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1968)

ReconstituireaUP:2024-07-19

重建

评分:8 导演:卢奇安·平蒂列 编剧:Horia Patrascu / 卢奇安·平蒂列
主演:乔治·康斯坦丁 / Emil Botta / George Mihaita / 弗拉迪米尔·格伊坦 / Ernest Maftei / 伊莱亚娜·波波维奇
类型:剧情 / 喜剧
片长:100分钟地区:罗马尼亚
语言:罗马尼亚语
影片别名:案件重演(港) / 重新组合的下午 / 恢复 / Reconstruction
上映:1968(罗马尼亚点映)
IMDb:tt0063493

重建简介

后罗马尼亚电影中最有力量的一部
  简介:大概是多数后罗马尼亚电影中最有力量的,最能反应这个变革中国家的一个!这是共产主义时代的两个年轻人的故事。他们为了赎罪,最后却导致一场谋杀,他们的当中一个必须死。无意义的行动被刻画到我们前所未有的高潮。最后两个家伙死亡的场面,他们的当中没有一个乞求饶恕。他们认为, 他拥有所有!
  IMDB评分:

简评

罗马尼亚新浪潮电影,打破传统的叙事方式、声画对位还有剪辑处处有新浪潮突破之风。足球场的声音设计也很巧妙,片场的地势和结尾的观众也彼此呼应着,仿佛一切都是设计好的无法逃离的“比赛”。两个不被驯服的年轻人,与体制有矛盾,良心未泯的软弱的知识分子老师,作为目击者的少女最后遭受施暴,隐藏着发号施令的“导演”监察官,人物设置处处和68年席卷欧洲的学潮相呼应。社会运动中的思想突破为各种新浪潮影片提供灵感来源。本片直接被罗马尼亚领导人下令禁映,观众却如饥似渴地想要看到它,直到政权更替后,“自由”到来了。然而影片中的荒诞、疯狂、间离感、迷茫,时隔多年后依然可以为异国观众带去启发。2019北影节结束了。#9thBJIFF

#后罗马尼亚电影开山之作,彼时西欧新浪潮的声浪逐渐平息,而特兰西瓦尼亚这片奇妙的土地上,一切都在有序的大踏步前进着,反高潮,反叙事,混声杂糅...在高压强权时期平蒂列敢于带来这样一部先锋作品,将电影作为意识形态传播媒介这一事实,以戏中戏的形式完整呈现着实令人敬佩;怪诞的场景,嘈杂的自然声,神经质的人群,在强权背景下将暴力和无意义的行为推向极致(人人皆为强权之下的傀儡),人物关系和情节不断被重建,在混乱中被裹挟着重复;穿比基尼的女孩,民主与专制共存,自由(女孩)始终在边缘游离(亦无法被彻底驱逐);剪辑挺用心,许多非常有趣的场景设计(因拍摄此片导演被迫流亡西方20年,两年后安哲推出同名电影)()

片名、海报和简介误导性太强,抱着看革命战斗系的预期,结果完全两码事。译名改成“重演”更合理,讲的是对喝酒滋事的俩青年哥们不作拘留处理,反而让其拍摄短片,在清醒状态下重演闹事打人的经过以达到教育(惩戒)作用,是一出官僚领导下状况频出“糊涂戏班”的元电影故事。以真实事件打底,剧组就是小型政治生态圈,从幽默荒唐逐渐流向残酷悲剧,影片批评了这种“慷慨实乃压迫”的改造政策,曾经遭禁。声音处理高超,相邻足球场的欢呼声不时充当“罐头笑声”制造笑点,从起初声画对立的疑惑揭晓出来是有声源音响还是一大惊奇,火车经过的消音也很搞笑。这部的set-up比较反常规,开场给出的信息零散,进入情境有点费劲,容易看着闷,明白在干嘛谁是谁之后就有趣起来,而且我感觉喜剧成分可能有文化差异?大家都没人笑的?这场字幕翻译要差评。

映后访谈记录:reenactment,罗马尼亚电影史上排名第一的电影,相当于国内的《小城之春》。导演在20世纪90年代才回到罗马尼亚,影片也是在这个时候才在罗马尼亚全面上映。这部电影体现了充分的现代性,有和其他西方电影相关的元素,是罗马尼亚“新浪潮”的代表。这部电影在政治上非常敏感,展现了被权力碾压的年轻人们的反抗,在罗马尼亚电影历史上是一部异常大胆的实验性作品,让当时的罗马尼亚统治者感到非常不安,因此这部电影在罗马尼亚国内显得更加传奇。片中的女生首先是一个观察者,代表了观众的位置,其实我们也不清楚她明白了多少。当两位男主真正打起来的时候,故事就从喜剧变成了悲剧,女生变成了推动叙事的一个角色。唯唯诺诺的教授代表当时的一部分知识分子,特别坚持人道主义,但同时非常软弱,不能够做出什么改变。

