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遭遇(1959)

Судьба человекаUP:2024-07-04

一个人的遭遇

评分:8 导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编剧:Fyodor Shakhmagonov / 尤里·卢金
主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 Pavel Boriskin / 季娜伊达·基里延科
类型:剧情 / 传记 / 战争
片长:103 分钟 / 94 分钟(德国)地区:苏联
语言:俄语 / 德语
影片别名:命中注定 / Destiny of a Man
上映:1959-10-23
IMDb:tt0053317

一个人的遭遇简介

获1959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大奖,并获1960年的列宁奖金。影片忠实地表现了肖洛霍夫的一个哲理思想:任何事物也不能阻止万物苏生。
  影片的故事内容已被它的片名所概括了,它表现了一个普通的人在卫国战争中所经历的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战争刚爆发,木工索阔洛夫就上了前线,在战争中,他走过了一条苦难的艰巨道路:他被浮过;在集中营里做过受尽折磨的苦工;又机智地驾车回到了苏军阵地,还俘获了一个德冠少校,带来了重要的情报。战争使索阔洛夫失去了人间所有的亲人和温暖的家,但他并没有变得冷酷无情,并没有被痛苦折磨得失去生存的意志。他不仅自己要坚强地活下去,而且还要以破碎的心灵中的全部的爱去温暖一个无依无靠的弱小生命。影片结尾索阔洛夫把同样在战争中失去一切亲人、露宿街头的小男孩凡尼亚认作儿子这场戏充分地阐明了作品的主题思想:一个遭受战争创伤的人,没有理由永久地为自己的痛楚而哭泣,只要他还活着,他就应该不吝惜自己的爱,去温暖比他更弱小的生命。索阔洛夫终于在生活中找到了精神支柱,这支柱就是人道主义的力量。索阔洛夫是以人道主义的精神来医治自己心灵的创伤的。他在抚慰这颗幼小的心灵的过程中,忘却了自己的伤痕。影片作者自始至终遵循的一个基本创作原则就是真实,这真实是严峻而残酷的。
  本片的导演技巧和造型处理都具有较高的水平,在运用电影表现手段方面是出色而大胆的,并具有革新精神。片中有十分独特的蒙太奇转换,又有前所未有的仰俯拍镜头,影片拍摄时还动用了直升飞机。摄影师弗·莫纳霍夫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一个人的遭遇》是一部独白式的影片,是谢·邦达尔丘克自导自演的,对话极为简约而洗练,影片以卓越的造型处理丰富了原小说的内涵。邦达尔丘克后来拍摄了《战争与和平》《他们为祖国而战》,他曾亲自参加过卫国战争。1956年他曾来我国参加过“苏联电影周”期间的活动。
  个别评论文章认为影片的调子太低沉,但舆论界和广大观众还是肯定这部影片的。

简评

邦达尔丘克的处女作,一上来就改编肖洛霍夫,在独白回忆的框架下,追忆、情绪和想象都能更自由地组织,表现为更灵活的镜头运动、各种大跨度精巧转场剪辑、时而柔光的想象时而高对比度打光等等,故事简单但讲故事十分动情,很好地对故事进行电影化展现和丰富 // 结尾触及了战争对原生家庭的破坏和数以万计带着苦痛重组的新家庭,导演/作者给了一个浪漫化的处理与结局,与《雁南飞》有几分相似 // 季娜伊达·基里延科真美

看的德国版的译制配音版本,感觉是有佳句无佳章,邦达尔丘克的镜头语言、表现技巧的确明显有很多成了十七年电影时期国产红色电影的手法来源之一。相信个中情节来源于真实苏军战士经历,但把它们编排集中到一个人身上屡次死里逃生时显得他有种莫名的幸运,尤其当听说斯大林拒不救被俘的儿子、后者精神错乱试冲铁网被乱枪打死、前者宣称苏军没有被俘只有叛国,男主逃回来没有被严加盘问有些不敢相信,许是这使之削弱了打动人的力度。

[96min]影片传达出至高的战争时期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看的时候一次又一次地感叹索阔洛夫的坎坷的一生,一次又一次地为战斗民族的精神力量所折服,当《喀秋莎》的歌声再次响起,实在是令人感动到无以复加。此片与《雁南飞》可为姊妹篇。

三星半;肖洛霍夫同名小说改编,常常和《雁南飞》《士兵之歌》一同并列为苏联卫国战争中讲述个人情感和生活的代表作,水平不及前两者,虽然虚焦镜头和倾斜构图等电影技巧的运用十分娴熟,但表演、台词、配乐还是透着一股红色主旋律的虚假味道,导演邦达尔丘克成年祝新运一样的形象并不出色,还总喜欢自己上阵扮演男主角

