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见啊,鱼花塘(2021)

UP:2023-03-24

剧照演员表影评
不要再见啊,鱼花塘

评分:6.8 导演:牛小雨 编剧:牛小雨
主演:叶子 / 郑圣芝 / 江禹葳
类型:剧情 / 歌舞
片长:100分钟 / 101分钟(FIRST青年电影展)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影片别名:Virgin Blue
上映:2022-11-25(中国大陆)
IMDb:tt15085698

不要再见啊,鱼花塘简介

《不要再见啊,鱼花塘》独特的作者风格、影像想象空间令人惊喜。
  在经历近三个月的征集和筛选后,FIRST实验室确认陪伴《不要再见啊,鱼花塘》开启新一轮冒险,这也是牛小雨导演的长片处女作。145个投递项目初选过后,由导演张律,制片人、演员耐安,香港亚洲电影投资会总监、柏林电影节选片人王庆锵所组成的实验室评委会阵容与作者进行了充分的面见约谈,评委们对项目整体以及文本纵深直言不讳又耐人寻味的观点和评论叠加,比一个可期的实验室成果来得更加猛烈,开出了一副良药。
  牛小雨导演此前曾凭借短片《青少年抑制》获得第12届FIRST影展最佳短片提名,区别于导演前作中的悲伤和压抑,《不要再见啊,鱼花塘》更像是一场五彩斑斓的浸没式梦境,有一派天真的奇妙想象,有私人记忆的鲜活痛感,也有浪漫且普世的终极命题,作者有近乎天然的创作直觉。
  正如评委们直指:一个影片能不能拍出来,跟拍出来好不好看,以及拍出来以后会不会有人去看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不要再见啊,鱼花塘》独特的作者风格、影像想象空间令人惊喜,评委也直言这个项目本身对于作者和实验室都将是一场冒险。张律笑谈:“它的前景和空间让人非常兴奋,至于结果是什么——鬼知道。”王庆锵则回应:“但无论结果是什么我都会想要去看,这是很难得的。”

简评

毕赣之后出来的这些大陆年轻文艺片导演的东西都带有大量的蔡明亮和阿彼察邦的框架和痕迹。这片子的导演也一样,镜头语言、剪辑衔接、构图颜色都有太重的不属于她的签名,但在这些咿咿呀呀的学语者之举之后有一种淤青一般浓重的私人情绪和真诚,几乎是从这大片他语织成的画面中渗出,细密地悄悄地成了自己的语调。演员选得好、声音设计非常非常助力,临近结尾的细碎和摇曳也终于有种冲破了他语进入状态的醉幻喷涌;如今少见但又相当灵灵窸窣的大量曝光与阳光的使用;即使有那么多生涩的词不达意的镜头和转换,仍然酸了我的鼻子,眼泪掉出来了。真好。

过分自我沉溺,有审美却缺乏能力的产物。蔡明亮也好,阿彼察邦也好,那些形式和风格或是有着浓烈而成熟的美学,或是根植于在地的文化环境。导演似乎也试图把成长于九十年代童年怀旧世界美学化,却没有能很好的将那些美学上的奇想嵌入情节。这绝不是所谓的反叙事,而是叙事的无力,必须说,导演并不具备组织起长片电影的能力,这些奇想变成一个充满个体经验印迹的展览更合适。诚实地说,希望First系少一些这样的影片,我并不否认进入个体经验的价值,但是创作者应该做的是去“分享”一处微末而动人的感受,而不是去“沉溺”地宣泄自己。掏出自己很诚实,但是不能没有“分享”的冲动,只有满足自我表达的“沉溺”。

(.23中国电影资料馆)导演真的好可爱!感觉是个很活泼的白羊座!预祝“安徽林奇”生日快乐!考试顺利!之前听了很多朋友的对电影负面评价,看完之后却发现自己很喜欢这部电影,虽然是一部很私人的电影,但看的时候却觉得很好进入,甚至是把我吸了进去。很喜欢片中经过设计的不同画幅的漫画。声音的部分应该也是加入了很多小心思,比如在鱼花塘场景里面细听会有类似于街道的声音,亦真亦幻。片中的多处梦境与现实之间的突然切换成功模拟了那种梦醒的质感。光影和色彩的使用和有一部分构图也令我颇为享受,远去的童年和鱼花塘令人神往。不过不知道是不是导演刻意为之,电影缺乏那种梦境的实感。还有电视节目里竟然出现了超级变变变!共鸣拉满!很期待导演的歌舞片!(ps:沙老师这次映后还是好逗!)

