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日记(2023)
年少日記UP:2024-11-24
年少日记简介
一名有輕生念頭的十歲學童如何面對家庭和社會帶來的絕望感。
- 卓亦谦 Nick Cheuk导演
- 卢镇业 Chun-Yip Lo饰 郑Sir
- 郑中基 Ronald Cheng饰 郑自雄
- 黄梓乐 Sean Wong饰 郑有杰 Eli
- 韦罗莎 Rosa Maria Velasco饰 郑黎嘉欣 Heidi
- 陈汉娜 Hanna Chan饰 林雪儿 Sherry
一名有輕生念頭的十歲學童如何面對家庭和社會帶來的絕望感。
简评
我不是什么重要的人与对不起反复贯穿整个电影,从有杰第一镜头开始已经复述,一开始已交代了从天台跳了,这个楼顶是秘密基地,出游前秘密基地再也不能去,弟弟与父母去度假,在日记里写“如果无咗我,弟弟和父母亲就是一家人”这种童真的认为用牺牲自己来换取家人的和谐,纯粹,多少东亚人都是这种讨好型人格,穷尽一生去换取一张好成绩,你长大就会有答案了,你上完大学人生就会有答案,直至出来社会后,随了上班一条线,闲下来你都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要怎么去生活,已经被家庭被社会规训得像个木偶,就是不像自己,在这种真空环境,渐渐失去爱的能力,有杰被母亲发现带弟弟去了楼顶,父亲的暴打,母亲的哭诉,弟弟的漠视,其他视角都在说明一件事做不好,不优秀,你整个童年都被定格,就如父亲说的垃圾,最后也如父亲所愿,像垃圾一样坠落。
双线并行,一边是男老师调查学校里的厌世自白书事件,一边是迟钝的大儿子在家里时时遭受打压(通过大儿子的日记勾连起来)。本片特别之处,就是大儿子这条线是虚晃一枪,男老师实际是经历哥哥坠楼自杀的小儿子,最近有几部这种编导玩叙事诡计的片子都获得了不错的反响。父亲郑中基虽为“大律师”,但对待家人一样粗暴严苛,最终导致家庭分解,台词有交代郑中基的底层出身,这个塑造的非常刻板的角色,其实承载着编导不敢明说的认知:郑中基作为一个社会多余人,即便获得一时的成功,也将在内卷的认知里,毁掉其他的多余人(譬如他的儿子)。香港经济如果不行,没有资源的多余人问题也必然更加严重,最近看的其它港片也有反应此趋势,但同样不敢明说这个话题。除了表达上遮遮掩掩,本片和近期的港片一样,布局简单,电影气质颓废压抑,视听没精打采
难得在电影院里看到的非常喜欢的电影!演员演技到位,剧本处理恰当,看得出来是有深度的思考,没有强价值上线,也真的令人感慨良多。在影院观看时多次感到想落泪,尤其是哥哥的死对弟弟的影响。亲人的死亡令人思考太多,我们本可以做的,我们本不该做的,是否在某个时空了,因为某个如果的改变,一切都会有不同?于是他背上自赋的使命,以另一种方式爱那个纵身跳下希望结束一切的他。我最大的思考大概就是,如何在这个弱肉强食,且就是喜欢用成绩定论一切的时代里,用多样化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个人?我应学习不带有偏见,看见不同纬度下的比较毫无意义,拒绝成为中大那位完全曲解导演初衷的主持人。理念应当变成行动,行动应该坚持成为习惯,最后内化成我的信仰。愿纵身跌落的少年少女在天国已安上爱的翅膀自在飞翔,再不被教条框架扼杀笼中。
