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角擒凶(1942)

SaboteurUP:2024-11-03

海角擒凶

评分:6.7 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编剧:彼得·维托尔 / 琼·哈里森 / 多萝茜·帕克 /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主演:普瑞丝西拉·兰恩 / 罗伯特·卡明斯 / 奥托·克鲁格
类型:动作 / 惊悚
片长:108 分钟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
上映:1942-04-24
IMDb:tt0035279

海角擒凶简介

洛杉矶的飞机制造厂里,突然发生了一场火灾,工人伯金(Robert Cummings 饰)和朋友简奋勇救火,但简不幸葬身火海,事后调查发现伯金递给简的灭火器中装满了电油,于是警方将伯金定为重大嫌疑人,展开搜捕。获悉这一情况的伯金回忆后发现,灭火器实际出自一名叫做弗莱的工人之手,但警方并未给伯金说明的机会,危急时刻,伯金奋力逃出,追寻弗莱的去向为自己洗脱罪名。在弗莱工作过的农场,伯金发现农场主杜宾居然也跟此事有牵连,于是匆忙逃跑。亡命路途上,铂金结识了广告模特佩蒂(Priscilla Lane 饰),铂金用诚挚打消了后者对自己的怀疑,与她结伴同行。在弗莱可能藏身的荒僻小镇,伯金乔装成杜宾的手下,打入了这个神秘的破坏组织内部……

简评

三星半。受限于战争动员的拍摄背景,本片里形形色色帮助逃犯主角的人们逻辑上当然无法令人信服,却因带有盟国共抗邪恶的象征而有一股激励人心的力量。桥段上就像既往的希区柯克影片巡礼,比如《39级台阶》中的手铐姻缘、比如影院戏设计对《擒凶记》和《阴谋破坏》高潮部分的融合。也有启后的部分,自由女神像不过瘾,那我们就再去总统山。

希区柯克来到美国拍的第一部真正的美国电影《海角擒凶》基本属于标配的希胖作品,被冤枉的好人、跨越美国的追查和结尾在美国地标上的现象换上,让本片算得上是《西北偏北》的演练。剧情上硬拗的硬伤在分镜设计的完美上得以找回,可演员就很勉强了。

故事上一看就是碍于主旋律需要,碰到的好人全是爱国主义圣人,女主也是完全没有得到什么令人信服的证据就选择相信男主了,主要还是Robert Cummings长得帅吧。但在营造悬念感上希胖一点都不含糊,从开场火灾角落一点点冒起的黑烟,到结尾自由女神像上一点点被扯破的衣袖,希胖用镜头语言让观众全程跟着男主一起紧张。另外在名流舞会上,男主刚和女主表白说“无论发生什么他们都不能把你从我身边带走”,对方就利用交换舞伴的简单手法把女主带走了,这段就真的很希胖的冷幽默~三星半

先说剧情,更类似于亡命天涯的洗清自己冤屈,探寻阴谋真相,在希区柯克的作品里算平庸之作。古早的美国电影表演都更偏向于剧场戏剧,人物的表情,口音都有些过度的放大,但这样的表演更加的吸引人的目光,演员们的表演气质完全展露无遗,个人魅力也会因为戏剧而加成。

希胖作品中相对平庸的一部,情节跟39级台阶类似,经典的“错误的人”设定。剧本逻辑性有不少问题,众路人对男主这种嫌疑犯身份的人多次无条件选择信任,这多少跟影片年代有关,珍珠港事件后第二年,制作方希望传递些凝聚人心的表达,因此电影也有了政治说教的意味。电影院中的影片对白和真实情节巧妙拼接,大荧幕下的反派身影,很多叙事技巧和镜头语言还是值得学习效仿。片尾居然设计到了自由女神像,跟西北偏北的总统山有一拼

依旧是典型的“错误的”人的故事,故事和《三十九级台阶》很像。相对来说,并不是很出彩,算是西胖比较平庸的一部作品,不过票房在当时还是大卖的。当时的世界正被战争笼罩,在上映的前一年,也就是1941年,美国发生了珍珠港事件。结合到这点,才会明白为什么影片中有那么多的说教意味。也才明白了为什么男主这一路会那么的狗血,有那么多人无缘无故的相信他,帮助他,导演在通过电影凝聚人心,这更像是一部宣传片。

