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蒙克(1974)

Edvard MunchUP:2025-06-23

剧照演员表影评
爱德华·蒙克

评分:8.5 导演:彼得·沃特金 编剧:彼得·沃特金
主演:Geir Westby / Gro Fraas / Kerstii Allum
类型:剧情 / 传记
片长:221分钟地区:瑞典 / 挪威
语言:法语 / 英语 / 挪威语 / 德语 / 瑞典语 / 丹麦语
影片别名:
上映:1974-11-12
IMDb:tt0074462

爱德华·蒙克简介

剧情:
  《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1863年12月12日—1944年1月23日),挪威表现主义画家和版画复制匠。他画作主题的强烈精神和感情,对心理苦闷的强烈的、呼唤式的处理手法对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的成长起了主要的影响。他的作品“呐喊”(挪威语Skrik,也译作《尖叫》,作于1893年)被视为后工业现代化的极度痛苦之象征。
  这部传记影片大致遵循了1884年到1894年的时间顺序,爱德华·蒙克开始表现主义创作并且成为欧洲北部最具有争议、最多诽谤的画家。影片同时还回溯到在他五岁的时候,母亲死于肺病,其姐姐的死亡以及他自己在13岁的时候因为肺部疾病差点丧命。影片还回顾了,蒙克短暂的爱情以及他在挪威首都和德国柏林参与的一些政治活动。
  花絮:
  彼得·沃特金(Peter Watkins)1974年执导的这部影片记录了挪威表现主义画家爱华德·蒙克的一生,被英格玛·伯格曼评价为“天才之作”。这部影片被认为是表现艺术创作过程的最佳作品之一,它不仅聚焦于蒙克早期循规蹈矩的岁月,还深刻地展现了情感、政治和社会的剧变对他的艺术创作产生的影响。MoC这次发行的是原始的 211分钟电视版本,这也是本片地位和评价最高的一个版本。依彼得·沃特金斯所言,这是他最具个人风格的一部影片。当他被蒙克的画作触动之后,花了三年的时间来说服挪威电视台拍摄这部影片。影片1976年3月在英国BBC电视台播放之后得到评论界的广泛褒扬。《时代》杂志在评论中用到了“催眠”一词,的确,Watkins就像催眠大师一样将观众拖进了1884年的挪威。
  这部传记影片大致遵循了1884年到1894年的时间顺序,爱德华•蒙克开始表现主义创作并且成为欧洲北部最具争议性、得到最多诽谤的画家。影片回溯了在他五岁的时候母亲死于肺病、其姐姐的死亡以及他自己在13岁的时候也因为肺部疾病差点丧命的经历。影片还回顾了蒙克短暂的爱情以及他在挪威首都和德国柏林参与的一些政治活动。

简评

每当与蒙克对视时,他都好像在说 也只有你们懂我了。“就其发展和人口而言,奥斯陆是个起步很晚的城市。900多年前,这里只是奥斯陆峡湾的一个不到3000人的小商埠,一色的木房子,又矮又小,只有极少数的公共建筑是用石头砌筑的。19世纪80年代和19世纪90年代,著名画家爱德华·蒙克将奥斯陆画成了一个充满幽灵的城市。男人和女人全都穿着黑色的衣服,帽沿压得很低,脸色惨白。对蒙克来说,他们就如同活着的死人,由弯弯曲曲的路径走向坟墓。这就是过去的奥斯陆,一个阴郁的城市,欠缺哥本哈根或斯德哥尔摩的活力。在19世纪80年代中期,奥斯陆许多的文化特色仍然都是外来的,国内的有才之士不愿待在奥斯陆,纷纷到更光明的城市去寻求发展机遇。即使是20世纪初时,奥斯陆的人口也只有1万人。”

我想说些什么,又组织不起恰当的语句。从现代艺术诞生,迄今已150余年。如今当我们看到或听到那些或扭曲、或混乱、或抽象的艺术作品时,我们仍将自身的感受搁置一边,从不主动去感受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哪怕人类的情感是共通的。而是寄希望于某位专家的总结陈词,好让自己“看懂”、“听懂”。就像我们从不想真诚地了解对方。大量表象肤浅的论调,让大部分人认为,艺术仅仅是看(听)上去很美,身边也总是充斥着大量拙劣的形式模仿,对精神内核的感受和探索则少之又少,因为这就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需要真诚,需要时间,而消费时代没那么多时间让你去了解对方。上帝赋予了人感官,也赋予了人思维和精神,那,在视听语言语言形式和表象背后那颗真诚的,急切想要倾诉自己的灵魂就没人关心吗?

