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离劫(1996)

Irma VepUP:2023-10-03

迷离劫

评分:7.5 导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 编剧:奥利维耶·阿萨亚斯
主演:张曼玉 / 让-皮埃尔·利奥德 / 娜塔莉·理查德 / 安托万·巴斯勒 / 娜塔莉·布伏 / 阿莱克斯·德斯卡 / 阿欣妮·哈尼安 / 布鲁·欧吉尔 / 洛乌·卡斯特尔 / 雅克·菲耶斯基 / 艾斯黛尔·拉里瓦 / 尼古拉斯·吉劳迪 / Olivier Torres / Balthazar Clémenti / Maurice Najman / Bernard Nissile / Pierre Amzallag / François-Renaud Labarthe
类型:剧情 / 喜剧
片长:99分钟地区:法国
语言:法语 / 英语
影片别名:伊尔玛.薇普 / 女飞贼再现江湖(港) / 迷离劫(台)
上映:1996-05-15(戛纳电影节)
IMDb:tt0116650

迷离劫简介

法国导演维达尔想重拍一部默片时代的吸血鬼影片。看过香港电影《东方三侠》后决定启用其中的女主演张曼玉。张到法国后只能用英语与周遭的人沟通,所以拍摄过程很不顺利。这其间,大家都在议论张与服装师的异常关系,制片人也开始怀疑导演维达尔的能力和动机。有一天,导演在看完刚拍完的镜头后突然出现精神不正常的状况,制片人终于要决心撤换导演和女主演......《伊》片以戏中戏的形式展开,以虚实结合的手法表现一部影片在拍摄过程中台前幕后的种种状况,探讨人与艺术,即现实与梦幻扑朔迷离的联系。

简评

迷之混乱,也有迷之吸引,人物关系之间的欲望与厌弃都表现得清晰又模糊,似乎什么都很重要,又什么都不重要。会让我联想到《阮玲玉》,不得不说同样是对女性美的迷恋,东方审美和西方审美还是大有区别的。阮玲玉死前那一段极富魅力的舞蹈美出一种平衡感与失控感兼容的极致,《迷离劫》里张曼玉在中国或许前卫大胆,但在一群自我的法国人中显得尤为内敛,这种反差和融合尤为突出张曼玉的魅力,让观众跟随导演一起迷恋她。

三星半吧。讲述的是因为东方三侠,张曼玉被法国导演看到,邀请她拍摄吸血鬼。但导演焦虑到病倒,认为自己拍的很烂,辜负了张曼玉,张曼玉全过程遇到了种种遭遇,很无奈,有些惊惶失措,最后几分钟,导演剪辑版放映——人脸大特写,摇晃、线条和图像的交错,混乱——实在是太实验了。很纯粹的艺术电影,张曼玉竟然也玩过,敬佩。最美的张曼玉。

之所以不喜欢《阮玲玉》的一点就是张曼玉演的不像阮玲玉而更像她自己,同样的一个“缺点”放在本片里,则让观众发现到张曼玉无限且多面的魅力。虽然本片有着元电影的元素,但这种元素似乎并未喧宾夺主,反倒是增添了几分“迷离”,神秘而又灵动;她可以演成龙的烂片,也能在王家卫电影里扛大梁,又能在杜琪峰徐克的东方怪谈里刚柔并济。东方人进入到欧美电影难免会被质疑,但看了她的表现,很难会继续质疑她的魅力。最后几分钟的胶片剪影,更像是阿萨亚斯写给张曼玉的情书。

那场对法国艺术片的批判采访更像是嘲阿萨亚斯自己,这片甚至都不是为精英准备的,而是拍给受众更小的法国电影圈看的。一个个人念头如何变成一部团队作品,对作者导演是最伤脑筋的吧。不过即使形式如线团纠缠,张曼玉的韵味与表演天赋还是很耀眼的,身材也保持的非常好,乳胶紧身衣很衬,感觉犹如一个更文明的国度来此的小文青,看到一堆原始人的文明在分崩离析,这大概是阿萨亚斯表达的最成功的方面吧

挺真实的剧组故事,电影从前期创作到工业化拍摄很容易被消磨了艺术性。导演的压力非常大,很多时候也是源自周围人的不理解,尤其当剧组成员只把工作当“活儿”的时候。想到特吕弗的《日以作夜》,也是放大了导演的崩溃情绪。法国电影挺有特点,喜欢批判,喜欢把一些大家心照不宣的事情拿出来讲。张曼玉永远女神,等忙过这阵子打卡她的电影。

