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冬(2023)

UP:2024-11-25

演员表影评剧照
燃冬

评分:5.5 导演:陈哲艺 编剧:陈哲艺
主演:周冬雨 / 刘昊然 / 屈楚萧 / 魏如光 / 白沙
类型:剧情 / 爱情
片长:97分钟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影片别名:The Breaking Ice / Un hiver à Yanji ​​​
上映:2023-08-22(中国大陆)
IMDb:tt17052842

燃冬简介

2022年冬天,女孩娜娜与两个朋友结伴而行,从城市游览到冰天雪地里北方的森林,度过了一个自由而怅然的周末。

简评

陈哲艺的处女作《爸妈不在家》,关注的是“小男孩对女菲佣”朦胧的情愫。第二部《热带雨》,关注的也是“少年对女老师”跨越年龄的爱。这第三部《燃冬》,关注点依然在“三个性取向不普通的青年男女”上。由此,可以看出,陈哲艺最大的导演和电影美学特征是——描绘非正常的两性关系。当然,这是超越法律,道德,甚至伦理的关注点,常常会挑战到以“三纲五常”规范下成长的我们的底线,引起震惊或反感。问题不在编剧和导演,问题在于“这个世界本来就有千万种我们不曾了解的情感,且不以我们的意志而改变”。我们可以唾弃一部作品一种关系或情感,这是自由,但也要清晰地知道,我们要庆幸自己并不是这种“非常规关系”中的一员。假如片中的关系和人物恰与你“对号入座”,终于有人站出来将这种痛苦呈现出来,引来的不是理解而是嘲讽,你的世界依然灰暗。

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新加坡导演陈哲艺新作《燃冬》启用华语电影演员拍摄足以显示他对于华语的认同。然而,在这个「参加婚礼」融入中华的过程中,时不时夹杂着一两句朝鲜语。你自己说也就算了,偏偏诱导消费者跟你一起说,这明显是掌握话语权的意见领袖在带节奏啊。幸或不幸,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原本是一个《延边少年》试图融入《摩托竞技会》的故事。驾驶人员的准驾车型是二轮摩托车,但或许是为了「随份子」有面子,非要在大型「Z客」汽车上扮演导游角色,这个小心思、小伎俩、小把戏被广大群众识破、看穿和揭露后,有明显「从众」心理和「分离主义」倾向的导演怕是就心理破防了吧?事实上,海报已经告诉我们为什么「又不抽烟又不喝大酒,那么正经儒雅的导演」水土不服「无端端被骂被攻击」了。所以,对于创作者「感到很受伤」的反应我们并不意外。

其实立意还不错,三个寂寞的年轻人怀着困惑,在寂寞的小城,在寂寞的季节拥抱取暖,身体的温度融化掉心里的冰,呼应片名《the breaking ice》/刘昊然很像厌女gay,周冬雨满满性缩力,屈楚萧在废柴帅哥的赛道上一骑绝尘/娜娜这个角色很适合年轻时的余男,想看她和彭昱畅禁忌爱/七夕看这种三人行情欲片着实晦气,不怪观众打低分,这种题材的片子就别指望卖座了,制作成本里主演片酬占大头,还不如找新人演员,既然小成本那就贯彻到底,搏一搏单车变摩托,爱情伦理片话题度高,或许能爆火/导演原来是新加坡人,怪不得本片呈现的延吉有种浓浓的“游客凝视”,东北还得东北人拍。县城文学火了,本县城人心里五味杂陈,我的生活,你们的奇观?/娜娜直接写成瘸子会更有戏剧张力/试图用偷书情节强行致敬《法外之徒》结果成功恶心了观众

即使最近上海冻成狗,勉强可以共情电影中冰天雪地的东北,却还是不能增进愚钝如我,对于剧情的理解。片子拍得文艺又洒脱,推进随意,在故意营造的意境中慢慢酝酿暧昧的气氛,最后在长白山遇熊的魔幻中到达“我不解释,反正就是这样子”的彼岸收官。刘昊然号称金融才俊,特地来东北参加婚礼,但整个婚礼都没什么参与感,不像是值得特地飞一次的关系。反而反复致电的心理诊所暗示刘在上海有一个很关心他的疑似女朋友,他应该是为了逃避这段关系才找借口遁走东北。周冬雨有自己的伤口,她因伤断送滑冰职业生涯,改做导游,看不到未来方向。另外一位暗恋周的屈同学其实角色设置不够丰满,有点买二送一的意思,但屈表演不错。就这样的一段三角关系,刘与周没什么铺垫,屈与刘没什么理由,周与屈没什么机会,但导演说“不,你们可以”。遂,影成,Nice.

