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巡(2007)

评分:7.3
导演:彼得·格林纳威
编剧:彼得·格林纳威
主演:马丁·弗瑞曼 / 艾米莉·霍尔姆斯 / 伊娃·伯西斯尔 / 乔迪·梅 / 托比·琼斯 / 乔纳森·霍姆斯 / 迈克尔·泰根 / 凯文·麦克纳尔蒂 / 阿加塔·布泽克 / 娜塔莉·普莱斯 / 菲奥娜·奥肖内西 / Reimer van Beek / Robert Zalecki / Kacper Kasiecki / 安娜·安顿诺威兹 / 马修·沃克 / 克日什托夫·皮耶钦斯基 / 乔纳森·扬 / 安德烈·瑟韦林 / 迈西·扎科斯西尼 / 克里斯·布里顿 / 迈克尔·卡尔金 / 乔胡姆·滕哈夫 / 杰拉德·普伦科特 / 艾德里安·鲁基斯 / 亚当·科茨 / Rafal Mohr / 马切伊·马杰
类型:剧情 / 悬疑 / 传记 / 历史
片长:134分钟 / 141分钟(多伦多电影节)地区:英国 / 波兰 / 加拿大 / 荷兰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夜巡林布兰
上映:2007-11-02(波兰)
IMDb:tt0446750
夜巡简介
这部影片讲述了荷兰著名画家伦勃朗的浪漫情事和职业生涯,并着重讲述了他的代表作《夜巡》的创作过程。伦勃朗一直是上流社会的肖像画家,他拥有接踵而至的订单,美满甜蜜的爱情。直到1642年他的妻子为他生下小儿子不久去世,生活开始大转折。随之而来的是因为为阿姆斯特丹射击手公会画家创作的集体肖像《夜巡》又被顾主告上法庭,使伦勃朗蒙受了事业上最重大的一次挫折。此后他的事业开始衰落,他开始陷于债务之中。人世沧桑、人情冷暖……
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提名)彼得·格林纳威
获得奖项
- 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
获奖:米摩·罗台拉基金奖 / Open Prize
提名:金狮奖
简评
似舞台剧的电影,通篇光影颜色带着伦勃朗画中的光芒,算是通过一部电影了解一部画作。前几天二刷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大概知道同时期荷兰画家还有伦勃朗,其他知之甚少,友邻正好推荐《夜巡》,算是合适的时候看合适的电影。
舞台形式表现力与仪式感强于平淡的剧情,尽管荷兰人也放荡不羁口无遮拦,但演员们说的台词确实是英国流氓标配日常用语,夜巡作为伦勃朗从云端跌入谷底的作品,导演也只是重点强调了贵族们的无耻,与人性的黑暗,伦布朗的反应也只是句“我失明了”就一笔带过,有些可惜,但对于夜巡的表达还是不错的
剧情的衔接感觉有点脱节。电影整个画面都设定在一个场景下,台词也有舞台剧的感觉,让人感觉到荒诞不经。说不上喜欢,因为感觉在相对逼仄的空间下,人物之间的张力和对话还不够。同样的形式大概会更推荐《Dog town》。
影1992:舞台戏剧电影。群像戏多,台词,配乐赞。面对镜头自我介绍式的述说3段恋情。莎思琪雅的离去,伦勃朗嘶哑呢喃的哽咽,感动。孩子奶妈基尔蒂的挥霍;亨德里克耶让画家重拾画笔。而对于《夜巡》的众生相,就让那双谜一样的眼来描绘
油画质感的布景漂亮,Jodhi May还是使我眼前一亮。在大荧幕观影使一切感官被无限放大,很多场景也更加令人不适,例如澡堂中端坐的黑人女性被称作来自异域的“礼物”,被迫诞下自己亲生父亲孩子的私生女,孤儿院中被上下其手的孩童等等。
