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唐小混蛋奇遇记(1985)

Pee-wee's Big AdventureUP:2025-04-06

荒唐小混蛋奇遇记

评分:6.9 导演:蒂姆·波顿 编剧:菲尔·哈特曼 / 保罗·雷宾斯 / Michael Varhol
主演:保罗·雷宾斯 / 伊丽莎白·戴利 / Mark Holton / 黛安·萨林格 / Judd Omen / Irving Hellman / Monte Landis / Damon Martin / 大卫·格拉瑟 / Gregory Brown / 马克·埃弗里特 / Daryl Keith Roach / Bill Cable / Peter Looney / 斯塔尔勒塔·杜波利斯 / 田中徹 / 艾德·赫利希 / 拉尔夫·塞莫 / Lou Cutell / Raymond Martino
类型:喜剧 / 家庭 / 冒险
片长:91分钟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皮维历险记 / 笑匠闯天关
上映:1985-08-09
IMDb:tt0089791

荒唐小混蛋奇遇记简介

电视谐星保罗·鲁宾斯古灵精怪的造型,行为举像个大白痴,却又误打误撞成了大明星。

简评

打低分完全是因为特别受不了男主人公的“哈哈”的笑声,也可能和当时的录音设备还原度不高有关?其实故事现在看还是很潮,完全不觉得像是1985年拍出来的,各种荒诞吐槽无厘头,还有不管是布景还是镜头的舞台剧质感,都让人想到蒂姆伯顿后来的电影,毫无疑问,他找到、并用一万种方法延续了自己的风格。

133:波顿的第一部长片。由于要围绕已红的明星保罗·布鲁斯来拍摄,是一部“演员电影”,所以波顿的个人表达有所限制,个人风格也没有成型。波顿:“他们又请我拍续集,但这不是我想做的事情。要是拍了两部皮威的电影,我就被定型了,这对我和保罗意义不一样。”

我老公说你必须看这个你肯定喜欢因为主角也是个孩子。“也”是什么意思你说清楚!但!果然就可以说全程目不转睛笑出猪叫猛拍大腿,叹服于蒂姆波顿怎们能够处女座就这样这tm是什么天才真要了命了跟这样的天才共处一个时代我觉得我简直没有资格。ps音乐也是处女座他也是天才要了命了。!!!谁能不喜欢恐龙啊咱就是说?!不喜欢恐龙的人都不是好人!

到底是读研的时候研究了太久的荒诞派戏剧,我竟然如此能接受如此神经质而执迷的东西。结尾跑到好莱坞那段太喜欢了。Tim Burton果然是一出道就精灵古怪,只是那时候更加随意,也没有那么阴暗。. Pee-wee真像Sheldon啊!

鬼才导演蒂姆波顿的处女作,启用了电视明星秀“皮维”为剧中人物。影片走喜剧公路片类型,各色人物出现脑洞大开笑料百出,道具颇为丰富五花八门,也能看出导演今后对此诡异风格类型的偏爱!录像带时期看过中文配音版的,名字叫《皮维历险记》!

波顿执导的第一部电影,角色低龄化处理,剧情和人物都有刻意回避深度的感觉,主角的表现更像是波顿本人的写照,皮维没有悲伤,此生只爱一物:他的宝贝自行车。而“荒唐”既可以指小混蛋这个人的存在,也能指这一趟奇遇。所以这还是一部公路电影呢,其中又包含了青春成长的元素。

提姆波顿的处女作,可惜现在才看到。这部片确实很怪,里面的人物和情节都很天马行空而且带点暗黑系,说是像真人动画,但确实并不适合儿童。尤其是Pee Wee的形象设计,明白是想偏儿童的,但由成年人带着妆那么夸张的表演,反倒有些不适应,就不如德普在剪刀手中的扮相,尽管怪异但是成年向的,就好很多。片子的拍摄借了华纳好大的便利,在制片厂中的段落堪称经典,不断的闯入和串联,让不可思议变得合理,给想象力提供很多落脚的空间。尽管并不完美,但这部片让波顿从动画短片《vincent》向真正的大银幕影片迈进,并且生成了很多波顿影片的符号,为他的电影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值得一看。

。。。闯进华纳片场的桥段挺不错,一路穿过几个摄影棚调度上还是可圈可点的令人想到了一部四十年代的喜剧电影宝莲历险记中一个类似的桥段。。。结尾也收得好,让观众体会下什么才是真正的荒诞,现实中的故事走上了银幕全都变了样,傻呵呵的一对男女立刻摇身一变成了帅哥靓女,这看似并不张狂的讽刺却用心良苦。。。

男主自行车丢失后去找女巫师就知道蒂姆波顿和阿彼察邦一样是个神秘主义导演。咯吱咯吱的笑声和没有逻辑的喜剧表演我不太看得来...不过很喜欢波顿电影里的建筑和布景,太童趣了,还有《猫和老鼠》一般的想象力,peewee召集大家一起讨论线索那个场景有点像刁亦男《野鹅湖》啊。我竟然觉得这个公路片有点像林奇《史崔特先生的故事》,80s真喜欢cos莱昂内

由喜剧明星保罗·鲁宾斯主要推动的项目,怪诞笑点的喜剧,《偷自行车的人》狂欢闹剧版,参照麦基的故事教程编剧本,第一幕丢自行车,第二幕启程出发沿着公路找自行车,第三幕为夺回自行车大闹华纳制片厂。拿找自行车的引子来串联段子式的各种小喜剧点子。

蒂姆·波顿长片处女作。男主角挺有意思,似乎他的银幕形象跟卓别林一样长期一个扮相,表演有些默剧成分,涂脂抹粉,还有个频密的神经质笑声。开场很有特色,配色和机位像是雅克塔蒂的风格,男主的表演让人觉得“小混蛋”这个译名老实精准,波顿还设计了些歇斯底里的笑点,男主丢了车以后,就让无数种人力车从颓唐的男主面前经过,还有好几场戏是男主和路人对话时刻意把龙套的对戏感放大,联系后面波顿用温情的视角表现电影抚慰观众的安排来看,这种手法应该是用儿童的方式解释电影拍摄。后半段是寻自行车的公路片,脱离了男主那个稀奇古怪配色驳杂的家,风格有些不统一,而且一路上遇见的各色人等相对太正常了,脱节并无聊,临近结束来了一段片场的混乱杂烩,不知是否致敬《灼热的马鞍》结尾,男主意外登上影坛的戏中戏也拍的莫名其妙,不知其中有何指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