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后一次看见巴黎(1954)

评分:7.1
导演:Richard Brooks
编剧:朱利叶斯·J·爱泼斯坦 / 菲利普·G·爱泼斯坦 / 理查德·布鲁克斯
主演:伊丽莎白·泰勒 / 范·强生 / 沃尔特·皮金 / 唐娜·里德 / 伊娃·嘉宝 / 柯特·卡斯纳 / 乔治·多伦兹 / 罗杰·摩尔 / Sandy Descher / 西莉亚·罗斯基 / 皮特·里德斯 / 约翰·狄福塞 / Odette Myrtil / Don Anderson / Max Barwyn / Hernán Belmonte / 丹尼·鲍沙其 / Peter Bourne / Paul Bradley / Tex Brodus / Tim Cagney / Charles Cirillo / 安·科迪 / Harry Cody / Louise Colombet / Gene
类型:剧情 / 爱情
片长:116 分钟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魂断巴黎(港/台) / 情断巴黎
上映:1954-11-18
IMDb:tt0047162
我最后一次看见巴黎简介
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之后,一切都是百废待兴的样子。士兵查尔斯(范·强生 Van Johnson 饰)在完成了自己身为一名军人的使命之后,决定留在巴黎,进军文艺界,成为一名作家。在巴黎,查尔斯邂逅了海伦(伊丽莎白·泰勒 Elizabeth Taylor 饰)和玛丽安(唐娜·里德 Donna Reed 饰)姐妹两,很快,查尔斯便和海伦坠入了爱河,两人结为夫妻,并且有了他们爱情的结晶。
虽然感情生活一帆风顺,但查尔斯的事业却一直没有起色,迟迟无法获得成功的他心灰意冷,开始依靠酒精派遣内心的郁闷。某天,酩酊大醉的查尔斯将海伦锁在了门外,海伦因此患上肺炎不幸去世,玛丽安则带走了两人的孩子,查尔斯失去了一切。
简评
很简单的故事情节,甚至结局处理得感觉像是故意似的,非有女主人公的死亡才能更加震颤,加深男主人公的负罪感。在爱情和婚姻里,千万不要试探对方到底是否还爱着你,这种猜忌只会加速爱情的毁灭。只有伊丽莎白泰勒是美丽的,不论是前面的一味贪图快乐,还是后面迫切想要回归美国时候的“长大”。
生命充满了喧哗和骚动,到头来只不过是痴人说梦。到底要怎样才会开心?住在巴黎?美?有才华?有钱?如果油没有挖出来会不会快乐一点点?FSF爱写浮华巴黎,但是come onFSF绝不浮浅。完成度很高,女主死于感冒后的心肌炎的情节以前可能会觉得扯,在2023年初也不觉突兀,这才是扯淡的人生吧。男作家可以长得丑点但索性丑得像伍迪艾伦那样也就可信了,当然是被泰勒的美留下来的,台词也棒,再加上罗杰摩尔盛世美颜,周五的午夜再棒不过了。
非常伤感的电影。此次重看才知道改编自菲茨杰拉德的小说。电影讲的是珍惜。但人生往往都是无事生非、乐极生悲,而人们往往都是在失去之后才会懂得珍惜。当强生坐在死去的妻子面前时,一切都已回不去了。这是伊丽莎白泰勒演的最美好最动人的一部电影,酒吧墙上的那幅画令人难忘。但伊丽莎白的死太突兀太刻意了。胶片的色彩非常温暖迷人。
一星沉迷于泰勒的颜,一星对巴黎始终有种迷之爱意,一星致敬经典电影,一星痛心海伦的憔悴离世,一星给故事本身,如果还有星星,愿意给满为止,也许它画质不好,也许它表演会有点夸张,但它真的是部完美影片。爱的至深不再自信于爱,而要通过伤害来感受彼此存在,却在每次过火中感受对方的重要性,几大经典爱情影片,每一部都记忆犹新,越久远反而越深沉,很不错。
上世纪50年代的《婚姻故事》,从相识相恋的热情似火到婚后以剩余的火苗维系情感,经年累月积攒下的补丁终究酿成无法修补的千疮百孔——古往今来的婚姻故事大抵如此,即便是在浪漫的化身巴黎。喜欢这种精炼的叙事方式:以男主晚归提前演练对策想占据主导、因互相吃醋而挑衅等情节促成情绪变调,而非依靠更加直白的情绪化表演,某些时刻的心口不一所带来的反向引导为整部片子平添了几分引而不发。在个人心中,影片进行至死亡情节就已经结束了,他们在游戏人间互相厌恶中幡然醒悟生活之本质,想去珍惜眼前人时飞来横祸的剧情走向、以“雨伞”这一相恋时的纪念性事物变质为一语成谶来增添悲剧氛围等套路俗套却有效,此种情形下默念片名,个中悲痛苦涩如潮水涌出。
第一,我不相信一个参加过二战的退伍军人打不过一个网球混蛋,第二,如果查理在公路汽车赛上自己把自己撞死了,那这个故事将更加完美,如果查理在进入巴黎之前就被德国鬼子的机枪打得浑身是洞然后扑街而亡,那这个故事将十分完美!正因为查理既没有死在德国鬼子的枪下,也没有死在他那辆靠吃软饭得来的车上,所以我要给这部片子扣两星!但毫无疑问的是海伦点满了五颗星星,画质再糊也掩盖不了全盛丽兹的绝代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