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线无战事(2022)

Im Westen nichts NeuesUP:2023-06-19

剧照演员表影评
西线无战事

评分:8.5 导演:爱德华·贝尔格 编剧:爱德华·贝尔格 / 莱斯莉·帕特森 / 伊恩·斯托克尔 / 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
主演:费利克斯·卡默雷尔 / 阿尔布雷希特·舒赫 / 亚伦·希尔默 / 丹尼尔·布鲁赫 / 塞巴斯蒂安·胡克 / 莫里茨·克劳斯 / 阿德里安·格鲁内瓦尔德 / 埃丁·哈萨诺维奇 / 蒂博·德·蒙塔朗贝尔 / 大卫·史崔梭德 / Andreas Döhler / 吕克·费特 / 米夏埃尔·维滕博恩 / 迈克尔·斯坦格 / 萨沙·纳丹 / Tobias Langhoff / 安东·范·卢克 / 乔·温特劳布 / 查尔斯·莫赫伦 / 西里尔·多布雷 / Sebastian Jacques / 菲利克斯·冯·布雷多 / 雅各布·迪尔 / Anthony Paliotti / Hendrik Heutman
类型:剧情 / 动作 / 战争
片长:148分钟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新西线无战事 / 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
上映:2022-09-12(多伦多电影节)
IMDb:tt1016150

西线无战事简介

该片改编自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撰写的同名经典小说,讲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保罗·鲍曼和同学莱尔、米勒参加了德国国民志愿兵,被派往前线与法军作战。在战场上,他们目睹到了残酷的饥饿、血腥和死亡,战争的荒谬无情让保罗从迷恋战争到心灰意冷。

简评

战争片一直是我很不愿意看的体裁,紧凑的节奏和血腥的场景,简直是噩梦的绝佳素材。德军普通士兵视角对我来说非常新奇。开头军装那段简直精妙!导演聚焦士兵的遗物,幸存者面无表情地从战友身上剥下军装,丢在一起打包送去工厂,纺织女工浆洗缝补,那些战场上沾满鲜血的衣服就被再一次送给年轻的新兵,一个麻木残忍痛苦的循环又开始了。第二处高光是弹坑里,保罗不得不用匕首刺死法国士兵,他没有断气,喉咙里发出咕噜声像是要求救又像要说话,保罗听到咕噜害怕的捂住耳朵,这个反应选的太好了,演员演技也很棒!电影空镜绝美,感谢导演留给我喘息的时间,隔着屏幕都想一头钻进那森林溪流里。一颗星扣在后半截电影,我很期待看战后这些杀过人的年轻士兵如何回归生活,而导演完全没有着墨。此外很多情节,比如去找法国姑娘和二次偷鹅都没头没尾且没必要

看之前问了我爸,他的评价是:挺好,但太血腥恶心了。但我想画面的残酷和血腥增加了影片带给我的震动。比起老版,由于技术的进步,场景都做得非常真实,当保罗在战场上看到坦克和火焰枪的时候,我也仿佛感受到那种绝望和恐惧。同时新版增加了指挥官的戏,有利有弊吧,一方面我更加感受到这场战争和这些牺牲的荒谬——一切都只不过是为了指挥官的面子,甚至在停战前十五分钟,仅仅只是为了虚无缥缈的国家荣誉,成千上万人在结束前无意义地死去。但另一方面却削弱了西线无战事的真正内核,即站在一个普通士兵视角以一种极为个人和微观的方式反映战争,加入指挥官等等高层谈判后,故事又被宏观化,反而士兵们再一次被微缩成一个个符号。同时,由于删去了一些重要情节,台词也不够原版一针见血,影片的讽刺性也有降低。丝巾这个象征物的意义实在太不明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质感非常棒。不过虽然我没看过原著,我也能通过1930年版的评论和看过原著的人的评论感觉到新版的剧情侧重点完全不一样了。更加着重在战场上本身的残酷,迷茫,和无序,以及高官之间为了所谓的尊严让士兵去送死,比如谈判仅仅只是拖延了一下子就又有无数人牺牲,最后毫无意义的冲锋等所带来的讽刺感。相当遗憾的是听说原著有一部分主角回家,结果意识到自己的后方的人对战争认识的巨大落差,看到老版电影和原著简介就能感受到这算是为这个故事带来灵魂的地方之一,本片却完全忘记拍了。原著结局主角意外在宁静的一天被射杀所带来的反差和对个体渺小的体现其实很有韵味,本片的结局不差,但感觉不算有特色。说这么多,依然决定仅凭本片全力对战场,战争的描写给五星,从头到尾都被压抑的氛围包裹,将战争的疯狂和荒谬描写的非常好。

