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2014)

西遊UP:2023-02-10

《西游》是2014年台湾-法国合作的短片作品,由蔡明亮执导,于法国马赛取景,并于第64届柏林影展电影大观单元首映。

西游

评分:7 导演:蔡明亮 编剧:
主演:李康生 / 德尼·拉旺
类型:剧情
片长:53分钟地区:中国台湾 / 法国
语言:无对白
影片别名:Journey to the West
上映:2014-02-09
IMDb:tt3521442

西游简介

这部纪录片讲述的是一名穿着一身红袍的僧人到法国马赛“旅行”的故事。开头第一个镜头是一名垂垂老矣的先生躺在那里,摄像机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定格,这一个长镜头持续了约有六分钟之久,不仅如此,全片都充斥了大量蔡明亮式长镜头,每一个场景都由不同的方式和角度来表述这名僧人极度缓慢的祈祷行走的过程。从里昂街头人潮汹涌的咖啡馆,走到一名在里昂居住的中国人的中国风十足的房间的窗口前;从地铁站入口楼梯下仰拍僧人下楼梯的过程,到在里昂一个广场通过偌大的反射镜面倒看僧人和人群的一种无关的交流。里昂街头的人群便在这样无心的纪录之下闯入镜头,与这名僧人发生某种不具倾向性的互动。或是观察或是凝视或是敬畏,更多的是匆匆而过。
  
  在电影的最后一幕,屏幕上显出了四行小字,意思是万物皆空,皆是幻影。这也是在全片没有任何配乐语言前提下的唯一文字。整个放映厅鸦雀无声,直到字幕停灯亮起才响起了掌声。记者采访了几名刚观影结束的观众,西班牙男生用“太棒了”来形容,他说不知为何明明没有音乐也没有人说话却让他觉得宁静而感动。来自伦敦的一男一女分别都认为这是他们看过非常震撼的纪录片之一,一定会把这个推荐给他们的朋友们。

简评

划分装置影像和电影最简单的标准就是对于作者的意图表达,形式是否可以完全独立于情节之上,成为最纯粹的影像符号。《西游》就是一部纯粹的当代艺术,两个东西方的符号人物,被放置于如同纪录片的真实场景中。把文化间的失语,最明确显著的表现出来。情节已然成为彼此反应时刻的集合,观众通过镜头,成为这段虚构又真实的艺术的观察者,如同社会实验。影片《西游》给出的就是蔡明亮的作者思考和社会反应。

我不懂,但我觉得有意义。观看变得有意义,不同是有意义的,观看不同是有意义的。失望、包容和随之而来的淡淡的忧愁与希望,忧愁已经是希望了。但,如何让时间感的对峙有底气,我不懂。这种拍和被拍的关系比较人道。真正开始看蔡明亮的契机是,意识到拥有不是常态,没有什么是一定能得到的。接受的不是得不到,而是失去。生命中各个维度的失去都是存在的。看蔡明亮时都是叨叨的多,看的少。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仿佛李康生一路西游走到法国,德尼·拉旺与其在街头相遇,解答我一直以来的疑问:咋就没有人跟上去呢?远景拍摄使不再纠结纪录片与否,任由蔡明亮上瘾地玩着行为艺术,而观众能从中得到自己的思考。最后一幕镜像中的驻足围观神来之笔!PS:不知蔡导是否看过《天地玄黄》——缓慢徒步的佛教徒以及快速飞驰的世界。

对我来说是证明了可以这么拍。没感受到新的哲学。蔡明亮这样的片有点不太像电影,像行为艺术,把观众放到一个信息量很少或者很巨大庞杂的地方,然后自己去感受。功力不够,评不好。这玩意儿得往影史和艺术流派回归。【是撇除了声音设计还是实际上获得了新的声音?】。感觉当然有,今天正好听僧人念经听了很久。法善寺,最长商业街里面一个拐角;静得很/只听见僧人念经,游人拂水,交谈和黑石头路上脚步声清楚清凉,很小。