片中诉说红色和黄色时画面的光影极美,令人惊叹。土耳其绒线毯铺桌的那段荷兰室外景色堪比油画。以前看“夜巡”,只知伦勃朗的光影和戏剧化的画风,以及露脸不均的尝新构图惹非议,渐失订单落魄,而这部片子给了其命运转折点另一个解释。阐述了“夜巡”对民兵连火枪手阴谋的揭发和讽刺和孤儿院女孩的悲惨经历……
如果创意的大部分都建构在传统共识之外,那作为不学无术的观众的我当然get不到哪一幕是如何参考了伦勃朗的哪一幅作品啦(摆烂语气)但是1我认为传记片需要密码锁能够促使观众离传主更近一步2即便不了解技术层面的设计人物和情节也仍然足够清晰了。一位醉心作品逻辑以至于在现实中迷失的画家。马丁弗里曼演得非常好。
舞台剧的形式,真是耐着性子看完的,讲这幅号称从未出境的名画背后的故事,都知道伦勃朗因为这幅画从此遭殃落魄,怎么回事,这部电影给了答案,因为我们的画家,一个磨坊主儿子具有天然的正义感,勉强接下给射击公会的上流阶层画张集体照的任务,却通过各种途径,认识了所谓上流社会的龌龊卑劣残忍无情乃至于谋杀,于是用这幅画揭露这一切,从而得罪那帮得罪不起的群体,同时妻子去世,名誉受损,妓女诱惑(公会操纵),最终败光家产,债主盈门,虽然娶了一个心地善良的女仆,但从此到底沦落了!也许我们庸人不理解伟人的内心和动机,为什么这么作死地飞蛾扑火、螳臂当车,你只是一个给别人画像的工匠嘛,得罪金主,既不能改变世界(该跳楼的跳楼该死去的死去),又毁了自己一生,就为了那点短暂的义愤?或者是荷兰人为了给他在历史上镀金的阴谋论?
演绎《夜巡》这一著作完成的过程,围绕画家的人和事。画面风格采用伦勃朗光效,场景和人物站位有复古、深刻的戏剧感,讲述了一个阴暗的创作故事。伦勃朗用才华和作品得罪好多人,受到上流社会雇主的四面围攻了。在任何时代,名声都是很好用的攻击工具。
整部电影的台词有点儿过多,看到后面才明白这样安排是为了讽刺。所以看前半段的时候,会觉得有些无趣。因为叙述慢,而且要披露每一个人的恶行,每个零碎的故事有些散乱,从而导致前半段我看到睡着。但是从中间开始,就是妻子病故之后,讽刺意味慢慢串起来,就开始有意思了。所以,缺掉的一星,是打给前半段的叙事。其次,我很喜欢电影的色彩和打光。色彩搭配非常“夜巡”,每一帧都可以截屏当作一副油画来欣赏,极具伦勃朗的风格。对人物的打光非常精致,尤其是人物的轮廓光。我印象很深的伦勃朗和妻子对坐在床上,两人的脸部轮廓光让面部细微的表情都可以凸显出来,显出夫妻间的温和。还有几场戏都是,人物情绪停留在某一刻,身后的灯光慢慢全部暗下来直到背景全黑。这种方法可以放大人物的情绪。
由于画幅是“窄”的,画中的人物多以横一字排开的方式构图(很多场景让我想到最后的晚餐)我承认格林纳位的构图和用光无人能敌,但是这样的故事对我来说还是太甜腻了,像古典包装下的中产阶级浪漫爱情故事,看着难受 “你费心打破民兵画的传统…参与者可以说'我们被画','我知道我们被观察,所以也直视你的双眼',去证明‘我们说不真实的,我们在画中’这是他们所要的。你破坏了这一切。“
“现在是17世纪了,女人可以抽烟、写作,可以和笛卡尔通信,她们会戴眼镜,还可以用母乳喂养孩子;还可以和男人一起经营事业”。Saskia曾是伦勃朗的太阳,带来财富和地位,给他事业,照亮他的生命。Saskia 死了,她也成为伦勃朗一生挥之不去的阴影。与其说《夜巡》改变了伦勃朗的命运,不如说Saskia 的离开,带走了他最后的幸运。Peter Greenway的影片必然是不走寻常路,如同一部大型舞台剧,叙事并非主要。影片的布光与格调都是一流的。不得不说英国人对于重现名画场景确实擅长,也热衷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