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拾荒客(2013)
RedemptionUP:2024-10-09

评分:7.8
导演:Jon Alpert / 马修·欧尼尔
编剧:
主演:
类型:剧情 / 纪录片 / 短片 / 传记
片长:35分钟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 粤语 / 西班牙语
影片别名:救赎
上映:2013-04-05(亚什兰独立电影节)
IMDb:tt2201886
纽约拾荒客简介
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短片(提名)马修·欧尼尔 / 乔恩·阿尔珀特
获得奖项
- 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最佳纪录短片
马修·欧尼尔 Matthew O'Neill导演
乔恩·阿尔珀特 Jon Alpert导演
简评
不得不说什么地方都有活得不如意的人,而没有工作为了生存的拾荒者,也许各有各的故事吧。不过也不得不说美国始终是好,起码美国的拾荒者看起来也比中国的拾荒者要干净很多(环境与个人、不知道是否片子视角取舍问题)。结构简单,但题材却是鲜有接触的社会底层,应该多少会让中层人士更加兢兢业业吧。
因为写了一篇关于乞丐的东西,结果被一些人大批,后来另外的编辑让我看看这部片子,我觉得好歹自己的思考并没有走偏。这部影片给我最大的思考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吧。人生不会处处是高峰,面临低谷和下坡路的时候该怎么办呢?我也不知道,要常常思考啊。
这片子打着的旗号是“纪录片”,所以我只给它两星。我认为一部好的纪录片,尤其是试图反映社会某种现象的纪录片,应该是有态度的,赞同或是反对,最起码想要把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鲜明的展现给观众。而这一部,根本就是浮于表面而已,想要表达的东西完全没有传达出来。
美国梦破碎,不是每个人在美国都是那么光鲜靓丽的,纽约,一个梦碎,老人,为了生存下去,各国人,各种生活,之前体面的工作,一旦失业,就只能沦为拾荒客,一个瓶子5美分,还很多人抢着,还形成团体。在拾荒者眼中,一切都是按罐子计算的。一杯咖啡, 身在纽约,而纽约的繁华却从不属于他们
纪录片,拍在纽约捡空瓶子的人。有一个讲粤语的中国大婶经常帮原本在世贸中心工作的日本大叔剪头发、刮胡子,完事儿以后大婶拍了一下大叔的脑袋说:“靓仔啊,beautiful!“他们语言不通,举目无亲,但是在镜头前一身善意,(真泪奔。
平稳的纪录片,讲述着光鲜的城市下最底层的生活,在那里梦、奢华和爱情仿佛是另一个世界的传说,人们用自己的双手维系着自己的生命,那些居无定所的人又有多少会在这寒冬的长凳上瑟瑟发抖?纪录片给人们一个新的视角去看这个世界,你仿佛能感到那种无力和隔阂在你肩头,也感动于那平实的爱与扶持。
我去拍都能比这拍得好... (2014年当时美国在经历历史性的冰灾,我因为无家可归在曼哈顿、中央公园和布法罗流浪时遇到过这样一群拾荒者并和他们成为了不错的朋友.....白天他们会离开自己睡觉的地方去各个角落拾荒或者XD,到了晚上他们会回到一个聚点一起聊天,喝酒,抽烟. 其中还有一位在疫情期间给我发信息让我注意安全,并且告诉我他已经搬到很偏远的地方住在山上了,我很快回复了他的信息但再也没有了回音.)
不带有个人观点的 用平直的镜头捕捉曼哈顿城内的捡瓶子换钱的人群,一个瓶子可以兑换5美分,捡瓶子的人有计算机行业失业的外国人,曾在IBM有过辉煌的过往退休却养老金过低的老人,有拼命来到这个国度却语言不通没有一技之长的中国和墨西哥人为了能留在这里有一份糊口的工作而日日捡瓶子。但直到结尾 还是不明白后者自己明白,前面领取退休金和失业的人为什么会找不到工作,是因为曼哈顿竞争太激烈了么,而自己又年事已高没有竞争力,而体力不济又无法做体力的工作,社会又没有为这群人铺设完好的退休养老的后路。
突然想起一句常被中国家长挂在嘴边用来教育自己小孩要努力学习的一句话:现在不好好读书,长大了捡垃圾去。现在还可以补上一句:捡累了喝杯星巴克休息下。作为一部纪录片,这个题材选得非常好,你可能知道有这样一群人,但也仅限于此,现在不妨来听听他们各自的故事
【 纽约拾荒者】我是真的不太清楚纽约什么样,但是波士顿,Waltham,看到的更多的不是有钱人,豪哥说每周一我们门前,特别早一些黑人亚裔就会出来捡瓶子,救济中心很多人来光顾,他们很多曾经有些体面的工作,只是现在……其实我有想过去做一天的拾荒者
在湛蓝的天空下,犹太人,埃及人,危地马拉还有中国人一起捡罐子,这是纽约,美国。夜晚露宿街头躲避警察的追赶,担心亲人最低的生活保障,孩子稚嫩的双手戴上胶皮手套在分类好的垃圾袋中找出有价值的物品,他们有未来吗,我想,大概是的。未来是什么? 55个罐子半加仑的酒,满足
虽然片子谈不上什么手法和艺术水准,但是题材选的很在点,只是旁观式的记录也表现了导演良好的克制,再繁荣的大都会也有绝望的人群,对无望的人来谈美国梦或者中国梦都是如此的苍白。我们能让他们活的更好一点吗,我看应该还有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