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策马赫尔(1969)

KatzelmacherUP:2024-11-28

卡策马赫尔

评分:7.4 导演: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 编剧: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
主演:汉娜·许古拉 / 利莉思·昂格雷尔 / Rudolf Waldemar Brem / Elga Sorbas / Doris Mattes
类型:剧情 / 爱情
片长:88 分钟地区:西德
语言:德语
影片别名:外籍工人 / 外国佬
上映:1969-11-22
IMDb:tt0064536

卡策马赫尔简介

本片是根据法斯宾德同名话剧改编。“卡策马赫尔”是德国当地人对外籍劳工的蔑称,暗示外籍工人的性行为就象一只发情的雄猫一样,有人甚至因此而将该片译为“阳具艺术家”。“局外人不仅只是必需忍受孤寂的侵蚀,同时也不得不去对抗来自群体的偏见和敌意,这是法斯宾德早期作品中的重要主题。”同时,影片移植于“反戏剧剧团”的带有先锋色彩的形式感也趋于成熟。世界著名电影刊物《画面与音响》的记者评论到:“看过《卡策马赫尔》之后可以断言,法斯宾德是一个真正的天才,他在戈达尔与施特劳布所做出的开创性业绩的基础上,正开拓着新的天地。”

简评

从剧作较为幼稚的、模仿痕迹较重的《爱比死更冷》到这部《卡策马赫尔》,法斯宾德的进步的确非常明显。简陋直接的布景、固定场景的切换施展得极好,能够直接感受到形式感强的构图效果。对排外情绪和偏见的德国底层社会的讽刺则欠缺力道,该主题延续至《恐惧吞噬灵魂》才完成其批判本质的跃升。★★★☆

60年代赖纳 维尔纳 法斯宾德电影。德国新电影。拒斥在克鲁格、施特劳布等人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布莱希特理论,认为政治批判的艺术必须调动观众的种种感受。其影片常常表露出对怪诞喜剧、血腥暴力。以及用人物地域方言呈现强烈现实主义的趣味。创作第一阶段“反剧场”剧团时期,对叙事进行实验。早年阶段常常使用一种冷静的照相般的风格对人物取景拍摄:以一种扁平、正面取景拍摄几对游手好闲的情侣。无资源

法斯宾德第2部长片,改编自他的首个舞台剧本,比处女作[爱比死更冷]更复杂和耐人寻味,在完整度与社会批判性上也更胜一筹。,外籍劳工备受歧视、打压,不断遭遇冷热暴力。模糊的时空与不变的人物服饰穿着(也是节约成本快速批量拍摄的要求),则令影片浸染上寓言意味。,贴上communist和不讲卫生的标签,谣言的传播夸大与群体的非理性、冲动、轻信与从众的集体性幻觉都契合于[乌合之众]。,多重的间离效果也由此产生:慢节奏与略带夸张的念白,面无表情的表演,淡漠感弥漫;一场一镜,固定长镜,封闭构图,但各段落间常无连贯一致的关系,如同断片,形成完整与破碎的对立;对白言简意赅却信息丰杂,需重看才能厘清关系走进人物。()

哪怕到现在为止,gossip的主题好像都可以把所有看起来简单的人与人的关系中暗藏的可怖的扭曲的复杂性全部揭示出来。把场景限制在封闭的房间和公寓楼间让这个故事更贴近十九世纪真实到野蛮的realist writings:法斯宾德用像是拍精神错乱的镜头(突然插入的音乐,带有一点距离的仰角)记录话语的增殖和嬗变,和厉害的作家一样,他也意识到这种社群内部的gossip自然会划定严格的边界:每天争斗,浑浑噩噩生活的这些角色们当然不能主动制定这个边界,而是需要借助一种xenophobia。被德语裹挟着塑造了的希腊人可能就指向了电影开头所说的重复犯下的“错误”,一个公寓楼里压抑着的fascism…

在如此早期的《卡策马赫尔》里,法斯宾德便在影像上体现出近乎直觉的创造性。这部关于德国市民社会的僵化和排外的电影一共只有两种镜头。一是固定镜头里小团体的男男女女一字排开,各个人物呈现水平关系彼此或疏或密地排列组合,生活正是这样的一潭死水。二是人物两人一组垂直向画面近处走来,镜头在前面微仰角后退跟拍,人物们嚼着舌头说着有的没的的废话,但他们行走的前方有什么,我们看不见,正如他们自己凝滞的未来。圈外的世界、希腊那里有些什么机遇,这对这些人而言超出想象力,正如当下德国社会的状况。