我知道导演一直想拍出来一个文艺味十浓的文艺片儿。但很显然这部电影拍出来完全不是。呃,甚至我都没看出来这部电影具体在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是感觉呃,他想表现出来现在的青年男女的一种颓态吗?嗯,无论是常年混迹酒吧的黄毛和精神小妹儿,呃,还是在重点大学毕业从事证券类工作的上海精英。是不是要借用他们对人生的迷茫以及有抑郁的倾向。呃,来论证在现在这个社会的青年群体的群像?我反正是丝毫没有get到主创的创作理念。甚至里面的很多剧情味同嚼蜡,完全不知道其存在的意义,在整个剧情的构建上以及在画面的美术表演上,都感觉是一种不明觉厉的东西。就连在网上被广泛讨论的周冬雨的床戏,嗯,我也只是觉得应该这只是一种博眼球的手段吧。因为本身的剧情十分空洞,整个剧情如今提起来也没有什么记忆深刻的东西。看来只能靠周冬雨出卖色相了

明晰的白山黑水与暧昧混沌的情欲。几个关键场景的氛围表达都很好。在我个人的评价体系里,青春片是可以跳脱出故事片逻辑的,不过我也边看边不乏恶趣味地猜想它能被骂到什么程度。看到“破烂出租屋”成了骂点,不得不承认我对当代年轻人的了解还是naive了。我在海南很想你一生一世一双人的小红书爱情童话才享有天然正义。感情里的懵懂、混沌、探索、寻找,都配享扔石块浸猪笼。我很好奇三十年后这代人会不会也轮回般诞生一个他们的琼瑶?但愿我那时候还没死,还能幸灾乐祸地看看合订本。另外,蓄起胡子的刘昊然跟我表弟太像了,让我心目中的美少年又折损一个。说起来文艺片确实考验演技。刘的面瘫内心读秒,只要你不尴尬我也只能尽量不尴尬…好在还有屈楚萧。我乐见那些沉淀和打磨自己的人,单单站在那儿,脸上即诉说一切。未来可期的真正的演员。

给我看笑了,陈导这么个热带地区人为啥一定要拍不熟悉的延边啊,充满了外来人视角的绮思,对东北悲情浪漫化的幻想,这大概是从浩丰那个角色的视点切入,但太不对味了,看得我想说人家延边没义务治愈你。为了诗意化风格而丧失了人物塑造的扎实,每个人的困境都得靠猜,以至于无法共情。有心理问题的上海金融民工只是面目模糊的标签,不是个具体的人,我无法共情戴几十万块钱手表的人。我理解导演想刻画超越男女小情小爱的情感,人类之间的共鸣互助,但搞垮了,还不如庸俗情爱。不懂这些导演为什么一定要东施效颦地当大导迷弟,而不是拿出自己的风格,如果认为搞些似是而非的表达一些视觉符号意向就算风格,我只能说那这等于没有风格,因为没有思想作为支撑。感情只有煽动力而无生产力,电影不应该是来煽动的,用我们方言说,本来没抑郁,被虚呼得抑郁了。

(非粉)表演上,竟然感觉只有屈演得还行;刘是真的不适合文艺片,故作忧郁突然就哭了的感觉看得我好别扭(以及他真的不像上过班更不像搞金融的);周看起来由衷开心,奇了怪了少年的你里面那种感觉的少女一点也无??剧情上,咱就是说文艺片也看过不少,即使不能完全看懂也不至于黑人问号,情绪真的渲染不行。细节上也很无语,为什么点羊肉串那么细就点俩,是认真的吗?从延吉到长白山也就俩小时,这仨人感觉开了一天一夜?大冬天的上山不戴帽子,我真的好介意,lhr耳朵怕不是要给你冻掉喽?书店偷书的剧情是在借鉴戏梦巴黎吧,但偷最厚的书第一时间不去找字典到底在那翻翻翻翻啥呢?最后给家里打电话,这亲妈真的是很久没联系了吗,听起来像是有仇(可能是我太认真了,因为我真的出戏,所以不得不介意这些细节)同样有超自然情节,看看宇宙编辑部