《年少日记》这个片名,会让我想起很多诸如是枝裕和那样的《步履不停》、《比海更深》等讨论家庭的慢节奏剧情电影,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影片讲述了在严苛家庭中孩子的心理,用了一个很巧妙的设计,就是平行地讲述男主现在当老师的生活,和小时候他哥哥的生活,让人误以为男主是那个学习不好的笨哥哥,直到真相解开,哥哥在那次旅行被家庭抛下之后选择了离开这个并不在意他的世界,而后男主在余生中都带着对哥哥的愧疚与思念。这样的设计让我想起阪元裕二和是枝裕和的《怪物》,但是截然不同的是,《年少日记》中此类设计带来的不是对立的反转,没有让观众觉得被玩弄情感,而是觉得错愕,并体会到情感的冲击。最后男主继承了哥哥写日记的习惯,也当上了一名老师,让同学们敞开心扉和他交流,也是一部关注孩子心理、有社会意义的好电影。
.26后窗:前半部分节奏有多好,后半部分的节奏就有多差,转视点叙事的“怦然一击”带来的“惊喜感”之外,产生的弊端是对观众的“不友好”,换言之当所有信息都往显现处构建时,中途的“颠覆”要求观众重新去理解新的人物和情节,欺瞒性质叙事之背面,是对“隐性一方”的塑造的“缺失”,这让情绪的递进有了另一个难度;但是仍旧有特别喜欢的点,“开场跳楼又未跳”的“玩笑”以及“哥哥抱着弟弟”的“求救(弟弟所理解为的求救)”;结尾和父亲拥抱的“和解”以及最后真相里那个学生“他”的落实我其实都不太理解,“和解”的逻辑是否相符其实还是归结为上文所说“隐性人物”形象的是否完整,而最后作为“对话观众”的更全面的“呼吁”,那位引起故事发生的“欲自杀者”已然不必出现,因为那对应的是每个人心里希望被光照进来的地方。
东亚家庭相互亏欠的一生。电影其实没有我期待中那么好,前半部分叙述的挺好的,杰仔最后拥抱弟弟那里爆哭,视角从哥哥转变成弟弟也挺惊喜,但后面描述弟弟跟女友的情节有点长了,而且感觉两兄弟感情交流挺少的,真的会自责到用自己的后半生“赎罪”吗…弟弟经历了这样的悲痛,在为了哥哥做老师的时候还三番四次的叫学生强调过不想被叫的外号,也不知道是天生的同理心弱还是“受原生家庭的影响”(如果是故意拍给观众看的想让大家意识到这个问题 感觉会有更好的表达方式)。还有按照父亲前面的表现,等到失去开始性情大变突然就开始爱哥哥了的情节其实挺难让人相信的…但或许这就是东亚人拧巴的一生吧,在眼前的时候不懂珍惜和去爱,等到失去了又开始异常悲痛后悔,都不知道是真的愧疚还是表演自责来感动自己减轻负罪感。
忘记哪一刻开始落泪的,感觉像是一杯咸咸的凉白开,让人只是想静静地悲伤。发现郑老师是弟弟的那一刻有种轻微的窒息感,从郑老师一出场开始的疑惑“还有一个小孩哪里去了”终于有了解答。本质上弟弟和哥哥是同一类小孩,一个是不快乐,一个是不快乐但在表演快乐。影片到最后也没有告诉观众,如何养育小孩,这可能对东亚小孩来说就是一个无答案的问题。大家或许在不快乐的环境中长大,长大后也不知道怎么弥补自己的悲伤。一直在学习变成一个好的大人,但学习的对象只能是小时候的自己。热评里说,东亚小孩最高的幻想就是父母的忏悔。可事实是父母不会忏悔,甚至父母忏悔也只是转瞬即逝的。这可能是社会的问题,但聪明的小孩缝缝补补的长成大人,也会很容易忘记了怎么做一个好人。镜头语言都唯美写实,但仍然适应不了镜头太晃了,在电影院屏幕太大好想吐。
进度条过半的时候,老师探望爸爸,爸爸温柔地说“儿子你来啦”,隐去名字,也没问另一个儿子……直觉意识到是诡计叙事,心里一紧。真是很精巧的布局,开场先用一个玩笑迷惑观众,后面各种顺理成章“长大后想当老师”“你好日记”……让人以为有杰已经健康长大,实现理想,得到救赎;等观众入局,再推翻,毁灭美好的事物,我们以为的他的美好未来并不存在,他永远留在了孤独抑郁的那一岁。整个悲剧比《怪物》更有真实感和痛心感,选角很优秀,好几处跟着一起代入落泪了。美中不足的是父亲的忏悔没拍好,虽然删了父亲从小也被打的设定,但也难圆——如果父亲会因为自己的童年共情有杰,那一开始就不会这样对他;如果不能共情,又何谈忏悔呢?这段更像纯警示,提醒父母不要等到晚年懊悔,但无共情只求心安,力度终究小了点……希望每段年少都能被温柔以待。
