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1969)

评分:7.5
导演:路易斯·布努埃尔
编剧:路易斯·布努埃尔 / 让-克劳德·卡里埃尔
主演:保罗·弗朗克尔 / 洛朗·特兹弗 / 阿兰·居尼 / 爱迪丝·斯考博 / 贝尔纳·维尔莱 / 弗朗索瓦·麦斯特 / 克洛德·塞瓦尔 / 穆尼 / 朱利安·贝尔托 / Ellen Bahl / 米歇尔·皮科利 / 阿涅丝·卡普里 / 米歇尔·埃切韦里 / 皮埃尔·克里蒙地 / 德菲因·塞里格
类型:剧情 / 喜剧
片长:France: 98 分钟 / Germany: 101 分钟 / USA: 105 分钟地区:法国 / 意大利 / 西德
语言:法语 / 意大利语 / 拉丁语 / 西班牙语
影片别名:The Milky Way
上映:1969-03-15
IMDb:tt0066534
银河简介
皮埃尔(保罗·弗兰克尔Paul Frankeur 饰)和吉恩(劳伦特·特兹弗 Laurent Terzieff 饰)是两个从巴黎出发,沿圣雅各伯之路步行前往西班牙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古城的朝圣者。刚一出发,他们就遇到了一个披黑斗篷的奇怪男人(阿兰·克尼 Alain Cuny 饰),预言二人将会与一妓女有染,并诞下子嗣。一路上,皮埃尔和吉恩穿越不同时空,遇到了形形色色的天主教异教徒,目睹了普里西利安(让-克劳德·卡里尔Jean-Claude Carrière 饰)的神秘林中仪式,及耶稣会成员与詹森派成员的决斗。到达西班牙后,二人同意为路遇的两名年轻人看守驴子与货物。这二人因公然挑战三位一体的教条而被追捕,其中一人当晚却亲见圣母马利亚(爱迪丝·斯考博 Edith Scob 饰)显灵。
本片灵感来自《西班牙异教史》一书,获1969年柏林电影节国际联盟奖(Interfilm Award)。
获得奖项
- 第1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获奖:Interfilm Award
简评
基本上是宗教版的《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吧,不过由于这次的对象是天主教,对于我这种对宗教基本没有了解的普通观众自然更为晦涩,以及相应而起的乏味。不过显而易见的是:只有对宗教有狂热情感的虔诚教徒,才会不遗余力近于狂热地讽刺宗教。五十年前的《黄金时代》是这样,五十年后仍然如此。这位造梦的先驱,在其自己的梦中,大概始终是最忠诚的保罗,等待着他的圣子
终于看上一部正经的布努埃尔了,我看的前三部是什么啊。各式各样的信仰人士,各种不同的信仰状态,谁也说不清自己和God的关系,无神论者也不一定无神,教条和戒律是人为的,真正体会到的才是自己的,而且你想怎么以为就怎么以为。并没有花哨炫技的镜头,就简单得以两位朝圣者为线一点一点推向最后7分钟。
注解《银河》真是非常之难又是非常简单,要全然理解必然要涉猎其中所有的异端神学观点,但最终的剧情走向完全归束于耶稣最终的宣言:我来这世上是为了带来刀枪的。于是朝圣之路最终的目的地湮灭,朝圣者则被路边的野花吸引了去。布努埃尔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的幽默,能把干涩的神学争辩变得妙趣横生,某种意义上他的超现实主义就只有讽刺这一个功能。
不记得上次看布努埃尔是多久以前了。重新看他,又一次领教了那种无比严肃地拍荒诞、一板一眼地拍出毫无道理的镜头的本领……把基督教历史上的重大神学辩论用鲜活的手法认真严谨地展现出来(影片结尾的字卡告诉我们所有对话都是有文本来源的), 告诉我们所谓异端(hérésie)的存在其实是宗教史上的常态:从来都有观点的竞争,最后有一个被定义成了教条(dogme),剩下的就成了异端,过程中常常伴随着暴力……究其原因,信仰本身之中最神秘的那部分本就无法解释,经文之中如果没有那么多矛盾和模糊,恐怕也无法如此传世……最好玩的是耶稣会和冉森派的两个神父决斗的那一幕——两位啥也不懂的主角就这么平白无故地被拉去做他们的裁判。这两个粗人此时的角色几乎就是本片的观众了:也不需要懂什么,大家都有自己的理解,看着好玩就对了!
