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马拉松(1979)

评分:7.8
导演:格奥尔基·达涅利亚
编剧:亚历山大·沃洛金
主演:奥列格·巴希拉什维利 / 娜塔莉亚·贡达列娃 / 玛丽娜·涅约洛娃 / 叶甫根尼·列昂诺夫 / 尼古拉·克留奇科夫 / 加琳娜·沃尔切克 / 鲍里斯拉夫·布隆杜科夫 / 弗拉迪米尔·格拉马蒂科夫 / 瓦季姆·梅德韦杰夫 / 尼基塔·波德戈尔尼 / 柳德米拉·伊万诺娃
类型:剧情 / 喜剧 / 爱情
片长:90分钟地区:苏联
语言:俄语
影片别名:Osennij marafon / Autumn Marathon
上映:1979-08-30(威尼斯电影节)
IMDb:tt0079679
秋天的马拉松简介
布奇金(奥列加·巴希拉什维利 Oleg Basilashvili 饰)年过半百,是一名德高望重的翻译学家,在研究院上班的他事业成功,婚姻美满,是人人羡慕的对象。可这完美的一切被一个名叫阿拉(玛丽娜·涅约洛娃 Marina Neyolova 饰)的女人毁于一旦,阿拉爱上了布奇金,她的痴心不改和步步紧逼让布奇金压力很大。
仅仅是为了保护阿拉不受伤害,布奇金开始了和阿拉的亲密关系,与此同时,他还要想方设法的对妻子妮娜(Natalya Gundareva 饰)保守这个秘密。曾经清闲淡定的生活再也不复存在了,布奇金每日在妻子和情人间周旋,精疲力尽。与此同时,在工作上的疏漏也让布奇金吃了苦头,面对家庭和事业的双重压力,他感到自己正在崩溃。
第36届威尼斯电影节帕西内蒂奖 最佳电影格奥尔基·达涅利亚 第36届威尼斯电影节帕西内蒂奖 最佳男演员叶甫盖尼·列昂诺夫
获得奖项
- 第3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获奖:Interfilm Award - Special Recommendation —— Forum of New Cinema - 第36届威尼斯电影节
获奖:帕西内蒂奖-最佳影片 / 帕西内蒂奖-最佳男演员
简评
从苏联人对三角恋题材的喜爱就能看到ta们内心深处的矛盾与纠结,这一次的舞台在秋天的列宁格勒,男主人公身陷情感、事业与人际关系的漩涡,身心疲惫,这固然有性格的缺陷,或许亦有时代危机的隐喻。剧作精巧、结尾很妙。其实虽然知名度不高,但是这位达涅利亚导演的作品于我来讲是要略微胜过梁赞诺夫的,不只是因为相对更短小,也是在剧作上更凝练、有力。
中年生活千头万绪、杂乱疲惫,倦怠的婚姻、小人当道的单位、敏感娇弱的情人、不贴心又叛逆的儿女、需要帮助的同事、应付不完的差事、搞不完的工作。。男主分身乏术、不堪重负,在谎言的叠加里变得心力交瘁。哪有什么八面见光面面俱到。因为出轨而获得的那一点热的刺激和甜蜜,也逐渐在秋雨中变冷了。看似喜剧,却包含苦涩无奈妥协刺痛,这才是生活的真相。安德烈如此典型而悲伤,他的问题也是无数普通人的难题:如何跑完无情的生活马拉松。
就个人口味来讲,情感上无动于衷但是理智告诉我这就是个好电影。身为翻译学家却没办法把自己的想法准确传达以求得身边人的尊重和理解,更可怕的是这样绕了一圈之后居然又仿佛重新回到了原点,生活依然像以前那样,充满了谎言和例行公事……
最近评价陡升的苏联小品,还行,讨论下都市知识分子群体的道德焦虑,最出彩的应该是很稳当的长镜头运用,继承自解冻时期的做法,用设计感强烈的焦距挪移与运动镜头代替蒙太奇来阐述人物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指向,很稳很好,至于因为器材简陋而一直使用的一些推拉也做得很标准。不过这也是我不喜欢的地方,太稳当以至于没有趣味。最有感触的地方应该就是彼得堡这么几十年来没变过的街景了吧,高层公寓的门洞,老房子的幽深楼道依然。主角和基友跑步的地方还是我刚来彼得堡时候住的宾馆附近。。。