细节经不起推敲,情节推进太快,叙事缺乏逻辑,然而整体仍有一种生机勃勃的生猛劲头和可看性较强的故事轮廓;本片亦是希胖之名首次出现于所有卡司人员之前,同时大名出镜于海报。无辜逃难者模式从《三十九级台阶》到本片一直到《西北偏北》,愈发纯熟。全片高光时刻有二:1、银幕内外情节的同步,可视为希区柯克努力在美国背景的惊悚片中塞入英国时期拿手的轻喜剧元素;2、结尾使用巨大雕像背景从《讹诈》的拉姆西斯大帝到本片自由女神像到《西北偏北》中的拉什莫尔山总统雕像,以及作为眩晕症患者对眩晕和坠落的古怪偏好,后来在《迷魂记》中得到再次强化。

开场工厂冒烟的镜头、救火被陷害的桥段、路上遇到警察查车的段落、跳桥在水里躲避的段落、盲人老头已经知情的设计、骑车风扇打开手铐段落,电影院开场段落、舞会演说段落。自由女神像段落应该换成女主悬挂,制造紧张感。

1、这类影片的主要风险在于难以找到一位名演员,原因在于观众不太重视一个他们不熟悉的演员所饰人物的烦恼和问题。2、在自由女神像上的搏斗场面中,当恶人被吊在空中,希区柯克拍了一个他的衣袖在肩膀处脱线的大特写镜头,可以说他的生命千钧一发,观众在这个大特写镜头中看到他的衣袖正在脱线,而这一切是在自由女神像的高处发生的,这是希区柯克从最小过渡到最大的手法的新尝试。但这个场面有一个严重的错误:不应是恶人吊在空中,而恰恰应该是影片的主角,因为这时观众的参与会成十倍的增加。场面是这样紧张,以致观众担心自己也会跌下去。3、结尾采用一种平行蒙太奇,小姑娘和小伙被各自关在不同的地方,他们以各自的方式逃走。这种男女之间场面的交替也许损害了影片的曲线。但是,当他们在危险中,例如在舞厅中会合时,场面则是有力度的。

好好看哦。希区柯克常用的叙事模式和客体初步成型:信上的名字作为麦高芬发动故事,主角无意闯入间谍的筹谋而成为被误认的嫌犯,逃亡和寻找真相的旅途中爱情的诞生以及横跨美国的地理空间呈现、在作为巨大、压迫性物质在场的城市地标建筑上的追逐与搏斗、二元对立下关于国家想象与普世价值观的意识形态塑造。相较于后期的《西北偏北》主线更清晰不花哨,古典叙事符码中“第三道目光”的加入(帕特丽夏的观众/行动者的双重身份)构成德勒兹所说的希区柯克电影介于运动影像与时间影像之间的革命性——使角色成为观众。宴会中为求自保的公开演讲、闯入影院时与银幕内重合的枪战亦是希区柯克对电影装置视觉机制的思考,体现盲视或视点变化导致的主体与客体相对位置的倒置,看与被看是一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闭环食物链。/怎么当人质还有奶昔喝

开篇袭击空军工厂,之后又转向海军,试图破坏军舰下水仪式,打着反战的“幌子”谋篇布局。场景上的块状分割太过明显,风格上很不统一,过度也很硬,希胖似乎也不在乎这些。电影院部分在《阴谋破坏》及《三十九级台阶》里也有相似的表达,银幕中的枪声与现实中叠加,创意上又和《擒凶记》雷同,都有相似的迷影意指。自由女神像的结构张力是精彩的,诸如《海外特派员》的风车,《迷魂记》的高塔等,在之后的《西北偏北》也有不差多少的表现。刘伟强《中华英雄》高潮段落的场景使用敢说没有得到这部的启发?

。结尾的自由女神像戏份有意思。不过其他部分相比于希胖的经典作品来看还是相当一般的。前半段的逃亡戏份,配角都友善得离谱了,女主角的转变也是莫名其妙。印象最深的是男主用车子引擎箱里的风扇切割手铐,同时以男主角视点镜头,即女主在前方截车作蒙太奇,完美的库里肖夫剪辑法,张力十足!最后深入敌后那一段有一点《美人计》的感觉,还有经典的虎穴逃脱桥段,只不过这次没有成功罢了。自由女神像戏份在声音上使用了静默,只有风的音效,但是我感觉那个部分稍微有点失误。外套撕裂特写,增加悬念。这部并没有希胖的客串,亏我还注意了好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