这一定是我至今自己在电脑上看过的最震撼的电影,并且第一个德尼拉旺的长镜头是我迄今为止看过最震撼的画面。那几分钟里我觉得他的目光透过屏幕透过我的眼睛投射到了我的心底,看透了我,我觉得自己完全无处遁藏。我想到了自己去世的亲人,想到了我外公,想到了我爸,想到了他们看我的眼神。那几分钟,我哭了又平静了,想去想点什么又不敢去胡思乱想。后面的部分给我的感觉有点像帕拉杰诺夫,但是可能还是文化上的相通,这部比帕拉杰诺夫更让我震撼。

起初以为是单从形式角度出发的动-静对比,但实际上和《让娜·迪尔曼》属同种电影,更贴近纯粹的观看。而不同之处在于,蔡明亮利用绝对客观的记录视角创造出近乎无限的观看视点。就像每次镜头处于外景时,我们都会去努力寻找李康生位于画面的何处一般。形形色色的路人成为了支撑整部电影的“剧情”元素,德尼·拉旺在后半段的出现也为电影引入了一种独特的戏剧变奏。同理,行人的反应也可以在观者的主观意愿下成为打破电影僵硬行进的变奏。就结构或剧情而言它几乎是完全发散的,不过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感受到一种凝练且统领全片的庄重感。

沉思沉思再沉思,这打光,这构图,这聚焦,宛若一幅静止人物画(本来就是岿然不动的,在定格的画面里一步步踯躅,一步步茕茕孑立)。我所联想到的是指月之喻,借指引月,月是法,指只是形,形这一块蔡明亮做的窃以为非常顶尖了,太艺术了。法就众说纷纭了,蔡明亮的内核给我就是孤寂,我喜欢他所引出的法,这也是我看他片子不觉得无聊的重要缘由。我们需要这样的电影,当日常繁复的快节奏侵袭着我们的身心,需要有这样的一次灵魂洗涤的过程,戒除其他的喧哗与躁动,戒除那些让你感到欲望无法填充的事物。

蔡的电影越来越像一场行为艺术,53分钟用十几个长镜头构成,镜头里都是凝视,围观,我开始思考这样的凝视是否有意义,电影是否需要与观众进行对话,如果观众观影时思绪游离,这样的观看是否有效果。当电影成为行为艺术,我发现我更关心的是在拍摄之外的东西,当停止拍摄的时候小康停止行走,镜头里的观者是什么样的反应。(其实有蛮多需要思考的有趣的想法)

大道至简,掷地有声,不要认为它很空,很没意义,它带来的思考性是实实在在的,而且也只有蔡明亮能拍,只有蔡明亮敢拍。李康生的脚步意外的慢,稍快一点点效果会更好。一切的嚼头都来自于旁人的反应和与社会背景的对比,“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拷问着现代社会的一切“必要性”、一切习以为常的“规律”,这不代表苦修的行者就是“实在”,而是放一个同样也是虚无的行为模式,来对自身做一个镜面观照,让心灵存放的平台不那么沉重——也就是抛去执着,放下包袱。

太好玩了。只是慢,但不是不动。如果不动,那么观众的注意力恐怕只会集中在路人身上;如果动得太快,那么观众的目光大概也就只跟着李康生移动,对现实的扰动恐怕也只是微乎其微。只有动起来、动得够慢,空间才发生作用(比如那个阶梯,李康生偏偏要逆向行走),路人才会停下来观看,摄影机才与他们发生作用,观众的目光才会在李康生和路人之间游移,才会成为电影的一部分。

冗长的时间总有闪亮的时刻,那个楼梯口抱肩我倒要看看你在干嘛的好奇女孩,对着镜头帅帅大笑的男孩,在一抹影子里行走背后有个相同步伐的可爱大叔,他竟然做到了和李康生一样缓慢,总有人擦肩而过,也总有人停下来观察片刻,也总有人根本注意不到别人此刻在发生什么,在流动嘈杂的环境里,什么是平静安静的,我不怀好意的期待有个路人把李康生撞倒。这一天如梦如露应作如是观

西游演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