延续了《爱比死更冷》的极简主义。简洁到极致的布景,只有固定和肩扛拍摄两种镜头。限制人物台词和动作,甚至有大量沉默镜头。过度打光和沉默镜头直接外化人物内心的苍白。换座位等无意识镜头暗示人物的焦躁不安。影片展示的是当时的社会环境。人们精神上空虚,大量时间闲逛,只有酒精和做爱能暂时逃避。物质上匮乏,为了钱出卖身体,怂恿伴侣出卖身体,甚至走向犯罪。但却嫉妒虚荣,制造假象表面上让自己的生活超越他人。同时散播谣言诋毁他人,以此满足自己的虚荣。而这种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匮乏导致了极度的排外,法x斯主义复活,这样才能让他们再次团结。影片是当时的写照,也是过去的复刻,更是未来的预言。导演给出了一个存在主义的答案。要行动起来,就像开车,去认识不同的人,一切都会改变。正如片头所言,新的错误,也总好过重复过去的错误。

忍不住转发文德斯的差评:仿佛看电视不断换台,每个都无聊,不过汉娜许古拉很亮。其实蛮好笑的,是个传八卦大会,对外国人抢工作抢女人的畏惧抹黑现在依然通用。男人不论弯直都渣,女的也好不到哪里去,汉娜最好,可惜傻。借其他角色之口宣扬希腊工人(导演本人)家伙好大,我快笑死了。Harry明明是他班子里最可爱的男孩子(我心目中)居然得付费给妹子上床,别人或秃或微胖的倒能啃女友傍金主,小法的世界观太谜了。

卡策马赫尔是当时德国人对外籍劳工的蔑称,暗示其性行为像发情的公猫。法斯宾德以单调乏味的固定镜头拍摄小市民单调乏味的琐碎八卦的日常,以双重的枯燥从两性关系、民族关系中揭露情感背后的权力机制与社会压迫,人与人之间只充斥着金钱与性的交易,而在其精神废墟里又充溢着存在主义的深入骨髓的孤独与绝望。

拒绝分镜而诉诸景框的力量。单调的场景一如单调的生活,成为谣言滋长的场所。整个社区一方面毫无道德感,一方面充满“卫道士”;一如德国本身内部问题百出,但面对外来者仍动用民族主义的姿态,在电影中法斯宾德为这一幕提供了一个罕见的纵深,并随即成为群殴/暴行的发生之所。秘密和欺骗存在于共同体表象的背后。整部电影运用了类似音乐的结构,相似的移动镜头段落就是片子的副歌:“爱比死更冷,爱让人易老”。

“卡策马赫尔”是德国当地人对外籍劳工的蔑称,暗示外籍工人的性行为就象一只发情的雄猫一样。“局外人不仅只是必需忍受孤寂的侵蚀,同时也不得不去对抗来自群体的偏见和敌意,这是法斯宾 德早期作品中的重要主题。”同时,影片移植于“反戏剧剧团”的带有先锋色彩的形式感也趋于成熟。《视与听》记者评论:“看过《卡策马赫尔》之后可以断言,法斯宾德是一个真正的天才,他在戈达尔与施特劳布所做出的开创性业绩的基础上,正开拓着新的天地。” 法斯宾德的前两部作品的确显示出他在电影形式上独特的风格,持续、静止无动作或极少动作的长镜头,以及“反戏剧剧团”风格化的表演,形成一种有意识的单调效果,这与法斯宾德自身的看法是相一致的——“它们是对感情状况的一种确定”。

较《爱比死更冷》,该片在艺术语言和技法的把握上有了更多突破:极简主义的画面与对话将一群市侩民众置于一场舞台剧式的情境之中。其中不乏戈达尔的影子。这群底层民众简单通俗的生活充斥着性、欲望与金钱,看似无主题的对话,关于爱情与性的分离以及爱情的荒诞、性交易的合理性这些法斯宾德的情爱观点在此进一步凸显,而小场景人物对话的衔接更显法斯宾德画面控制的天才性。影片唯一的戏剧冲突在于外籍工人的出现,激起市民的种种恶俗的猜测、评论和诽谤,小市民那种丑恶的面目可谓摹画得入木三分。工人乔格斯被殴打是猜忌诽谤的必然,这是一种小团体对外来势力与生俱来的敌视心理所致。乔格斯以冷漠应对殴打事件,这不仅使市民的发泄欲望得以满足,也使得市民生态趋于新的平衡。最后一段强制流产失败后结婚的剧情,到是给小市民群像添上了一笔暖色调。

2017079 与处女作一脉相承却在风格和主题上更有纵深。固定机位设置的镜头只有推拉没有移动,将焦点对准大楼里的一个个小团体,其间的排挤、妒忌、贪婪与自私等人性弱点也被一一囿固展示给观众看。结局许古拉说着到了希腊一切都会不同,而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放之天下皆一般。

获得奖项

  • 第20届德国电影奖
    第20届德国电影奖
    获奖:Film Award in Gold —— Outstanding Feature Film (Bester Spielfilm) / Film Award in Gold —— Shaping of Feature Film (Bester Spielfilm - Gestaltung) / Film Award in Gold —— Best Performance by an Ensemble (Beste Darstellerische Leistung - Ensemble) / 最佳剧本
  • 第39届德国电影奖
    第39届德国电影奖
    提名:Special Film Award `40th Anniversary of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卡策马赫尔演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