印象中的布努埃尔在对待宗教上,总是叛逆、粗暴、直白,甚至不留一丝余地的对抗,而在银河里虽然一贯坚持己见,但不同的是,在多样的画面中总能出现两方立场,提出疑问,或通过寓言故事,引申立意,进行深度思考,判断信仰中存在的价值,只有现实是存在的,只有自然是存在的。
布努埃尔到了法国后也开始各种尝试不同的叙事结构。几乎没有情节关联性的分段式叙事,并从这些相对独立的事件中,透出一个关于文化的,具有启迪性的本质问题,即文化一定是由人所创造的。宗教信仰同样也是一种文化,那它作为一个整合了人与现实关系的有机整体,就一定是不完美的,非绝对的,可质疑的。2q
可以感觉到,幼年时期宗教对其思想的束缚有如阴影一般,持续不断地影响着布努埃尔,而他所钟爱的“性幻想”,以及他作品中常常夹带的亵渎感也没有黯淡,而且,从这一部开始,他的“自由”又上升到了另一个层次;“沿着银河的方向……”然后直接切到高速公路。。。;车祸那段拍得好周星驰啊;什么神父啊魔术师啊都是讲故事的高手——“注意,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其实布努埃尔对伍迪·艾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呀
布努埃尔终身对于欧洲称赞的精神和情感持嘲讽批判态度,比如他用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嘲讽这帮衣冠楚楚的有闲阶级,这一部导演将苗头指向了宗教!小伙老头二人所走之路是欧洲经典的朝圣之路,二人一路见闻遭遇,加上神来之笔多个历史场景的穿插,打破了时间界限,为这部片子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和神秘感!比如一开始黑衣人就预言二人将和妓女生孩子,果然在结尾处出现了妓女,首尾呼应,他居然让塞里格演妓女?不过塞真的好美,我才发现她好单薄啊!路边小男孩指的是耶稣,早期罗马异教妇女皈依基督教,恨狂热很异教,最后男的一手抱一个?还穿插了宗教审判异见者,耶稣神人之争导致贵族决斗,还有修女自愿钉十字架的剥削电影情节,原来西方人也搞挖坟掘墓火烧遗骸啊!二信众分睡一屋,各出现一女一男,牧师传教,身体穿进室内,可太有意思了!起誓会很灵
。①俩基督徒(广义)从巴黎出发去西班牙圣地朝圣,路上遇到了各种异教徒和教条主义者(不少仿佛在超现实时空),并因此展开了对于基督教的各种辩论与探讨。②精美且表意有力的高水平摄影美术以及教科书般表意的运镜/场面调度的丝滑优美感很契合角色们精致的气质。③对故事的理解有着较高的非影像知识的门槛(具体来说:对基督教历史与教义的理解)。
异端词典,朝圣之路,一场关于教条、异端的讨论,布努埃尔喜欢模棱两可和抽象,他喜欢让人们对他电影中所有事物感到不确定,但其中仍保持着平静、光滑的表面——梦幻般的场景,以及超现实的发生。一部相对更加难懂的作品,结构更加破碎,或许只能通过做梦去理解了
导演布努埃尔一生都对天主教抱有一种复杂的情感:他在信奉宗教教的同时怀疑宗教,始终能找到宗教中解释不了的问题和现象。在“宗教三部曲”过后,怀疑依然存在,于是在本片中,他选择了神秘主义(神迹)。但由于表达方式过于晦涩,多个宗教故事穿插在主线剧情,所以对于大多数段落都不太能理解。
朝圣之旅类似于精神分析的自由联想路径,故事的节点则是聚焦于圣经中产生异教争论的六个悖论。布努艾尔可能是想努力证明正是这些悖论保持了基督教的活力,外在于关于他的讨论中、无法被这些讨论所充分囊括,异教教义由此永远引导着基督教终极目的的,形成逃逸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