很难说它是领先行业一步还是叙述能力不达标。我相信好的电影是从外层到里层,每一层都有东西可看,但《燃冬》好像只有里层没有外层,这让人非常困惑。也许它承继了《祖与占》的框架,但不知道为什么在观看过程里我总是想起《燃烧》,同样是虚无、情欲和阶层落差,我始终不知道《燃冬》要表达的是性向的流动还是精神的迷茫还是别的什么。前半段电影保留的神秘感和推动的小高潮我还挺喜欢的,但这种若隐若现的叙述就像长白山上的雾一样最终挡住了去路。电影落脚点全靠观众猜吗,我思来想去都觉得怪。更何况浩丰在这三个人里面始终格格不入,人设架空、演技也糟糕,猜都很困难。没有内涵指向的虚无会显得很空洞,也许是“爱”太主观、建构起来太难了,意指太多到最后讲不明白就都变成了能指,反而显得有些莫名其妙。(ps:嗯,中国人有自己的刘亚仁。)

周和刘气质与角色匹配度差了很多,文艺有余,角色贴合度差了太多,是再多的演技也无法让人信服带入,反而只会觉得用力过度,给他俩打4-5分。屈气质还算接近,也是一样的问题,有点用力。但起码与角色还算贴合,给6分。整个故事因为选角不合适,让人很难投入和共情,没法让人触动和投入并感染其中的气氛。故事本来也没那么差,欧洲小制作的文艺片多了去的,比这还平淡的剧情也很多,但仍能让人投入有触动,因为演员眼睛里深情里有东西有故事感从而被角色的内心世界打动,而本片中的三位演员,都少了故事感,靠演技也是拼不出来的。导演没有把好关,没有把想表达的东西透过演员传递出来,不管是角色气质还是演员表达都不够,有演员的问题,但更是导演的问题。剧本拍好了也还算是很文艺的片子能到7分以上,可惜现在的结果离目标太远,给5分算多了。

天爷啊,燃冬,给我燃不迷了。它整篇就是东戳一句西戳一句啊。从开始认识两天和游客就滚床单,好,这个我忍了,那就男女欲望呗。嚯这后来仨人去特么偷书??嗯嗯嗯?仨人生活都可不如意到也想转行走悬赏几十万的通缉犯了??俩大男人非要抽一支烟好,行,哥俩好,文艺片嘛。后来更无语的来咯,遇到熊闻了闻脚就走开了_就特么开始魔幻起来了,再把它它定义为文艺片就不适合了吧,这真的魔幻了。 我还刚开始有点抱有幻想,这个结局,起码讲点什么再赖好解释一下?好嘛,这想当舔狗的被天降横插一脚然后终于幡然醒悟,这女生这里的元素包括花滑和几年没回家这两个元素,结局就跟那两句话结束“梦里又再冰天雪地里进行了一次花滑”“终于给家里打了电话,弟弟妈妈期盼着她回家”,这从河南被逼这考到奋斗到上海的忧郁男士在延吉“散心”够了最终回上海了。

三星半左右,之所以加星是因为比起时下动不动赚得钵满盆满的伪装批判现实主义电影,这样一部流露真实年轻人状态的真批判现实之意的作品理当多些掌声,是什么让三个截然不同的年轻人轻易走到一起?因为这是一部少见的疫青、躺评、想不开、三人纠缠不清等等各种“不正确”元素叠加之作,审茶通过怕是因为料定此片掀不起水花寂寞如雪于是持无所谓的放过态度;不足之处很明显,最大问题是处理如此幽微的、流动的情绪的电影,镜头却过于高清,少了点“虚”些的迷蒙氛围,另外似乎人像取景太“近”了,毕竟结合创作意图来看,显然不是就事论事地描摹特定的三个人,而是泛指像这三个身处迷雾之境看不见目的地的悲伤的年轻人;其实本片发行该先走小范围影展限量投放影迷而不是大规模公映(参考宇宙编辑部),普通观众工作累死想放松一下你却连个故事都没和人家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