虽说多元融合挺好的,可您这也太杂糅了吧,中间几段元电影段落给人看傻了(虽然是一种当下时代个人化表达突出倾向的表现,但还是觉得没必要/不协调),导演虽然嗅觉挺敏锐的,但还需要进一步对材料和概念的运用进行思考,而不是被材料和概念牵着走,倒是觉得歌舞片段真还蛮有意思的,尤其是这个服装和演出,大概是一种2000年代常见的县城舞台表演风格混搭校园儿童文艺表演混搭迪士尼歌舞片,怪异但并不刻意,从这一点上就完全能看出来创作者浸润于其中的社会文化环境的样貌,尽管整部影片是带有大量的“怀旧”“回溯”“家族世代”等主题,但是对既往之描绘主要是停留在主观记忆/个人关系中,那么歌舞片段尽管抽象,但却又极其具体的指涉了一个时代的物质性外貌,从这一点来看,歌舞片段的设计是极其准确的。

配乐和色彩、光都用的蛮好的,我挺喜欢红蓝色的光交织在一起,人物置于画面右侧,视觉上很美很有氛围和意境,把内心的情绪完美外化出来,还有几个点很新颖,比如餐桌上的爷爷奶奶变老,叶子看向镜头摇头,整个摄影机耶剧烈的晃动,这样的手法还是挺新挺有意思的。没看之前是很期待的,但看完后总体是会感觉有一点接受壁垒,看的时候在思考,我明白导演想要表达什么,可是我接受的这个过程并不是很主动,而是被动的被牵着走,硬塞给我,虽然主题很有闪光点,也很新很美,但我作为观众来说,代入感确实不太够,所有的线索是很散的,想要串联和自己在我脑海中结构的时候就会觉得很乱,再加上我可能没有相似的经历,接受起来确实就会有缺失(也可能是我电影思维和审美不太够造成的),是能给我更好学习的机会

崇尚科学,反对邪教——印在「月亮牌儿」上面的宣传口号明显是说给「鱼花塘」里面的那个「妖怪」群体听的。可惜,这些自我异化的「隐形」人已经听不进去「人话」了。幸或不幸,尚未完全「失足」躺平和「脑残」痴呆的女主角还能「长大和思想」与人沟通。虽然「海峡两岸」在这部讲述「时光」流逝和「死亡」威胁的小格局作品里可以无缝衔接,但历史与未来的统一在电影《不要再见啊,鱼花塘》里始终无法说到做到,因为没有多少大陆人会认为阴森、动荡和分裂的西方「极乐世界」是乌托邦。不过,当这些原本属于审美范畴里的私人经验和个体选择被全国几百块银幕放大之后,从「鱼花塘」里面便会释放出诸多宗教「动员性」力量和政治「立场性」信号:这天老是一会阴天,一会晴一会又阴,还起风,把人都吹的生病——这「阴风」会把谁吹倒?谁又会害怕「阳光」普照?

北欧电影么?戴着口罩看的,闷上加闷了。如果说这是一场慢慢接受的长梦,那节奏倒是对了,我也差点睡着了。这是我看到一半时候的感觉。我是在完全不知道导演要表达什么,也不知道导演经历的情况下开始看本片的。奶奶有老年痴呆还是女主失忆?到底是在怀念爷爷还是奶奶?奶奶有没有去世,还是女主其实去世了?一开始我是看不清的,我一度甚至把本片当作恐怖片,但看到后半段我才意识到这是梦,记忆与想象的混乱交织就变得容易理解了。最终女主面对镜头,镜头开始摇晃那段我仿佛看到了盗梦空间,一种当你意识到这是梦,你就要醒了的感觉。导演交流会上说,爷爷像NPC一样出现在记忆的节点上,这似乎解释了我刚开始的疑问,实际上女主跟奶奶的感情更深,是在怀念奶奶,而爷爷只是一个人设。嗯……看本片之前,应该先了解一下导演和剧本比较好。

