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政委(1987)

КомиссарUP:2025-06-10

女政委

评分:7.9 导演:亚历山大·阿斯柯尔道夫 编剧:亚历山大·阿斯柯尔道夫 / 瓦西里·格罗斯曼
主演:诺娜·莫尔久科娃 / 罗兰·贝科夫 / 赖莎·涅达什科夫斯卡娅 / 瓦西里·舒克申 / 谢尔盖·尼科年科 / 奥塔尔·科别里泽
类型:剧情 / 战争
片长:106分钟地区:苏联
语言:俄语
影片别名:同志 / 人民委员 / Komissar
上映:1987-07-15(莫斯科电影节)
IMDb:tt0061876

女政委简介

前苏联1967年阿•阿斯柯尔道(Aleksandr Askoldo)夫执导的一部遭禁20年的经典战争名片,根据瓦•格洛斯曼的短篇小说《在别尔季切夫城》改编,诺娜•莫尔久阔娃(《青年近卫军》)主演,国内曾公映过。
  影片拍成后即遭禁,导演也因此被开除党籍,本片也成为他唯一的一部作品。影片在拍成20年后(1987年)终于解禁上映,不但在苏联国内外引起了轰动效应,并应邀参加了西柏林、多伦多等10多个国际电影节,荣获1987年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并获1990年四项列宁奖金。
  剧情:
  在国内战争的严峻年代,一支红军部队击溃了白匪军,来到南方边陲的小城镇别尔季切夫。女团政委瓦维洛娃戎马厮杀,执行军纪毫不留情,她曾把一个未经许可顺便回家住一夜的士兵叶海林当作逃兵处决了。目前,瓦维洛娃怀孕已临近分娩,团长决定把她安排到这个小镇的洋铁匠叶菲姆夫妇家去待产。叶菲姆是信奉基督教的犹太人,家里人口多,有老母及6个孩子。叶菲姆对于镇长把瓦维洛娃安置在他家不表欢迎。他对政治不感兴趣,他认为红军和白匪都不会给他这个犹太人带来好处,上次白匪来犯,还残忍地处死了他的哥哥。瓦维洛娃与这个信基督教的犹太家庭也格格不入。但叶菲姆的妻子、善良勤劳的玛丽娅对她的悉心关怀和照顾改变了她的看法。她以普通女人的眼光看到了这一家人的生活虽不富裕,但却温馨而和谐。瓦维洛娃分娩时,玛丽娅为她接生,并让她同意按基督教的仪式为孩子祝福。瓦维洛娃成了一个会哼摇篮曲的妈妈了,并觉得自己也是叶菲姆家中的一员,常常帮着玛丽娅做家务事。团长来看她,通知她:白匪开始进攻,红军即将转移,但一个月后会回来。团长希望她和野战医院一起乘马车撤退,她没有表态。团长派人给她送来了一些食品,同意她留下。但当红军开始撤退时,瓦维洛娃心情矛盾地思考再三,哭泣着给孩子喂了最后一次奶,把他留放在叶菲姆家的床上,大踏步地走出院子,去追赶离去不久的红军队伍了。
  幕后:
  1967年,本片尚未完成就遭到了厄运:摄制组在乌克兰拍片,莫斯科多次来电报命令停拍,但摄制组还是把影片拍完了。审看样片时,影片遭到了禁映,拷贝被剪得支离破碎,一些素材也被焚毁。编导阿•阿斯柯尔道夫受到了迫害,他被扣上“反对苏维埃政权"的帽子,并以不适合从事电影工作为由把他从电影厂除了名,甚至还企图以挥霍资金的罪名追究他的刑事责任。1969年,阿•阿斯柯尔道夫被开除出党,并离开了电影界。他给党中央写信,提出申诉,1972年,他恢复了党籍,但仍被禁止从事电影工作。1986年,前苏联所有遭禁映的影片都开禁了。于是,阿•阿斯柯尔道夫也想让他的影片《女政委》登上银幕,但本片已无完整的拷贝,后来在国家电影资料馆找到一个被偷偷保存下来的拷贝。阿•阿斯柯尔道夫花了半年时间修复了拷贝,《女政委》才于1987年正式上映。离开电影界达20年之久的阿斯柯尔道夫重新归队,本片是他从影以来惟一的作品。
  影片上映后在苏联国内外引起了轰动效应,并应邀参加了西柏林、多伦多等10来个国际电影节。《女政委》获1987年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并获1990年四项列宁奖金。无论在国内外,很多人都不理解本片何罪之有?或许是因为人性在女政委身上的苏醒受到了谴责,或许是因为叶菲姆一家使瓦维洛娃变得有人情味了,而不是瓦维洛娃从鲜明的阶级立场出发,和这家不信马列主义,只信上帝的人划清界线。反正本片不符合那些经典教条,这就是它的罪名。阿斯柯尔道夫说他拍摄的是一部关于人的尊严和爱的影片,一部对女人、对家庭、对孩子的爱的影片。瓦维洛娃在生孩子之前,身上只有军人的勇敢和原则性,缺乏女性的柔顺,生了孩子之后,她成了一个闪烁出母爱的真正的女人了。
  瓦维洛娃由诺娜•莫尔久阔娃扮演,她曾在《青年近卫军》中塑造了乌丽娅的感人形象,并主演过《不称心的女婿》《主席》。

