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加缪(2006)

カミュなんて知らないUP:2025-05-07

谁是加缪

评分:7.7 导演:柳町光男 编剧:柳町光男
主演:前田爱 / 柏原收史 / 吉川日奈 / 中泉英雄 / 玉山铁二
类型:剧情
片长:115分钟地区:日本
语言:日语
影片别名:開麥拉荒卡謬 / Who's Camus, Anyway?
上映:2006-01-14(日本)
IMDb:tt0456873

谁是加缪简介

某大学的电影系学生们正在筹拍一部描写青年杀人的电影,星期一早上,助理导演喜代(前田爱 饰)因主演缺阵,只得联系话剧团演员池田顶替,以应对六天后的拍摄。导演直树(柏原收史 饰)被痴情女友尤加莉苦苦纠缠,她为直树转学、整容甚至自杀,早已是剧组闲时的谈资。喜代为帮助池田理解角色,向其借出加缪的小说,而主角到底因何并如何杀人,一直是剧组讨论的话题。在电影之外,剧组弥漫着恋爱的空气,直树背着尤加莉同场记交好,而喜代则陷入了三角甚至多角关系。十五年没有拍片的指导教师中条教授为一名女学生倾倒,赴约时却发现这是自己那位大龄学生的刻意安排……最终在电影开拍的当日,饰演因阳光杀人的池田带给观众荒诞的结局……

第18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日本视点奖 最佳影片柳町光男

简评

《听说桐岛要退部》从这部戏里借鉴了多少啊,在它面前还真就只配当高中生呢。以竹田(默尔索)这一剧本中虚拟人物的模糊性格状态展开叙述,角色的认知困境和复杂的网状人际关系娓娓道来。各种真情与试验的混淆,荒诞与真实的结合。数不过来的致敬桥段,信手拈来的长镜头。一切都是电影的错,我和电影谁更重要?你和电影比都不要比。

前大段很多对名作的致敬和互文,随着各个角色的“弱点”不断暴露,电影批判性的一面才开始显露深度,对道德底线的挑战和寻求刺激(包括对电影吸引力的本体审视)的讽刺很有哈内克的气质,结尾的戏更神的一点还在于保持了戏中戏或者说真实与虚构的悬念,对真相的想象和暴力的冲击影后在脑中震荡。

三星半,影迷片包装的刺杀,影片提到一种想法“试一下”思想上行动上的试一下那么之后呢?女主说只剩空虚。电影文艺青年们在拍摄一部电影中爱情的体验肯定很多人讨厌女主当然阿黛尔多好啊尤其天台那一幕真是美!老师这个角色尤佳。片中最精彩结尾真实与电影的结合青春的阳光太耀眼真是痛快的一锤。

一部找了10年的片子,可十年前看到,未必能够真正理解,恐怕还是会拟于对奇技yin巧的追捧。所谓少不读西游,老不看三国,当岁月和年齿错开之后,反而更容易入戏。《谁是加缪》孵化出#听说桐岛要退部# #冰淇淋和雨声# 的徒子徒孙,但更打动人的是在大学生努力营造人生如戏的中二情境中,那些片中被反复提到的文艺片给了角色们一种戏如人生的回应,那些看似曲高和寡的文艺片在角色们各种作秀式的自我指涉与怪诞行为中同构式的落地生根。高级,真是高级

挺不错的,影迷电影+拍电影电影,越上大学我越爱看这种东西爽一发,得知地球上所有电人都是焦灼且抑郁的烂裤裆让我百分百能共情……遗憾的是本片中关于拍摄本身描写得不够充分,虽然最后一部分杀人戏相当有张力;但是前面的平行蒙太奇大多是关于复杂的人物关系,如果情感关系—电影拍摄两部分能形成互文就更好了。最后的拍摄莫名呈现得相当成功,有些割裂了,毕竟前一个半小时一直渲染的是这群青年人的三脚猫水平、一边掉书袋一边又搞不清局外人的作者、自己也弄不明白电影主人公的人格状态、甚至连谈个恋爱都乱七八糟,在这样的糟烂生活里,拍出好电影简直就是一种讽刺啊……开头结尾的两个长镜头都很震撼,前者是在流畅的场面调度之中暗示了片中几乎所有的重要人物关系,后者则是将所有那些复杂的纠缠的东西都在共同清扫血迹的手臂中消弭了。