肖洛霍夫的小说改编,苏联解冻文学代表作,一个普普通通的士兵索科洛夫的一生。1、突破了传统英雄形象,讲述一个经历了战争苦痛的平凡人的一生。忠实于原作,战后索科洛夫偶遇一个司机,开始讲述了自己的故事,第一人称角度学叙事,战争的展现真实。2、多次出现心理蒙太奇(索科洛夫与妻女对话)、空镜头的缓慢诗意(两次水中的树林)、倾斜镜头构图、转场的细节探索等。3、现实主义与揭露伤痛,是优点也是缺陷,在五六十年代的苏联有进步意义和震撼效果,但也缺少了艺术的回味和更深的蕴意。4、“大时代的小人物”,可以对照《活着》《我这一辈子》。肖洛霍夫的小说原作也看完了,个人觉得不如《活着》,电影也中规中矩。

一些片段:战机视点轰炸男主汽车,和男主车内看战机迎面飞来的视点切换。男主炸晕挣扎站起,左右倾斜摇晃的镜头。从战俘营逃跑,固定镜头远景雾气弥漫的树林中洒下几道光束,和逃跑时晃动激烈的特写镜头形成强烈对比。逃到一片麦田,又累又饿的男主以为安全,吃了些麦粒躺倒在麦浪中睡着,逐渐拉远的鸟瞰镜头。战俘营和战争场面大量移动摄影。绑架德国军官驾车逃回本军立功,得到机会回乡,却得知妻女都在轰炸中死去,听到德国民歌唱片时男主激烈的情绪波动,摔碎唱片和炸弹爆炸的蒙太奇。

最近连续看来几把反映战争中普通人悲惨命运的电影,这一部早期的苏联战争片毫不逊色,主角被俘和逃走时开大卡车的桥段前后呼应,似乎都是命运的刻意安排。最后的结尾很温暖人心,有点像《1942》,摄影一流,很多镜头构思大胆巧妙,实在叫绝。

7/10。采石场的倾斜构图和不断重复的凿石声响,暗示战俘们被困于沉重的时间牢笼中,在索科洛夫从坟场逃跑的手持长镜头,他悄悄找到时机溜进树丛,飞奔的主观视点表现了逃离囚禁的强烈欲望,跑出林子的索科洛夫眼前浮现一片宏阔的麦地,柔软的麦浪波涛起伏,被强劲的风力吹成盛开的巨大花海,他放松地躺在花海之上,用手掌揉碎麦粒放进嘴里大口咀嚼,听着四周的鸟鸣风声、感受宁静,突然远处传来狗叫声,又被集中营守卫逮了回去,到结尾处索科洛夫的幻境,数名军人的身影走过炮火炸起泥土的庄稼地,这隐喻了索科洛夫为代表的苏军战士都走过的一条磨难道路,但那是在祖国母亲的大地上发生的事情,任何苦难都不能阻挡大地上万物复生。直升机拍摄的群众和焚尸炉冒出的黑烟,或空中旋转下汽车冲过战壕、绕过弹坑的流畅画面,背后有着苏联电影工业的强大支撑。

邦达尔丘克自导自演,改编自肖霍洛夫的原著小说,与“活着”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本片中运用了大量自然光线和环境取景,构图讲究,没有多余镜头,通过战俘片叙事类型叙事娓娓道来所谓“一个人”的遭遇,战前-战中-战后,主要聚焦战争施加于个体的伤害,又通过蒙太奇方式隐喻历史的车轮滚滚,最后落脚于人道主义的普世情怀。上译厂配音版本交流声巨大,还带着莫名的京剧背景声,观影过程相当奇幻。

“我由衷希望,这个不屈不挠的俄罗斯人将来能经受住考验;那个孩子能在父亲的呵护下,克服成长道路上的困难长大成人。”影片最后写下的肖洛霍夫的话语。主人公的一生很像余华的小说《活着》,不同点在于,片中的主角亲人离世,却还有军人的荣耀以及晚年收养弃子,而富贵只剩下孤零零的一个人。影片开头主人公叹道,生活为什么对我这样不公!可是相较于富贵,他似乎还幸运些。生活对某些人是残酷的,的确是不公的,甚至还有比你更不公的人,但是肖洛霍夫另外一句话说的好,任何事物也不能阻止万物生长。当主人公被俘虏后,绝望的境地没有让他死去,他看着敌人,眼神中从来都有一种逃出生天的坚强与渴望。胜利来了,可是亲近的人已经全部死去,他的脸庞没有半点欢愉,无论他曾经多么强大,没有了陪伴,整日在回忆中寡欢,他现在也成了一个不堪一击的巨人。

高度夸张的特写镜头贯穿始终,临近结尾的一个转场——摔唱片到投炸弹——惊艳地糅合了个人情感和战争意志。除以上,本片的“革新”最体现于整体的意识流风格,但这点却是与我的理念最相悖的——我认为此处过度地消解了现实意义——以成为我喜欢不来的主要原因。

网上找的资源因年久失效导致画面模糊,理解中文字幕全靠猜,印象最深的是在那个时代就已经能娴熟高超的利用镜头。我比较喜欢历史,特别关注镜头下关于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百姓的生活状态等,可惜的是画面不够清晰,有点遗憾!最后,从故事题材来讲,有点类似于中国的《活着》:刻画了一位被命运反复捉弄的钢铁人如何顽强活下去的故事!

获得奖项

  • 第1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
    第1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
    获奖:Grand Pr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