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阳光灿烂(2004)

评分:8.4
导演:安德烈斯·伍德
编剧:Eliseo Altunaga / Roberto Brodsky / Mamoun
主演:Matías Quer / Ariel Mateluna / 玛鲁薇拉·马特利 / 艾琳·库彭海姆 / Ernesto Malbran / Tamara Acosta / 弗朗西斯科·雷耶斯 / Alejandro Trejo / Maria Olga Matte / Gabriela Medina / Luis Dubó / Andrea García-Huidobro / Tiago Correa / Pablo Krögh / 费德里科·路皮 / Alfredo Ahumada / Alejandro Golz / Francisca Imboden / Catherine Mazoye
类型:剧情 / 历史
片长:116分钟 / 121分钟(美国)地区:智利 / 西班牙 / 英国 / 法国
语言:西班牙语 / 英语
影片别名:马丘卡 / 我的朋友马丘卡
上映:2004-02-24(瑞士)
IMDb:tt0378284
那年阳光灿烂简介
1973年,智利陆军司令奥古斯托•皮诺切特在美国政府的暗中扶持下,带领海陆空三军及警察部队发动政变,合力推翻了阿连德总统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政府。3000名左翼人士在政变中被杀,上百万阿连德支持者沦为政治犯或被迫流亡。阿连德总统也在战斗中牺牲,他的死标志着共产主义政权在智利的灭亡,并随后拉开了长达17年的军人独裁统治的黑暗序幕。
“草莓脸儿”冈萨罗(Matías Quer 饰)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就读于一所昂贵的私人学校,那里的孩子充满骄横之气,这让沉默羞涩的冈萨罗在里面显得格格不入。思想开放的神父兼校长大胆招收了几名来自贫穷棚户区的免费学生,在智利这个92%属于西班牙和印第安土著混血的国家,那些2%纯种的欧洲血统便形同贵族,所以这帮自觉高贵优渥的孩子自然看不起这几个外来户。平静的学校不再平静,有钱阶级与无钱阶级的矛盾逐渐升级。在不断的冲突中,穷人孩子马丘卡(Ariel Mateluna 饰)却与身处对立面的冈萨罗建立起了纯洁的友谊。
1973年9月11号政变爆发,共产主义在智利遭受极大挫败。贫困阶层首当其冲遭受冲击,平等人权和共产主义在这里成为一纸空文,独裁体制疯狂碾压每一个人的生活。冈萨罗与马丘卡脆弱的友情终于走到终点……
获得奖项
- 第19届西班牙戈雅奖
提名:Best Spanish Language Foreign Film (Mejor Película Extranjera de Habla Hispana)
安德烈斯·伍德 Andrés Wood导演
Matías Quer Matías Quer演员
Ariel Mateluna Ariel Mateluna演员
玛鲁薇拉·马特利 Manuela Martelli演员
艾琳·库彭海姆 Aline Küppenheim演员
Ernesto Malbran Ernesto Malbran演员
简评
《那年阳光灿烂》一部艺术化的智利政变传记,通过孩子的视角展现了政变是如何碾压孩子的友谊,碾碎每个人的生活,政变前那段男孩与姐弟的炼乳之吻堪称神来之笔,结尾女孩的死和男孩的辩解,看的让人心寒,各种冲突,对抗,矛盾以及对人的影响表达的也不错,总的来讲,是一部好电影,建议先了解一下智利的历史和影片的背景,有助于理解。
一抹浅灰色的忧郁笼罩着全片,哪怕在高潮中也极为克制。关于以孩童的限制性视角展现历史,《穿着条纹睡衣的男孩》真的该来向这部影片学一学。在宏大叙事消解后的新世纪,讲述历史悲剧时采取的”微叙事”视点,也是有得有失,但本片表现得实在太过强大,尤其是当阶级作为不可避的实在界入侵到“本应是”“纯真”的孩童关系中时。McEnroe神父、阿连德总统永垂不朽,皮诺切特和CIA在地狱中烈火焚身;所有在反动政权下丧生的普通人,请安息,每一代人都会带着解放的力量与希望不断向前
小时候,我们看不到别的,只感受人本身,因为你借给我书,或者我买给你糖,只需一个小小的理由就能交付真心。长大后渐渐发现,原来人与人是有云泥之别的,有些界限甚至是难以逾越的,比如阶级、主义、信仰。对于马丘卡和“草莓脸蛋儿”(这个称呼很是可爱)来说,波谲云诡的时局只是缩短了这种认知的过程,该说是残忍还是幸运呢?.电影长达两小时是有道理的,尤其前一个小时,很散很拖沓很多意义不大的镜头,甚至有个特写定格了得有半分钟,让我以为播放卡了的程度。