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最佳影片(提名)亚历山大·阿斯柯尔道夫 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 评审团奖亚历山大·阿斯柯尔道夫 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费比西奖(国际影评人联盟奖) 竞赛单元最佳影片亚历山大·阿斯柯尔道夫

简评

8/10。战争按照男性的标准把女政委变得冷酷决绝,生育使她暂时搁置军人的威严立场,面对铁匠不满地搬出房间家具和床铺这一切沉默不语,接受新鞋和孕妇装的好意恢复了母性身份,帮忙钉铁窗时憧憬着搭载新娘的军官马车;沙漠/河流象征分娩的痛苦与婴儿诞生,慢镜头和声画对立、时空跳转的手法极有回味。

差。1967年拍成1987年才上映,并在柏林拿了奖,其实这片子是爱森斯坦式混乱剪辑留给苏联电影最后的遗产,60年代以后再没有人用爱森斯坦的方式剪电影,他的影响力随着斯大林的死亡烟消云散,并且他个人也只是在40年代之前乱剪。这个角度看,本片是一部化石般的作品,记录了爱式狂暴瞎他妈剪的最后荣光

剪辑比较乱,很多没头没脑的蒙太奇乱入。女政委是个不讲情面的革命战士,有个战士偷偷回家里和老婆睡觉,就被认定为叛徒处死。怀孕的女政委被上级安排寄住在一家犹太洋铁匠家里,洋铁匠不喜欢红军随意征用百姓的房产和物资,洋铁匠也不喜欢白匪,白匪杀死了他的哥哥,洋铁匠认为红军和白匪都不能给自己带来好生活。洋铁匠的老婆是个善良的女人,他们有六个小孩,对于善于战斗不善于家常的女政委,她选择了悉心照顾,女政委对于怀孕感到焦虑不适应,她尽力安抚,女政委艰难的生下个男孩,和洋铁匠一家朝夕相处,女政委也变得柔和母性回归。白匪杀要杀回来,大部队要走了,上级安排女政委继续留在洋铁匠家里,女政委舍不得孩子,喂了最后一口奶,做了个艰难的决定,把孩子留下,自己去追赶大部队。

1967年完成,2004年上映,一部传奇的苏联红片。看得译制版,良心配音。没有大的交战场面,没有酷刑没有屠杀,所以影片并没有实质性的看到为何遭禁几十余年,有的只是关于战争对于犹太人和原本生活的影响的对白,因为战争,丧夫弃子。影片结尾伴着最后一曲国际歌,战争的荒凉造就生活的凄凉。

苏联新浪潮电影,依然聚焦于人,从女政委到母亲、从军装到妇女装扮,身份和形象的转变是人性与母亲的显现。孩子们争斗的部分令人心感沉重,把反犹与欺压女性当作游戏玩耍。睡眠时分,导演使用长镜头在屋内游走,像个观察者,看着桌上的残羹剩饭,看着床上睡得正香的孩子,看着唱着歌谣哄孩子入睡的女政委,一种静谧而美满的情绪油然而生,与外界的战争形成反差。尽管影片不乏直接的对战争、改朝换代的控诉,但是因为有着对叶菲姆一家贫穷而又亲密的一家人的刻画,这样的控诉还不会显得生硬。

红军的女政委,首先是人,而且是女人。这样一种常识性的诠释,在封闭的年代也无法不成为禁忌。加上小业主对政治的反感,犹太人家庭的宗教信仰,诸多元素呈现出世界本来该有的多义复杂样态,而这一切都是与简单教条的主流格格不入的。影片的视听语言十分厉害,表现主义的镜头即便在当下看来依然具有陌生感,非常的手法呈现出了非常的心理,即革命为了什么,革命是否与人道主义矛盾。大义凛然义无反顾的结尾有点生硬,纵使这样,导演也没逃过被开除党籍的命运。