算不上喜剧。感受就是:老实就别贪心,贪心就别老实。男主做了价值观上的错事,但他偏偏又是个好人,谁也不想伤害,自以为是的认为只要自己不停地奔波,一切都可以相安无事继续下去。而到这里,他真的已经不是恶意的贪心了,而是一种普通人被命运裹挟的状态,跑起马拉松,不再是意志支配结果,而是结果支配意志。这描绘了大部分普通人的局限性。无数的人人生中都会有小小欲念,犯各种错误,但绝大部分都只会取,适应,习惯,哪怕不舒服,也会选择熬,唯独没有舍的能力。有能力选择取舍的人一定不一般。
/ 也许可以用片中某个小配角着手翻译的那本书的书名来概括这部电影:骗子的可悲一生。一开始还不知道,但是回过神来就会发现,从我们说第一个谎言开始,谎言本身就会让我们不知不觉地进入一场马拉松比赛,不投降就无法停下来,不停下来就会累死。而这或许就是撒谎的代价吧,就像和魔鬼进行了交易。(当然了,也会有很多短程马拉松,跑完便了事)但是,更要质问的则是,为什么我们要撒谎呢?小事大事,长谎言短谎言,似乎它是我们的基本需要,也是我们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后来还会变为我们的依赖性药物,明知是瘾,换不来真实美梦,可是我们还会选择这么做,就如同电影的最后一幕:继续撒谎,继续逃避,继续在取巧中慢性死亡。
这部拍摄于1979年的苏联电影讲述了前资本时代的婚外情,据说当年引入中国时还引起不少话题上的争议。影片最后给故事第三者的镜头里有一瞥牛仔裤的特写,还有电视频道的雪花,警示着我们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在用他们的价值观和消费品逐步侵蚀我们的人民!
总觉得不仅是表面上的小三故事。安德烈在家庭事业朋友等各种烦心事和自己编织的谎言之间奔波不停。也像是前苏联末期一个国家在各种不同潜在可能的社会结构之间徘徊踟蹰。他固然是德高望重的知识分子但蹩脚的谎言和一团糟的生活就像希望翻新的客厅一样。家具永远东倒西歪。音乐大赞。喜剧的忧伤。
若是同样的人物关系设置,国内的烂俗剧本多半会将婚外情的男主存在感弱化到甚至可以不露脸而表现妻子与情人的拉锯;可是本片却将讨好型人格的男主的狼狈无奈作为表现重点剥离了婚外情的吸睛元素——不情色、不浪漫甚至没有脑力较量。片中的旁支人物固然是为了凸显男主谁也不愿伤害却麻烦不断的窘境,然而像那个拉着赶工的男主与好友喝酒外出的老头实在是太各色了,男主对这种极端人物的容忍让人觉得有些失真。
差不多和《安妮霍尔》一个时代的片子,也同样是讲述中年知识分子失败的感情生活,虽然故事完全不同,但却有种苏联版《安妮霍尔》的错觉。不过镜头和表演不如伍迪艾伦……可能是字幕片看太多,老译制版把环境音和背景音效几乎都削没了,只剩下字正腔圆的念白,听着感觉好难受……
一个奔跑在难看的老婆和年轻的小情人之间的中年男人。他从事着翻译工作,他的情人是他的打字员,他们发生着婚外情。这个老男人不停地奔波在家庭、婚外情和工作中,他已经人到中年,不能丢掉工作,不敢和老婆离婚,更不舍得离开小情人,就像在跑一场马拉松一样,没有尽头,而秋天就是指这个人到人到中年的男人。
与梁赞诺夫相比,这位导演在美术、摄影、气氛等方面略胜一筹。但非常男性中心的叙事拎不清。似乎男主角所有的问题都是一厢情愿或者深有心计的女人们引起的,他自己倒成了无辜的受害者,但他周璇于妻子与年轻情人之间不断谎话连篇倒被表现得值得同情。女性不是被塑造得怨妇般面目可憎,就是愚蠢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