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东方(1993)

评分:8.1
导演:香特尔·阿克曼
编剧:
主演:
类型:纪录片
片长:107分钟地区:比利时 / 法国 / 葡萄牙
语言:法语
影片别名:From the East
上映:1993-09-16(多伦多电影节)
IMDb:tt0106642
来自东方简介
This experimental documentary is a compendium of striking images of Eastern Europe and its citizens in transition, following the collapse of the so-called Cold War. Places as diverse as Baltic beaches, and Moscow's snow-covered streets vie for attention along with the citizens of these places as they wait in lines, march in military formation, or stand idle in the waiting rooms of train stations. There is no narration, and no clear point (except the idea of transitions) is indicated by the beautifully chosen, enigmatic imagery. Indeed, there is not even much musical accompaniment. Fans of director Chantal Akerman's aggressively "non-commercial" work are likelier to find this film more appealing than the average viewer will.
香特尔·阿克曼 Chantal Akerman导演
香特尔·阿克曼 Chantal Akerman编剧
索妮亚·维德-阿瑟顿 Sonia Wieder-Atherton音乐
克莱尔·阿瑟顿 Claire Atherton剪辑
简评
这满眼的貂儿(帽)啊!下雪、下雨、夜景…舞蹈、最后还来了一段大提琴表演欣赏,白噪音多,很好睡,随时睡去随时醒来都不耽误!这哪里是“东方”,“来自东欧”吧!场景画面和人的状态有些让人想起基耶的《十诫》。一直试图分辩到底是东欧哪里拍摄的。看画面中商铺的文字像俄语,查了下豆瓣简介,说是在波罗的海沿岸,雪景在莫斯科,那估计其他可能是爱沙尼亚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了。虽然不知道意义何在,犹如明视与偷窥的记录,但还挺喜欢的 尤其几乎静止的私人家庭内景。大街上车站前扫过等待的人群时,那些眼神或好奇或漠然,偶尔有抗拒的,换成今天都注重隐私大概没这么好拍了。又是无对白无字幕,有环境音和音乐。香特尔·阿克曼作品回顾。今日阿克曼三连之三。with下班赶来迟了近1小时的鲜肉。资料馆1号厅约67成满。空调开到了散场。
缺乏文化语境,太走神的一部。但是真的好建筑啊!以及跟镜头那一侧的90年代东欧路人的对视,太灵了。后半车站、餐厅等功能比较明确的公共场所的代入感会好很多。尤其餐厅——找到了老莫餐厅的原型.......后面再看纪录片的时候发现有过纱幕之后的音乐演奏版本表演,觉得非常非常合适。
《蒙特利旅馆》、《家乡的消息》这两部一贯的长镜头的拍摄手法,这一次前往经历东欧剧变以及苏联解体后东欧国家,采用无字幕的方式拍摄让观众犹如一个外乡人去看待东欧剧变后人们的生活状态,最喜欢几幕是剧院前聚满人群展现的光影感,以及妇女听唱片,切香肠面包带来的生活感和淡淡的忧伤,还有随音乐跳舞的人群展现的欢愉和自由,还有一幕是几个小孩在欢乐的玩耍,东欧剧变后他们真的变好了吗?是否有淡淡的忧伤、还是解脱自由了,或许陷入焦虑,我们不知道,但是,电影将记录这一切,我们作为观众正在通过这扇窗户去看30年前的人,是那么质朴纯粹,身处这个时代的人倘若如今看,或许会热泪盈眶,因为那是一个逝去的时代,阿克曼依旧克制理性的拍下这一切,音乐用的十分恰到好处