片子整体观感其实不错,但感觉不是很贴合西线无战事这本书。(没看过老版)个人感觉本身小说并不适合改编成电影,因为它没有很完整很连贯的故事,大段大段的文字用于心理描写和议论,这些东西是电影难以呈现的,也导致了影片前半段的松散沉闷。而且小说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愤怒简直快要从文字中溢出来了,但电影拍得格外克制,也不是说不好,但和小说还是有挺大差别的。另外电影删减了很多情节,除了一些设计上明显带有作者情绪的情节,还删了我非常喜欢的拿走战友靴子和回家探亲那段。结尾也改了很多,没了原著的留白和余韵。不过这个结尾也不错,这十五分钟无意义的战斗就是整个一战的缩影,很好的体现了战争的荒谬以及对人性的腐蚀。但啥都怕比较,有些东西确实只有文字才能表达出来。

/ 做了和原著完全不一样的表达。原著侧重于少年人无知而粲然的生命被英雄颂歌裹挟推上了全然陌生的战场,前赴后继,西线无战事是保罗战死那日的记录。而电影将西线无战事解释为西线本可以无战事,无数普通人被推上战场不过是政治家的游戏,千百万生命的消逝不过是一场无意义的战争。“战线从未前移”,如此一来西线无战事的片名变得格外讽刺。因为一直在用原著验证电影而错过了很多体验,可惜于淡化了年龄与死亡、文化与野蛮的冲击,但还是很爱宣布停战时卡特与保罗在钢琴曲的背景音中与雪地狂奔的镜头。在电影结束前十分钟明白了这部电影的意味。但还是想吐槽卡特和保罗的死,突然的像是低端虐文,明明原著中与各个角色告别的片段都非常丰富读者和主角的情感体验。还有与那个法国大兵在战壕中的对决,水池太开阔很难强调内心的挣扎。

前两版都有看过,从忠实原著的角度来说改变确实挺大的,原著的内容几乎都是人物的刻画,几乎没有大场面的描绘,战争只是不起眼的背景,而这一版在小人物的故事中穿插了史诗的战争场景、历史事件的再现,知名的历史人物也粉墨登场。总体上来说,如果对于一战没有了解,这一版会有更好的观感,或许能更好的体会到战争是政治家的手段,却是个体不能承受的苦难,而原版虽然足够深刻,但是相对而言,没有对战争的直观感受,很难说对于人物的遭遇有直接的触动。当然,对于背景的用墨,也多少拖慢了主线故事的节奏,情节与情节的衔接,宏观与微观的过度,都有割裂感,此类叙述方式的通病。特别的,影片在镜头感、画面效果、精修风景片方向上,下了巨大的功夫,让这个小故事多了史诗感,表现了原著完全没有的深邃,这也是我赞成翻拍的原因,技术带来的美妙

当战争片变为一场景观式的感观演绎,我们是该骄傲我们离真实更近一步还是该失望这一切只是以最表面的视与听来代替战争本质的无法言说和追责的过错。22版西线成在于它只是在讲战争错在于它只是在描述战争。它将宽画幅搬上银幕,将战争的全景观展现于此,却将原著的精妙之处尽数抛之,留下的只是:如果我们换一个领导人是否就可以避免战争。它在虚构一场战争,一场细致入微,明确到名与姓,身份与国籍的战争重现到头来只是要强的德国人对历史对战争的私人化戏剧化的重构,节奏很快但是分毫末讲,毫无经验性的剧情推进让角色让观众的心理接受转变过程甩至尘埃,突如其来带来的震撼触及必反的变为对影像真实的怀疑。前两部保罗死亡时的诗意表达是情感自然流露的不克制,而这一部的“最后一分钟”像是催泪瓦斯的故意泄露,让你为此戏剧化的情节感到浑身酸痛

偏离原著有些多,改编的情节对原著主题意象多少有些曲解,但在对战争残酷场面的刻画上确实进行了成功的影像化改造,情境场面的营造可以比肩《拯救大兵瑞恩》精彩的开场24分钟。从这个角度来说算是一部不错的战争片,也仅此而已。不过从社会文化意义的层面上来说又挺荒诞,美国人一边投资拍摄这部名著反思一百年前的战争,一边又在欧洲拱火俄乌冲突。西方文明从骨子里崇尚暴力,为掠夺利益或传播宗教不停输出战争,却往往又反思战争到极致,就如这部小说以及本片;然而从来都是承认错误坚决不改,精神分裂一般,就如当下被犹太利益集团寄生的盎格鲁撒克逊暴力团伙还在满世界地挑动战争。冷血地说,只要西方没有摆脱对暴力的追求,其实让西方人每一百年自相残杀一次并没有什么不好,否则它们将给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苦难,少拍不少好看的反战电影。

