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死病(1964)
The Masque of the Red DeathUP:2024-11-27

红死病简介
故事发生在十二世纪中期,帕斯伯亲王(文森特·普莱斯 Vincent Price 饰)因为信奉邪恶的撒旦而对当地的农民实行重税制度,使得当地居民们苦不堪言。帕斯伯亲王十分喜爱一位名叫弗兰西斯卡(珍·爱舍 Jane Asher 饰)的女子,为了逼迫她就范,帕斯伯亲王不惜逮捕和拘禁了范的父亲,同时被拘禁的还有当地的农民领袖吉诺(David Weston 饰)
朱利安(哈泽尔·考特 Hazel Court 饰)苦苦的恋慕着亲王,却无法得到他的任何回应。于是,朱利安决定帮助范的父亲和吉诺越狱,不幸的是,计划失败了。范的父亲企图刺杀亲王,却反被杀死,幸存的吉诺遭到了流放。危险的红死病在乡间蔓延开来,吉诺遇见了一个神秘的红衣人,在红衣人的帮助下,他展开了他的复仇大计。
罗杰·科曼 Roger Corman导演
文森特·普莱斯 Vincent Price演员
哈泽尔·考特 Hazel Court演员
珍·爱舍 Jane Asher演员
约翰·斯通 John Stone演员
Jenny Till Jenny Till演员
简评
影片描述了残暴的领主,领主最后也似乎得到了恶报。可惜的是,全片仅有一个情节描述了农民(女主父亲)对领主的反抗,结果反被领主刺死。领主的死与农民反抗毫无关系,最终全靠GOD来收拾恶人,被压迫的农民岂不是躺平等待救世主降临就行了?不要指望外力可以救你,唯有自救者天救。“人类社会历史就是阶级斗争史”
一部分是因為Vincent Price,他很適合演這類亨利勳爵的怪誕不經的貴族,頹廢虛無唯美,又有這部很能看出來是愛倫坡粉絲作品ww,也喜歡高飽和的美術風格,台詞、設定、風格的戲劇化懸浮也算得上是一種改編愛倫坡的思路。
小情侣演技太烂拖累太多,有些舞美太粗糙也拽了后腿,总体来说导演有脑洞有才气,除了小情侣外的演员都很不错,亲王一个人带活了大部分场,侏儒也十分棒。PS masquerade算是西方一个比较特色的点,没看过原著,但觉得导演在这个地方借鉴了歌剧魅影的25年版本,后来又影响了韦伯。
在我看过的所有被称为经典的电影中,这是最令人失望的一部。科曼野心满满地试图结合爱伦坡的《跳蛙》和《红死魔面具》,却最终将红死魔形象赋予了人性,将他的行为赋予了意义,也许这类人道主义精神会让某些人感到愉快,但在我看来只剩下了天真和愚蠢。片尾红死神和孩子嬉笑的一幕是我所见过的最尴尬也最令人恼怒的片段之一,影片结尾居然还好意思将爱伦坡那篇出色原著颇具灵魂的结尾句呈现在荧幕上,简直是天大的讽刺。我最终还是打了三星,所幸影片某些场景表现力还不错,特别是在知道那个愚蠢的结局以前还能给人一点冲击力。影片最令人满意的情节是弗兰西斯卡对普洛斯彼罗的那一吻——忘了她那令人讨厌的男友吧,这蠢结尾都是他搞出来的!
剥削电影语境下,《红死病》却不乏梦境,《惊魂记》式蒙太奇及其他。爱伦坡原著退为影片框架,普罗斯佩罗斯被重新书写,原著中特质被移置其他人,后者成为一个新的人物,哥特气质及暗流涌动的狂欢分别在全片与后半部分生成,无法摆脱的好莱坞模式:行动及其承担者代替原著中不参与叙事的叙述者:"我"
1、三星半,不同颜色的房间,乃至结尾出现的不同颜色的死亡之神,令人眼花缭乱的假面舞会,高饱和色彩的频繁运用大大加强了影片表现力;2、感觉上有点像宗教电影,关于罪恶、信仰与救赎;3、红死魔说,我告诉了很多,农夫和王子,什么是罪有应得。
听到那几句台词就像听到And when he falleth一样。男主角非常棒,气质很符合人物设定,很有贵族气质也自带邪气,演技也不必说。比起女主更喜欢女二的气质。电影本身讨论关于宗教信仰的命题,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显得不那么坡式,结尾还是太明朗了。坡一向追求营造氛围而不是内容。
动不动就要把XX献给魔鬼,都不问问魔鬼想不想收 想不想要吗?莫名其妙的秀逗人类。红袍子和其他袍子又是什么鬼东西?又是一个收割人命,还要宣扬自己替天行事,承宗教之名的是吧?我最讨厌这种了!依我看还没有爱伦坡原著好!
8/10。骄奢淫逸的假面舞会,绚丽斑斓的活动装饰,与死神玩鬼牌的小女孩,七个彩袍鲜艳的面具人走过荒凉的大地,科曼借鉴[第七封印]的元素书写了私欲与贪婪的权力悲剧,城堡里亲王带领一群放荡的贵族、侏儒舞女施行着受虐狂式的游戏,自满于死亡永远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在朱莉安穿着舞鞋进行的迷幻的撒旦仪式上,蓝色的滤镜、纱帘和广角造成的镜面扭曲,产生出梦的朦胧幻影,苏醒的朱莉安身陷黑色的房间,帷幔和她的服装却呈现色调不一的殷红色,她穿过笔直的长廊,长廊各房间的主色调都不断变化,终点是白色的舞厅,前景的钟摆像斧子般在朱莉安的身前来回摆动,突然猎鹰闪现在朱莉安面前,被啄食的朱莉安倒在血泊中,接着红死病到来了,凝固的人群被死神的长袍遮面,五官溅满鲜血、僵硬地舞动,亲王掀开死神的面具却看到自己的脸,被狂欢者拥簇着死去。
原著的画面感强烈,劇情短小精悍,改編當是個短片的體量。於是本作為了填充劇情,增加了城堡主人宗教崇拜與自我崇拜的雙重惡性,又增之以巧取豪奪的「偉大」愛情與甘願為之犧牲奉獻的「卑微」愛情的對比(《跳蛙》),使劇作呈現出了充滿同情意味的社會諷刺。濃烈的色彩承襲自原著,但場景設計上哥特氣質卻多有不足。七彩房間在原作中直觀目的是增加城堡的可怖感與烘托腥紅死神出現與消失的突兀,可劇作的七彩死神究竟目的何在?對小女孩的寬容,對「真愛」的讚頌,究竟是對人性純真的信心與期待,還是對黑死病蔓延之殘酷的弱化?
“他的裹尸布上溅满了鲜血,他的额顶及五官也洒满了猩红色的恐怖...他像个小偷趁着黑夜溜了进来”的可怖味道没拍出来,难与原著丝丝入扣的恐惧比肩。留幸存者我也不乐意,不过死亡之舞够吊诡,故事也多了信仰这层寓味
可以算是大刀阔斧的改编了。某些元素放在今天看来依然很酷,应该在那个年代算拍的很好了!不过那时的电影的确有好多东西没有被开发出来。对我来说缺少一些读爱伦坡时会有的氛围感,配乐放在现在看感觉就不太对。非常期待新的翻拍~(如果会有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