电影拍的还可以,但是要警惕资产阶级走狗,你介绍剧情就介绍剧情,在简历里面叽叽歪歪那么多干什么?想映射谁?像表达什么观点?电影艺术也要讲政治正确,本片解禁后苏联就亡国了,你知道不?他妈的,狗比导演白匪兵烧杀抢掠你不拍,苏联最底层农奴反抗腐朽沙俄统治你不拍,你他妈就拍人家女政委执行军法和所谓的觉醒。亏的斯大林死的早要不然,狗币导演绝对去西伯利亚挖土豆。

发生在俄国内战时期的故事,虽然女红军是主角但是最有代入感的角色却是犹太人叶菲姆,很多重要的台词也都出自他之口。地窖中起舞的叶菲姆一家,犹太人被驱赶时画面所呈现出的血红色都令人难忘。红军的战斗画面出现在了闪回中这些画面都有种超现实的意识流美感。PS某些台词国内引进时被剪掉了。

是因为不够红,所以变成了一部禁片么?只是现在看来,影片更多的是对于人物精神状态和时代风貌的捕捉,无论是大人的戏份,还是孩童的戏份,隐隐约约都有恶和暴力的成分存在,而红军,他们并不是所谓的救世主,只有人们自身,才能为自己的选择付出行动。光影感也不错,属于会喜欢的类型。

8,蒙太奇和长镜头两大美学思潮留给苏联电影的最后遗产,毕竟电影在柏林重见天日的时候(还跟红高粱同场竞技),苏联都马上要没了。可能就今人眼光来看,这个电影似乎并没有想象中那般的大逆不道,或许在苏联审查者的眼中宣扬战争人性论就已经是突破底线了,但也可能并非如此,毕竟电影还涉及了同样比较敏感俄罗斯犹太人问题。电影很讨巧地用女政委这个女性战争参与者的形象作为喻体,把人性和母性进行勾连,用圣母像、摇篮曲这些元素来进行强化。母亲分娩在电影中显然就是战士艰难找回人性的那个决定性动作(蒙太奇寓意极其明晰),只是结尾还是要政治正确一下,留了个女政委抛下孩子回到战场的结局,最后国际歌都唱了,这样都无法改变被禁的命运,确实挺让人无奈和惋惜的。

比《第四十一》还要恶心百倍。男人强大冷酷敌我分明是好品质,女人这样就成了没人性、失去“女性气质”、像个男人了。女人就活该温顺柔弱生而育女,沉溺于情感而远离政治,在生存斗争中毫无竞争力以至于被男人压迫得死死的是吧?这就是狗比男希望的“女性气质”!这和现代人希望原始部落永远保持蒙昧落后的原生态以便于他们闲暇之余去享受文化多样性和猎奇感,而一旦原始部落也现代化了就大声疾呼“你们怎么也变得和我们一样了?你们不淳朴了不神秘了远离自然了!你们还和我们有什么区别!”的无耻嘴脸有什么两样?你喜欢富有强悍掌控一切,女人也喜欢啊,既然那些所谓的女性气质那么好,那就由男人来负责好了。女人必将强大冷酷敌我分明,这样才帅!

红军女政委瓦维洛娃怀孕后不得不安排在锅匠叶菲姆家待产,她从这个平民家庭交往中,尤其是她艰难产子后,逐步唤醒了作为女人的天性和母亲的母性,甚至对宗教也感了兴趣。但是,当白匪来犯时,她还是忍心留下嗷嗷待哺的孩子,走上了抗击的第一线。应该说从结尾部分来看,该片还是主旋律色彩,不过仅通过孩子们分别扮演红军和白匪两场游戏,叶菲姆关于“政权”的评论及他与女政委关于革命目的的争论,该片尚未公映即被当时的苏联禁止就不足为奇了。在导演被批及电影资料均被销毁的情况下,同行偷偷留下了一个拷贝,使这部优秀电影得以重见天日。可能拷贝难以完备保护好,加上修复技术未到位,画面不甚清晰,有点小瑕疵。。

获得奖项

  • 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获奖:费比西奖(国际影评人联盟奖)-竞赛单元最佳影片 / 银熊奖-评审团奖
    提名:金熊奖-最佳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