东欧电影人real大胆,据说1968年戛纳首映后由于批判性质,导演就被禁止去法国了。重建不仅仅是实体场景(hut and machineries)的重建,也是人性的再塑。针尖对准权威的共产主义批判风,对酒后斗殴的孩子进行“惩罚教育”无不是透露着荒诞感的闹剧,同时也是爱情、友情、人为冲突的平行刻画。“随心所欲”的拍摄与演绎,运动式的跳跃剪辑手法让电影更具革新与颠覆色彩。最后那张目光坚定的面孔令人难忘。

#北影节 最后一部,选的太完美了。人和猴子唯一的区别就是人有ID,人本来就是动物,就该用条条框框管教他们,任何想打破这一模式唤醒世人良知的人都是疯子都注定痛苦,自由本来就不是给所有人的,大部分人的奴役才会有少部分的自由。火车来回穿梭片段真是给跪了

【北影节•36】为北影节之旅画上强力的叹号。一部绝佳的现代性荒诞喜剧,一场重演,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剧。因为平特莱对罗马尼亚当权者的批判讽刺和电影本身的国际性(背景影射1968年全世界学生运动)让这部电影尘封太久。电影出现了很多让人难忘的镜头:比如检察官脸上盖着面巾,卫生间的门莫名其妙的开合,众人一起找鹅,还有最后那个强有力的定格。无愧于罗马尼亚第一佳片,它只证明了一件事:平特莱是真大师,丧心病狂的毫无疑问。

噪音构成一层新的叙事维度,于外影响观众,观众接受(来自火车、汽车、广播等现代媒介的)噪音全方位的介入,与无法眼见的强权互为表里,由此引发的怪异环境孕育出人物的无意义行为,甚至是(作为结果的)死亡;于内对人物构建和情节安排进行干扰和撕裂,人物行为被不断打断随即不断重复,噪音一直往“前”行进,在这种诡秘的线性环境内各方元素被重新组织形成一种新的叙事模式,行动的意义得以最大化呈现。女孩同样也能视为(社会的)“噪音”,始终以自身逻辑“成长”,在场地周围游离(运动)却不进入,对单一元素施加影响导致全局变化——观众看到的场域是由强权引领,(自由的)女孩自然是一种异物般的存在。

羅馬尼亞新浪潮電影,前半是獨特的畫面架構及空間營造,配上燥動重複的聲音干擾,效果異常突出,後半為越加明顯的政治影射,無論是人物設計,對白,故事走向等等,意識形態強烈,荒誕荒謬,貌似隨意簡約但清晰有力,又是我喜歡的一套羅馬尼亞電影,值一看

罗马尼亚新浪潮开山之作,彼时西欧新浪潮的声浪逐渐平息,而特兰西瓦尼亚这片奇妙的土地上,一切都在有序的大踏步前进着,反高潮,反叙事,混声杂糅...在高压强权时期平蒂列敢于带来这样一部先锋作品,将电影作为意识形态传播媒介这一事实,以戏中戏的形式完整呈现着实令人敬佩;怪诞的场景,嘈杂的自然声,神经质的人群,在强权背景下将暴力和无意义的行为推向极致(人人皆为强权之下的傀儡),人物关系和情节不断被重建,在混乱中被裹挟着重复;穿比基尼的女孩,民主与专制共存,自由(女孩)始终在边缘游离(亦无法被彻底驱逐);剪辑挺用心,许多非常有趣的场景设计(因拍摄此片导演被迫流亡西方20年,同年安哲推出同名电影)()

看过一点蒙吉和波蓝波宇,对罗马尼亚电影的印象近乎被框定在政治和讽刺。不过看这部“罗马尼亚影史第一”却始终提不起兴趣,所谓的新浪潮风格也没有令我印象深刻的点。感觉《重建》一直处在一种混乱之中,手法上的纪实性与实验性并没有很好地与叙事整合到一起。看到了荒诞却没有感知到荒诞,说明它的表达还是浮于表面。不了解时代背景,大概忽略了很多细节的用意,但如果观众无法获知弦外之音,或许也要怪创作者没利用好电影这个世界性语言吧。待重看。#BJIFF9

#实在太喜欢重建,但是看得又压抑又悲哀。每个人都处于泥潭,reconstruction不是渴求而是被迫。学生不甘于被命令却备显奴性,长官指点江山又困于离婚,教授真是忧国忧民却无能为力的知识分子展现。开场将近五分钟的喇叭声加上资料馆音响的爆音震耳欲聋,最喜欢电视机中救护车在镜头流传中出现在大桥的场景,银幕与现实真实触碰。映后交流中提到重建拍摄后审查两年还被总理点名。不同的国家,一样遭遇的审查啊。

重建演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