好到我失语,最美的纪录片,无数次和爱德华蒙克的画作共情,亲吻但面部模糊并连接到一起的爱人,被留下后听到撕裂般的尖叫,裸女,爱与痛,爱德华蒙克已成为我最爱的画家之一。这当然也归功于影像的力量,脱离于他人生轨迹的客观叙述的声音和他的真实生命的流动穿插在一起,除了音色外更有语言来做区别,莫名让我觉得这是一种故意的设计。除此之外影片的内容也是极其流动的,街头的行人和儿时咳血的片段反复地出现,童年的创伤终其一生也难以治愈,于我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而他作为一个艺术家所做的先锋性的尝试却从未被外界接受,他不断地被否定被强加大量的难听的话语,与此同时同时他也不断地放逐自己,但又该放逐到何处,我为这一切而哭泣。连摄影机也被彻底解放,快速的推拉一点都不让人觉得突兀,只觉得它本应这样自由地去对准那样的灵魂。

关于客观方式呈现和主观感情的表达其实没必要分离开来,接近人物让观者容易和主角建立联系显得感性,保持距离拉开作品的宽度和厚度用理性的角度出发削弱观者的认同显得理性,然而艺术创作是理性创造与感性思维的结合缺一不可。导演真的想和角色走近,他完全没必要把片子的时空弄得这么乱让观众不断游离在各种混乱的情绪里,只是把这种方式看作是对蒙克创作时精神状态的复刻或者对印象派风格的再现,那么片中人物总是看向画外看或者说是盯向镜头的方式难免有种“察觉到有人在看我”的脱离感,导演用混乱和脱离的方式一直保持着距离,但又把童年的阴影、死亡的恐惧、感情的创伤、内心活动的独白这一系列浓烈的情感添加在这种距离感里,将二者结合让观众感受到对蒙克一生中影响很大的事件和他的精神状态。此外,没有人了解蒙克,本片表达的是一种可能性。

聚焦于爱德华蒙克的失意的前半生,经历了爱情的挫折和事业的持续低谷,痛苦与孤独成为了其艺术生涯中不可磨灭的色彩。意识流的影像表达与画外音的信息补充,蒙克的人生片段被意识地选取,避免了生硬的白描。执着交待不断出入会所的情景,支线人物的塑造,以及日后对死亡的恐惧与父亲形象的反叛的童年闪回,拉近观众与这片精神状态的近距离接触。女性自由主义的兴起,乃至欧洲文艺的新旧洗礼,道德价值观与艺术理念都在发生潜在的天翻地覆的变化。蒙克充当了那个“冒犯”的代言人,固然他也要承受相应代价。伴随着好友的离故与外界抨击,他的观念未有一丝动摇,也在最终迎来了他的时代,故事线基本就此上戛然而止了。但蒙克家族的阴影却无法抹去,孤独寂寥已然尘埃落定,仿佛其作品的灰色特质已经成为了个人乃至历史的另一种真实。

笼罩在病痛死亡阴霾下的童年记忆、家庭成员间的心理疏离造成的孤独、深深受伤、失败的情感经历(他的情妇人尽可夫)、创作展览之后被社会和公众排斥、贬低、毁谤的压抑郁闷共同熔铸成蒙克深刻的痛苦和煎熬。融入他的每次构图、每个造型、每个笔触、每块色彩和每处肌理里。这些绘画语言和形式是吸食蒙克惨痛精血的魔灵,在蒙克寻求精神出口的艺术创作熔炉里舞动扭曲跳跃,成为主观的强烈的、呼喊式痛楚的最佳载体,形成悲伤又激烈、沉沦又迸发的双重特质的作品格调。代入感极强的影片,反复穿插蒙克患病呕血,家人死亡的镜头,还有大量蒙克画作精神内涵的影像式诠释,观影如吸毒般上瘾欲罢不能啊!