左翼视角看是独裁军政府如何驱逐拥有共产主义理想的神父、洗刷抗议右翼的标语、镇压底层人民的反抗,而在富家小孩看来,是一起共享同一罐炼奶的朋友如何死在枪口下,如何活在动荡之中,而自己所处的位置又享受着什么特权;对穷孩子而言,则是看着富家子如何目睹自己所经历的一切苦难,最终骑着富人才拥有的自行车与他渐行渐远。他们明明对政治一无所知,却也要面对这些。小人物无法抵抗时代的洪流,多被冲散。
这个片子一直想看,但是感觉也一般,它的切入点太奇怪了,我一直以为是大部分讲儿童的友谊,结尾给你看尸山毁掉所有美好的事物,结果落脚点并不是残酷的屠杀而是阶级矛盾;即使是看过很多智利电影看这个片子仍然会经常困惑,特别是不理解教会的左翼倾向和阿根廷的立场,也不明白这个阶级融合的教育方式是神父还是阿连德zf的行为;但是仔细回想一下看似琐碎的故事还是后劲挺大的,三个小孩吃炼乳的镜头简直是神来之笔
以儿童视角讲述那段政治纷乱,更加震慑人心,带有成长反思的意味。狂欢的仪式与政治相结合,必是一场人为的灾难,也需人类自己来承受。可惜的是,有些人承受着,有些人旁观着,有些人则享受着不怎么"灿烂"的胜利。如何成为一个独行侠,在草莓脸儿转身离去的时候,他已经回归了自己原来的阶级。
那年阳光灿烂,你我首度相逢,一个害羞而高高在上,一个勇敢而卑微如尘,在操场上稍稍释放的善意,却收获了珍贵的友谊,资产阶级坐上无产阶级的卡车,穿梭在共产与资本的游行之中,喝着炼乳和泼辣的女孩儿亲吻,在贫民窟意识到世界的参差不齐。政变,政变,烈火在燃烧着,朋友倒在血泊中,马丘卡在烟雾枪声中湿润着双眼望着你离去,友情刹那破碎,残酷的世界容不下个人。永远是你死我活,永远是天差地别。阶级隔阂,势若水火,波及整个国家,贯穿生活始终。PS:智利那年,并不阳光灿烂
与 圣地亚哥在下雨 正好形成呼应;从一个青少年视角讲述73年的智利;在游行队伍两方卖旗子的设定很有创意;在家里抽烟的姐姐,在河岸边对性的探索,学校养的猪大量病死,都是整个社会从成人世界开始的崩坏;通过推翻一整套制度来解决所有问题,真的是极其愚蠢的想法,历史也留下了如此多残酷的尝试
同样表现智利政变,1975年是《圣地亚哥在下雨》,而到了2004年,圣地亚哥是《那年阳光灿烂》。从电影艺术成就的角度来讲,个人觉得《Machuca》是全方位的更胜一筹。以儿童的眼睛来看那场暴行,本身就蒙上了一层天真的滤镜。但是这种艺术上的成功,来自相隔三十年的时空距离,赋予了创作者冷静审视、艺术加工的可能,但是这种可能又在一定程度上是冷漠的。
阶级是一个我们不愿意谈起的话题,这个话题之下掩藏着的矛盾自然是属于意识形态方面的。这里包括但不限于宗教信仰,政治制度,贫富差距等等。这些属于意识形态方面的矛盾逐渐的随着阶层的固化,转而成为阶层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在这条沟的两岸,相望但彼此仇视,目所能及,但却无法越过。这是时代的悲哀,同时也是黎明前的黑暗。《那年阳光灿烂》电影本身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对立,那种孩童般的世界远没有现实中的智利残忍。时至今日,在资本主义统治下的智利,人们被渐渐的洗脑后,忘却了这个曾经发生在他们国家的那场暴动。享受着安逸生活的人们似乎不愿意回忆起来曾经少有的可以改变命运的机会。即使是底层人民,他们也因为惧怕而停止反抗,选择遗忘。然而这种遗忘,彻底的抹除了智利走向未来的一种天然选项。
孩子眼中的大时代,原有世界一瞬间坍塌了。中产阶级的欧洲移民孩子,和无产阶级的本地孩子,不因出身地位而仇视,终因意识形态&阶级固化,还有历史洪流而形同陌路。本片很多时候都具有二元对立比较的场景,但那种对立,那种孩童般的世界远没有现实中的智利残忍。。。影视作品里的金发男孩与黑发男孩永远有创作不完的话题。
也许伊里奇的道路错了,但马克思的预见从未远去,当全球左翼力量和被压迫阶层都开始拒绝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言说的时候,世界的首富和巨富们出来向我们宣告阶级斗争的存在并预言自己的胜利————未来自动化的技术变革会使百分之九十八的人类成为冗余物和废物,冗余物被社会无情的抛弃,废物在享乐和互相戕害中虚度一生,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终会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