虽然在光绘记忆和跨媒介叙事这件事上做到了极致,但作为故事的话仍然有过分松散的嫌疑,旁白的出现似乎是低估了观众的想象力。片中穿插的舞蹈非常轻盈,片尾产生鼓掌的念头,但偶有啜泣之外,掌声稀稀拉拉如寒枝雀静。一些记忆点还是可以留下:我不想长大,我不想谈恋爱,我也不想奶奶不再打毛线给我了。我的梦是奶奶被人捅伤,她在我怀里有真实的重量。母亲、我、外婆,三代女性,瘸腿好像是一种身体符号作为女性记忆的传承,许是我过度解读。其实我不太能共情人想永远留在童年的状态,所以渴望的还是没有条件的爱吧,然而对应身体在小小毛衣中的失控生长,凭吊失去的爱就是这个冷酷人间唯一的选择。一大一小的叶子,外婆,护士/妈妈,她们的表演都很好啊。我会想到我外婆听到我叫她时从床上爬起来侧耳倾听的样子,有时候她的面目又会模糊成我妈的样子

听了导演参加的播客节目后毅然决然买了票,一定要去电影院看啊!工作日上午包场的体验感太好了。说说电影:非常私人情绪也有点模仿名家导演痕迹的独立电影。色彩作用上非常喜欢,作为处女作,镜头运用其实不错。个人原因情绪上有点无法共鸣。方言对话好评。我们会一直怀念亲人,用或做梦,或回忆,或哭泣,或想念的方式。而电影里的某些画面就是把一些亲人口中的回忆和护士具象化处理了,非常喜欢。三星半。

,码后简评。特别适合清明档的一部电影,一部导演非常私人的影像作品,充斥着天马行空的梦境与想象,是针对死亡、童年以及情感的一次回溯和流连,于是在有点点惊悚的氛围中并没有带来惊吓和发怵,反而是对于记忆的多重解构与呈现,这里面还是很需要特别讨巧的处理和表达的,小成本局限了特效的使用,因而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在用服化道和氛围感来营造出脑海中的梦幻和感知,加上长镜头的使用,让影片有一种与众不同的诗意风格,只是影片中剧情部分多集中在了日常的交流和相处,回忆也只是简单的片段和重叠,并没有产生多少情感的累积和铺垫,甚至人物关系上有着某种难言疏离和陌生,因此当影片最终要指向与亲人告别的那层意境时,似乎不太能够产生多少情感上的共鸣,总之它还是比较偏作者的,没有那么向观众敞开。

#BJIFF #又一部很好地诠释“电影是造梦的工具”的电影。导演学习动画的背景为本片色彩、灯光等赋予了如梦似幻的美感,风声、水声、风铃声等一系列音效也助观众更好“入梦”。片中高光时刻确实是几场歌舞片段,情景充满真和趣,《星星索》《渔家女》《自言自语》选曲精妙,风格与时代跨度较大的歌曲恰是人物的化身,在鱼花塘畔人即是曲,曲即是人。整体来看,本片的表达相对私人化,一些地方观众并未能产生共鸣,结尾有些过于直白的主题直给,又与前面晦涩、个性化的表达略显割裂。尽管表达与呈现方式较为独特,但人类的情感总是共通的,当结尾叶子终于接受了爷爷故去的事实,片名出现、音乐响起,泪不由得流了下来。映后交流时长很足,为了做出这部片子不少人也在背后默默努力,凭借此片不少人也记住了一个爱笑的青年导演牛小雨。

非常用心的美术、置景和摄影(光影变化),配乐也很出彩,歌曲雅俗共赏,那些梦中的人物虽然在素人演员不太精湛的表演下显得有些呆板,却也意外因为这种生疏而契合了主角木讷外表下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长篇处女作,有很多前辈导演作品风格的拼贴痕迹,但是贵在真诚,这种真诚也足以撑起影片后部的情感高潮。也许这种高潮有有过分沉溺之嫌,但毫无疑问,他赚足了一部分有类似情感经历的观众的眼泪。非常喜欢里面奇奇怪怪的表演:它们有90年代国产电视剧粗糙却因回忆滤镜而显得动人的道具、土得掉渣却意外好听的儿童及恋爱歌曲,它们甚至在某些部分还有带有恐怖及邪典气息的诡异氛围。恭喜导演通过这部很有灵性的作品走出了自己的世界,期待她之后的作品。

获得奖项

  • 第74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
    第74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
    提名:当代电影人单元金豹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