.《霍乱时期的爱情》书中提到,我没看过西线无战事的小说,有人说这版电影把小说中的精华全删掉了,这我不知道。我只是觉得可能因为看了太多文艺片,这部电影有些徒有其表了。反战题材很明显,完完全全聚焦在战场上,确实画面震撼、惨绝人寰、像是把我带到了战场上。但觉得少了些精细的挖掘,比如复杂人性的发掘……不过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那个德国牲畜将军没有把年轻的士兵当人命,十七八岁的保罗读秒死在了法军手上。资料上看到剧中政治家埃茨贝格尔1917年开始反对一战,并代表德国签署停战协议,因此在1921年被右翼恐怖集团“执政官组织”暗杀。全片印象最深的是这四个学生应征入伍前后的感受对比,上战场前根本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还以为很好玩,满脸喜悦想做英雄!正如网友所说:你渴望战争的唯一原因,是你没经历过战争……

依旧是奈飞的操刀,配乐,镜头都完美无瑕,剧情上基本上是基于原著的改变,但人物心理刻画还差点意思,不能光tm给空镜头不知道人物在想啥吧,相比原著将人物刻画的更加立体,印象比较深的几个镜头保罗和老兵去偷农夫的鹅,几个兄弟炖鹅肉吃真香,攻进法军阵地的指挥部,看见食物直接开始疯狂进食,几个兄弟轮流用法国姑娘的内衣意淫,是的,这就是真实的人类,战争只会让他们的欲望更加深邃,因为下一秒就就会经历坦克撵体,火器焚身,毒气窒息,死于猎枪,刺刀等一些列不确定的因素,相反掌权者无论是德军指挥部的左派还是德国社民党的右派,战争于他们而言是场权力和荣耀的事情,而普通士兵初心也是如此,但经历过后发现自己不过是被洗脑的一颗子弹,一把刺刀罢了,什么荣誉,什么光荣,终究是一口撒满石灰棺材,一个金属姓名牌,真无情,真荒谬

无关系列:C参加同学聚会收到很多以前的照片,隔离期间把旧照片翻出来看,发现很多合照都是跟H拍的,聚餐照,出游照,毕业照,好多好多,有的她挽着C的臂膀,有的C下巴枕在她肩膀上,有的C躺在床上H趴在C身边,有的C挤在H和她前男友之间,若不点破,旁的人看到,必定认为这两人是热恋中的情侣。一起拍的照片看起来都特别甜美,两个人都笑起来好开心,H也一改飒飒的大女主风,变得小鸟依人。不看这些照片C都想不起来他曾经和H这么亲密过,想起大学时无论男生女生都在谣传H暗恋C的事,C总也不以为意。不由得感慨二十几岁真是肆无忌惮的年纪,遇上互有好感的女生C就拼命往她身边去靠,也丝毫不避讳他人的闲言碎语,不多考虑自己的名声和她人的名声。如今想来只觉得过分肆意妄为又无比阳光灿烂。人类真的更适合群居生活胜过家庭生活。

幸好刚看完原著,一眼看出这就是一个创新失败的同人改编。。把整个故事挪到了战争快结束。确实让战争无谓牺牲的讽刺性更强。但是原著的是有故事逻辑的,完全打乱故事的次,很多情节就显得非常莫名其妙,特别是几次书中震撼的战斗场景,被处理的相当的套路。增加的片段缺乏逻辑,最后的冲锋可以说画蛇添足,反而变得说教味十足。增加停战谈判一段是全片唯一的亮点。福煦将军趾高气昂,恐怕完全不会想到,二十年后法兰西将会为了这片刻的复仇快感付出屈辱的代价,以至于未来不太会有人记得这场胜利。相比于毁誉参半的编剧,摄影就属于单独场景很好,串起来老感觉和故事的节奏对不上。配乐就跟是反面教材,多次出现配乐影响影片场景声干扰叙事的低级失误,不知道怎么拿的奥斯卡提名。最后,像阿凡达一样的战斗妆面,星球大战一样的坦克,让人啼笑皆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