再好看不过:看文艺片导演调教演员:默片啊,默片你就要尊重默片啊,给我原地沉默!针锋相对的对话剧情放在文艺片中的话,那就真的是剧情需要了;指甲盖大小看到了吗?那是好莱坞电影的价值内核;导演都是伪君子吗?如果比起无时无刻地去遮掩自己的精神内核的话,那份不得不,应该就是了……点破拉拉关系后,尴尬笑出声的张曼玉实在是有点可爱;艺术导演的思维:我想把孙悟空拍得温柔一点不可以吗?肯定会有人说这是crap的对吧?这事儿,大家都没意见吧?每个你见到的crap,其实都是经过一屋子同意的。傅满洲?你全家都是傅满洲。我把电影当人生,你把电影当游戏,是要气死我吗?

祖依的五官真的长在我的审美上!前半部分无趣平平,从张曼玉在戏外穿戏服行窃放飞自己开始渐入佳境,祖依在曼玉离开后找药磕药那一段光影节奏音乐太优秀了,这个片子里不断变换画面主体推拉摇移的长镜头真的挺见功夫的,记者对原导演电影拍给富人看,不顾大众浪费钱的批判,法国人对于香港的了解只有吴宇森、成龙,接盘导演(他的造型我满脑子都是《纽约提喻法》)对张曼玉中国人的“傅满洲”式印象……这些放在影片拍摄的那个年代的理事和文化角度来看也挺有意思的。最后结尾默片的抽象化剪辑呈现我喜欢!!!

#PCC 本片感觉跟戈达尔的《蔑视》一样(张曼玉这一身感觉跟碧姬巴铎蕾类似),都是讽刺,不同于《蔑视》以奥德赛为蓝本,感情为主线,文化殖民做背景的讽刺,感觉本片是用电影拍摄过程中戏里戏外所有一起堆砌起的讽刺,讽刺力度更小些,电影预算,《日以作夜》的场景,导演的坚持,接替的导演的歧视,演员对于剧情的看法,大大的可口可乐都彰显了导演对于商业电影在文化上侵袭上的担忧,中段那个采访真的直接怼脸输出。剧情上,戏中戏的设计非常棒,非常喜欢两场跳窗戏,前者的衔接缅怀,后者的搞笑呼应。大量手持长镜头真的考验调度,人挤人拍的非常棒,还有最喜欢的是远景拍摄两个骑着摩托车的镜头,恬静中似乎带着港片的质感。结尾处的符号运用和线条也表明了“导演”的态度。听觉上感觉填得有些太满了,最不喜欢的是出租车上的拉美音乐。

为张曼玉和李奥的逆天搭配前来瞻仰本片。与其说是类似《日以作夜》那样的献给古典电影的情书,本片的手法更像是给李奥代表的已成为过去的新浪潮一类法国实验性艺术电影时代写的挽联。要素很多,雷乃,吸血鬼,东方神秘,片尾的实验性片段不明觉厉,像一锅不那么精彩的杂烩,但在摄影师抨击法国艺术家电影时还是感到导演试图传递的一抹悲伤。

本片更像以同处在式微期的港片女明星视角对法国电影日暮途穷表露出惺惺相惜的致敬之意。不知为何,这部电影给我一种特别自然的感觉,如片场喊cut后众演员卸下在镜头前的“营业感”,与片场伙计在嬉笑怒骂间真情流露。是因为素颜出镜?还是动态展现女演员入戏过深的晃动镜头语言?

四星半!大量的手持镜头,快速摇镜。表现片场的焦虑,躁动,同时长镜头的调度出乎意料的优秀,流畅!特别喜欢张曼玉在酒店模拟盗贼的一场戏,激进的镜头摇动,但是最大的惊喜来自于最后的放映!在底片上画画的手法!已经脱离了传统电影的范畴,更像是一种影像艺术,但是极大地拓宽了人的观感!简直不能更棒!

由Vampire变为Irma Vep,由阿萨亚斯再到《迷离劫》。说是阿萨亚斯自己的《日以作夜》也好,说是他向张曼玉表达喜爱之情而为其创作的专属品也罢,很明显前者相形见绌收效胜微,而后者则是事半功倍抱得美人归。阿萨亚斯把电影比作海洛因,只有嗑了才能体验平常所做不了的。好看的都是演员,Maggie无论怎样都好看,但在阿萨亚斯这里就像在最后的样片,成了不值

获得奖项

  • 第15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
    第15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
    获奖:KNF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