开场几个热衷电影的学生在聊长镜头,第一幕就真的完整拍了个7分钟的长镜头,有很多致敬。虽然在电影里直愣愣地大谈电影和加缪的局外人太出戏也太学生了,但最后的杀人戏演得异常好。想到男主自曝被侵犯的过往,那眼神逼真到以为他事实同步杀人。怎么讲,这片子有种听说桐岛要退部摄像机不要停的感觉,就是剧组人员之间感情牵扯太没必要,中段整个失控。

迷影元素塞了好多,一直在提导演和电影title,又在拍电影,这点看着挺满足的!大多数时候演技和情节是在线的,只是有些场景有点不知所云。尤其情感纠葛的部分占比有点太大了,教授的那条情感线也没理清楚。不知道是不是中了滨口的毒,我现在看“拍电影的电影”时非常在意两层内容之间的互文性,但在这部里面,互文可能有,但实在是有点弱了…

老导演成功模仿出了学生电影的青涩和卖弄感,但在思想上显然深刻得多。配乐的演奏者在长镜头内逐个入画,哑剧演员敲打“正常世界”的玻璃门,电影人走向电影角色既定的命运,没有表情的脸被赋予暴力的涵义,存在危机究竟是源自社会、爱情、童年阴影还是电影,或青春本身?有点像《听说桐岛要退部》+《迷离劫》,但更模糊难懂且空虚恐怖。

看這種片子可能挺給普通觀眾怯魅的吧⋯⋯事實上一直是這樣,劇本以外的種種真實日常的情緒衝擊,遠遠大於那個基於奇觀和歇斯底里寫成的故事⋯最後一個場景的⋯⋯你們一定都沒有參與過苦逼的學生劇組?導演美術場務演員全部一起跪在血泊裡擦地的時光我可是經歷太多回了⋯拍完強X戲,大半夜一個人跌跌撞撞回到家一看自己胳膊腿上全是瘀青可也算是現實戲劇模糊不清。還有劇組裡的男女關係男男關係女女關係糾纏不清攪和成一團,明明曾經拉幫結派互相憎恨排擠咒罵過的人們卻在殺青宴上哭哭啼啼地抱在一起⋯⋯もういい、全部映画のせいにして!嗚嗚嗚我真不想讓這樣的日子結束掉啊、カミュなんて知らない!映画を追いかけ続けるんの僕達が、永遠の少年になるかもしれないな?

以拍电影为主题的电影似乎比以写小说为主题的电影更有视觉冲击力和代入感。片中多次提到戈尔达和加缪(局外人),讨论的焦点似乎也是身份的边界模糊。当演员完全投入虚拟情节成为真实的剧中人,此刻的他究竟是他饰演的角色、还是饰演角色的他自身?最后那场戏看得我有点反胃。另外想到了世奇的《女優》

“迷影文化”电影也是“元电影”电影。可以说,导演的互文本功底太扎实了。无论是在影片开头对长镜头开篇的影史回忆,还是在两个男孩边说着top3个人电影榜单,边跑发传单用来致敬影史的“一次奔跑”,导演最后竟然让电影收尾于戏中戏的男孩杀人之中,将电影置于“艺术真实”与“现实真实”混淆以及模糊的边缘地带。关于情感的假设,关于电影的思考,在一切假定性的艺术背面,电影又留下了什么?

简中标题翻译成问句“谁是加缪”大大削弱了原标题的那种朝气蓬勃、不顾一切向前冲的20代学生无所畏惧的戾气感。全片像是一个赤裸的人体模特被嵌套上了重重外衣,珍贵的是呈现出来的样貌却并不怪异。攫取致敬电影中的日常性与非日常性(戏剧性)的部分重新制作成一件新衣。有不少地方有学生电影的痕迹,青涩、粗糙、稚气却也可爱。

获得奖项

  • 第18届东京国际电影节
    第18届东京国际电影节
    获奖:日本视点奖-最佳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