在三星和四星间纠结了好一阵子。我想这个故事的内核终归是好的,它把我们麻木地习以为常的畸形生活、避之不及的字眼终归是呈现出来了一些,也许带着败笔,但至少我们或许想起了我们自己,我们的朋友,平时看到的新闻里的自杀者;我们开始思考,我们究竟为什么自杀,又为什么自杀在我们的文化里这么的“不上台面”,不是吗?我被迫回想起我已经淡忘的很多痛苦记忆,关于家,关于学校,关于我们埋头苦读的这么多年,我究竟是怎样幸运地逃开了去死的念头?也许是主动把自己降格为物,为垃圾,不对自己抱有期待,才成功地活下来了吧。遗憾的是,爱情线多少拖了后腿,在这样的故事里这份爱情显得滑稽而轻浮,头重脚轻,差点把这个故事打碎。余力未尽的感觉,但记住了那个小小的拥抱,那个颠倒的但快乐奔跑的镜头,第一次跳下天台的蹲起。
香港电影广东展映周看的片子,在影院哭得好惨。整体的影像风格很温柔,片尾演员表里有河马-河马,好可爱。热评的体验精准,但问题根本不出在叙事诡计,在众多类似的片子里,这部的亮点恰恰就是叙事诡计,双生子是创伤的两种形态(虽然因为日记+弟弟出现的节点太关键,很早就猜出来了。如果不是有俊亲口说出“我其实也瞧不起他”,多少观众会认为他无知者无罪?可说到底都是优绩主义养育出来的孩子,又如何能要求他凭空树立另一套价值观呢?我们都一样,“赢”的人永远焦虑,输的人失去活着的底气,这场比赛里根本没有赢家。真正的问题出在有俊的爱情线太喧宾夺主了。真的好像《超脱》的序幕,一个老师究竟要付出多少的爱,才能将一个孩子从绵延整个生命的痛苦里拯救出来?
我们年少时肯定也有过责备自己怎么这么废物的经历,感觉我们怎么努力也没法达到自己的预期,让自己的父母开心,把同龄人比下去,也焦虑,甚至抑郁,影片用极其舒缓的拍摄方式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典型的东亚式原生家庭教育而引发的一系列故事,剧本极好,导演手法也好,卢镇业郑中基和那个小男孩的演技真好,男主没有一个完整的家庭,成绩很好,却不懂得爱,不知道如何做一个好父亲好丈夫,弟弟责备自己没有察觉哥哥的异样导致了哥哥死亡,父亲临终前责备自己给哥哥太大压力不曾真正关心过他,母亲责备自己没用没法照顾好他离开家庭,没人有错却都做了一件他们一生没法弥补的错事,画出振奋人心的漫画的漫画家最后却跳楼自杀,懂事善良的普通小孩成了抑郁永远偏爱的对象,希望我们都从电影中汲取到希望,像蛋糕一样,像弟弟一样重新开始,积极乐观的生活!
非常致郁的一部影片。无论是色调、配乐,亦或是情节,都令人感到很压抑。故事从小男孩走到天台边开始,以为他跳楼了,实则没有。从此开始了小男孩的一段童年回忆,他生活在一个富裕的家庭,成功的父亲,高贵的母亲,优秀的弟弟,但是他却是那个格格不入、不受人重视的、没有特长的。小男孩听说记日记可以提升成绩,于是引起了整个故事,否则这一切都会随风而去吧。男孩的故事和一个中年男老师的故事交织,我本以为他们是同一个人。男老师的班上有一位同学写的遗书被发现,进而引发了寻找……进而也引出了男孩的抑郁与自杀。我无法想象他是怀有什么样的心情跳下楼去,多么绝望?之后,妈妈离开了,只剩下了愧疚的弟弟和父亲。最后弟弟成为了一名老师…过着不开心的生活,内心充满了怀疑。我不知道自己的梦想,我没有成为那个杰出的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