#Munch's Biopic like no othersWatkins处理这部影片的结构以及蒙克的生活与艺术的叙述方式简直令人惊叹,如伯格曼所说“天才之作”,NRK(挪威)与SR(瑞典)联合制作,太疯狂*了!影片的形状像一个螺旋,场景一遍又一遍复调式蒙太奇+闪回(人物多用变焦推,过肩,特写),情感上和蒙克的绘画/雕刻相得益彰,同样的主题,残乱的笔触,凌烈的色彩,在单薄的颜料质感上更加深人物的忧郁与疼痛(他对色彩有种与生俱来的敏感,但他眼里没有色彩)。不得不说,蒙克的文笔挺好的,关于奥斯陆团体的某段论述,联想到恩格斯(1883年逝世)的“婚姻是一场合法卖y”。1895年蒙克才遇到易卜生,可惜作品里只拍到1894年和浅述08年那场心理治疗,好歹能看到斯特林堡

全片90%以上的镜头是将镜头推到人物脸上,在这个框定的构架中,人物的脸部情绪成为观影者最先也最容易接受的东西,在辅以旁白的阐述,使爱德华·蒙克的状态可以直接投射到观影者的身上。直视镜头的多次出现,成为电影人物的下意识动作,这样的做法,令表演的电影转换为了采访的纪录片,在加上蒙克自我日记旁白的出现,导演在电影中又再次构建了一个消除了距离的内在“伪纪录片”,使其即便在主要外在旁白的间离影响下,也并未把本片当成一个剧情片来看,而是作为了一个共情能力极强的人物传记纪录片,体验了无限的真实。电影中多次出现的回忆闪回,不光展现了蒙克各个时期的心理梦魇与困惑,还对照了他画作的表现主义手法,反向的将他当下状态用过往的事由表现出来。社会环境及历史进程的丰富展现,则描绘了历史中人的无力感与风云人物的成就历史感。

。①挪威表现主义画家爱德华蒙克(代表作《呐喊》)的故事,主要聚焦于他的绘画生涯。是故事片不是纪录片。②一种充满生活感/写实感的诗意的营造:以冷静而学术的口吻介绍历史史实的旁白;伪纪录片(伪访谈、偷窥视角、不时看向摄影机的演员等);非职演;素淡却精美的摄影美术;破碎零散的剪辑/叙事(不仅渲染了写实和诗意,还与文本上蒙克混乱的心理状态契合);舒适的音响。③影像表达太冗余了,扣一分。

凭借具有新闻纪实效果和梦境般自由联想的叙事形式,作品成功暗示了反映了蒙克创作的复杂的精神和社会因素。作为影片的两大主题,整部影片持续在蒙克被家人的死亡和自身疾病萦绕的童年和与已婚的海尔贝格夫人的无果韵事之间切换,也照应了蒙克绘画中爱与死的关键主题。跨度三十余年的该片采取的视角兼具客观和主观性。虽然在整体上更接近演员通过伪采访朝着镜头陈述的纪录片,却以抒情的非线性方式剪辑,仿佛观众根据画家自身的回忆被来回拖曳于时间中。导演本人的英语旁白以冷静的学院口吻检视蒙克,观察欧洲艺术界的发展形势并通过著名全球事件提供了解某些作品的更广阔的背景框架。蒙克的饰演者则偶尔朗读艺术家的日记选段。影片最终将百科全书式的历史教程融入角色研究中,刻画出最完整的人物肖像。

一半剧情片一半纪录片视角的拍摄、剪辑与呈现。一面是爱德华·蒙克设身处地地活在那个当下——分不清来由、数不清次数地复现曾经经历、目睹过的死亡;体验着生命中一段一段懊恼憎恨但又迷恋到不可自拔的感情;将不能承受之生命之痛苦、之挣扎、之无奈投之以轻率、凌乱、无序、粗糙的笔触。而另一面,导演置入的纪录片视角有如一个全知之神,以一种高倍的焦距凝视着爱德华·蒙克,但除此之外再别无动作。爱德华·蒙克与这一没有作为的凝视的每一次对视,像是一次充满因无奈而发出的无声的控诉——你又要我怎样呢,我又能怎样呢?

【A+】非常之特别的作品,几乎杂糅了所有不走寻常路的视听手法。完全散文式的影像,用一种接近意识流的剪辑贴近爱德华'蒙克的内心世界,而这样的形散使得在成功完成一部传记的同时更描绘出当时年代的几乎整个欧洲的社会切面,而神却紧紧附于爱德华而不显离散。实在高级。当时欧洲风光与油画风格实在太匹配了!风韵犹存,光影享受。完全运用纪录片式的采访拍摄则更突出其写实的一面,大量变焦镜头、大特写则将爱德华挣扎的情感无限放大,写意。虽然长但非常生动,最难得的是在210分钟内风格节奏高度统一没有一丝松懈。个人与时代融合最佳范本。

获得奖项

  • 第30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第30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获奖:BAFTA TV Award —— Best Foreign Program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