阿克曼在作画,画面好迷人。镜头是横移、旋转或固定的画纸,导演不是唯一作者,画中元素自由布局,所有的身体、汽车、建筑、雪花、灯光,发现镜头后露出的微笑、竖起的中指、扬起的双臂、亮起的眼神,还有音乐声嬉闹声鸣笛声对话声,闯入或消失,静止或移动,这种随机惊喜让人期待两个小时内的每一个“下一秒”,不亚于一个连续完整的好故事带来的吸引力。可是这是你我都拥有的乏味的普通生活啊,她具备耐心也要求耐心,从一场虚空里捞出永恒的碎片瞬间,像那被女人切成一片一片又一片的香肠与面包,郑重又随意地。
相比《家乡的消息》,这部在影像上进入了别人的家庭观察了他人的生活要更私密一点,但在情感上却更疏离(也更好睡,不是)陌生的国度陌生的人说着陌生的语言,有趣的是两部看完发现在香特尔完全客观冷静的镜头下,女人们面对镜头会更好奇有更多善意的微笑,男人们会戒备甚至confrontational。
24/1/31:当人们说存在一种女权主义电影语言时,就好像在说女性只有一种表达自己的方式。对于阿克曼来说,有多少个人就有多少电影语言。<D'Est>将女性从家庭生活叙事中解放出来,几乎每个被阿克曼的相机捕捉到的人似乎都在无休止地等待天知道会发生什么,镜头有静止的固定视角,有平移,有沿着街道和小路缓慢移动,有室内围绕中心点旋转,影片的实时长镜头强调了个人历史和集体历史之间联系的循环性,调查了东欧集团崩溃后不稳定时期人们的生活故事,带着历史偏见看这部电影的人可能会说,他们正在等待出生在新世界中,或者死于新世界中。而这些长镜头确保了观众始终知道我在哪里。
最喜欢的、最让我感动的那类纪录片>_<。东方代表冷战后的东欧。影像的意义延展,摄像机是观察之眼。交通工具上固定着的镜头和缓慢平移的长镜头记录着城市空间,眼睛有时又进入到个人空间的日常状态中,窥探动人的细节。音乐(不仅是画外的配乐,包括多个场景下人们乐器的演奏甚至是唱片机的播放)让语言更加丰富,欢快、安静、悲怆,它们艺术地表达着生活本身。
#香特尔·阿克曼作品回顾展# 依旧通过横向超长移动镜头的运用,全面描画了日常生活的特有肌理,呈现了一个悬置的世界正处在历史变革中,前途未卜,但仍然能感受到经年累月的模式和习惯的力量。电影镜头来回穿梭于拥挤的为集体共享的公共空间和受保护的私密空间,过人之处在于它记录了等待的时间。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用长镜头记录下了排队的人们和在火车站候车的旅客,告诉人们等待的行为对于在一起的经验至关重要,对于共同体的形成不可或缺。阿克曼记录了这样一段转瞬即逝的过渡期,曾经存在这样一个世界,人们集体生活在一起、分享着时间以及时间的节奏,一个拍摄对象的样貌没有被文化和经济力量改变,一个被24/7式的非时间的强制积累和个人选择所支配前的世界。
把碎片化的生活场景作了景观式的呈现。片中长卷式的平移镜头,初看还不错,多个事件在一个画面中同时进行,展现出了一种全景式的故事性。但是之后反复出现这样的镜头,就感觉挺无趣的。这片子还是更适合拆成一段段地播放,再组合成某种形式的装置,然后放到美术馆里去。
在我所有的认知意义上近乎是一部完美的城市纪录片。能够清晰地看到所有的镜头生产于一个外来者游历视角的选取,而这并非共存视角,观看的过程也一直在产生错误的判断,起初没能清晰地意识到素材间能够自洽的编辑逻辑,尤其突然插入一些室内的镜头,错误的认为可能是进行某种影像分类的处理,直到对阿克曼所拍摄群像而非城市本身有所察觉,持续的,关于拍摄城市中人的群像,静态的镜头及在影像内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的联系。莱拉·帕卡莲莉娜的所有短片应该受此影响很大。
4。如《蒙特利旅馆》的纯粹的记录,在此情况下甚至剪辑都成了一种对素材的介入,打乱了素材自身记录的纯粹。拍摄人群的移动镜头很有意思,观看者和被观看者的身份在不停地转换,可惜的地方是略显重复和累赘。/ “走进她的房间”—追忆香特尔·阿克曼 对话克莱尔·阿瑟顿
#阿克曼回顾展#@天山,完完全全的非典型概念上的电影,没有对白,没有前因后果,它就是如此直接的把一群来自苏联解体后的人物展现在你面前,你会觉察到有种东西它似乎无声无息却又呼吸在每一个角落,有时候有些歌声流淌在画外,有时候大雪纷飞,镜头缓缓横移着,越看进去越接近一种奇特的迷离恍惚的状态;从镜头里的各处人群中可以感受到他们迷茫,对重建“秩序”潜意识里的追求,同时也从女人们的细致打扮、妆容中感受到涌动的新希望;欣赏阿克曼确实需要足够耐心,需要跨入门槛的决心,但是她的电影也确实吸引人,只是不是常规理解上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