随主体运动以及采用出入画空镜专场之间犹豫,运动镜头的增加意味着观察视角从静观转向更为主动的预判,更在意捕捉到一些瞬间性镜头。

,捕鲨(快速)与海浪搏斗全部是缝合式剪辑,蒙太奇,但远景中主人公和巨大浪花的共存依旧具有非虚构的现实感,捕鲨的真实感也是,还有其本身的真实(联想大白鲨道具,当然两者给人震撼的角度是不同的,一个是虚构中捕捉的现实,一个是努力营造虚构世界的可感可信度)。拍摄中的危险重重极具浪漫主义和冒险气质了。

「制片人迈克·巴尔孔(Michael Balcon)邀请佛莱厄提导演艾兰岛之人 (1934年),描绘爱尔兰西岸以外的阿伦群岛居民的传统刻苦生活,这部电影取得重大成功,部份人认为此作超越了北方的南奴克。然而相同的是,艾兰岛之人亦展现了在极端条件下,人类为生存付出的努力。岛上的土壤稀薄,居民只能将海藻从海中运送到地面,建构田地种植。佛莱厄提邀请当地人演出各种虚构角色;为求戏剧效果,安排演出过时的行为:电影其中一段,展现村民在小艇上,用鱼叉狩猎鲨鱼,但实际上,此方法已经式微好几十年。」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弗拉哈迪最具浪漫主义的一部,在兼具乐观主义的氛围下是对人类与大自然搏斗努力生存的影像赞歌。标志性的自然主义已不仅仅是朦胧诗意的光影画了,还有狂怒波涛、峭壁悬崖的惊险,有默片里最动人的海洋画面,有风雨飘摇中最感人的相互扶持,也一改镜头长时间对准,而以明确性极强的蒙太奇突出打捞捕鱼过程中的艰难,也不再是《北方的纳努克》中民族志式的风俗展演,在地域性极强的捕捞中不在以首要猎奇性的目光投视,反而以对其本身精神与境况的关注展现,正是在这种视角下,被诟病展演式的再现转变了方向,不再是假装视角单纯的纪录,而是作者在场的倾向歌颂,也正是这一明视的人物感情投注,成为镜头感染人的直接动力。虽然是有声片时期拍摄,但存留的字幕卡还带有默片印记,不久之后,旁白即将全面登场。

通过大量剪辑把人的活动与海浪本身的汹涌态势接在一起,海浪的危险并非在同画框中得到表现,它们对人的影响完全依赖于剪辑的构造。明显的后期配音痕迹过于出戏 也严重削弱了危险的实在感。叙事性音乐完全为了参与到剧情的起伏塑造和人物的情境变化当中 过于刻意。几个大远景悬崖海岸的左摇呈现出村落和海岸与峭壁的空间连续。实话说,这片子没有音轨确实会好很多。小男孩坐在峭壁上用长绳钓鱼一场蛮有意思 还有点惊险,虽然那鱼看着就像是在下面串好了上来的。海的画面都处理得很好 鲨鱼的捕捞和处理作为核心剧情被塑造为阿兰岛人标志化的民族图像用以反映人与自然对抗的主旨

感觉比《北方的纳努克》作为纪录片来讲客气、生疏很多,或者说这部片子更像是个电影?阿伦人的出现似乎都更多为了剧情服务,导演好像本来想和观众聊聊那里的人,聊着聊着开始讲故事了。没有《纳努克》里面对于爱斯基摩人的那种赞赏之情,也没有感觉到导演和他们特别熟悉

人与自然搏斗的史诗,在浪里逃生,在岩石里开垦,在鲨鱼腹里讨光明。弗拉哈迪的片子都是从探险出发的,为了捕捉惊险时刻,纪录与排演两手抓,未必完全保真。快速剪辑很流利;母子焦急等待时交叉剪辑,想起《千锤百炼》有个相似处理,纪录片似乎允许这种并置式的煽情。

。虽然作为纪录片,但是“演”的痕迹还是有点明显,小男孩悬崖边钓鱼的场景挺有趣,几处出海的戏也拍的很惊险,不得不惊叹于亚兰岛沿岸竟有如此汹涌湍急的海浪。捕猎鲨鱼的戏份占比比较多,而其他情节都弱化处理了,所以全片并没有很好展示亚兰岛上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获得奖项

  • 第2届威尼斯电影节
    第2届威尼斯电影节
    获奖:墨索里尼杯-最佳国际电影
阿伦人演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