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香港(1983)

UP:2022-10-01

《家在香港》(英语:Home at Hong Kong)是一部1983年上映的香港剧情片,刘德华、朱海玲和古嘉露主演。

家在香港

评分:7.4 导演:敬海林 编剧:陳文貴
主演:朱海玲 / 刘德华 / 古嘉露 / 谷峰
类型:剧情 / 爱情
片长:98分钟地区:中国香港
语言:粤语 / 英语 / 汉语普通话
影片别名:Home at Hong Kong
上映:1983-08-14(中国香港)
IMDb:tt1293779

剧情

黄阿伦是个一心想向上爬的香港青年,起初他在一家公司从事化妆品销售工作,然而工作业绩却不理想。一个夜晚他在酒吧认识了感情失意的混血儿女子艾里卡,她在一家地产公司工作且是地产老板外国富商的情妇,在艾里卡的帮助下阿伦加入了地产公司,且因懂得把握机会而步步高升。后来阿伦又结识了从大陆偷渡来港的少女张婷婷,对她的身世经历由怜生爱。

地产陷入低潮,外国富商离港,黄阿伦不肯与艾里卡移民外国。出于嫉妒,艾里卡向警方揭发了婷婷的偷渡客身份,然后自杀。阿伦欲与婷婷化装成越南难民逃走,但婷婷不愿意这样做。一直想死在自己家乡的看更夫虎伯,在协助婷婷逃走时丧生,客死异乡。

而另一个青年、阿伦的好友李建辉的女友阿红,因家人移民心切而嫁给歌厅经理,待安排好家人她回到香港找建辉,可是李建辉因失恋已自暴自弃,在参加拳赛时更致神经错乱。

角色

演员角色简介
刘德华黄阿伦
朱海玲张婷婷内地偷渡客
古嘉露艾里卡地产公司高管
谷峰虎伯地产公司看门人
黎汉持李建辉黄阿伦好友
寇鸿萍阿红建辉女友,在歌厅驻唱

简评

通篇都是归属感。混血的Erica在外国人眼里是中国人,在中国人眼里是外国人。孤儿院里长大的亚伦没有家的留恋,内地来的虎伯,至死都是用民国年号。逃难的婷婷,虽然离乡背井,但是始终没有放得下身份去当越南人。香港人的迷茫与困惑,身份的认知,既期待又怕受伤害,这种暗线几乎贯穿了整个80年代的影视作品,97年前后达到顶峰。

沧海遗珠:和84年等待黎明一样,都是(泛)民族主义视角下对港人认同磨碎、对前途未卜的恐惧的探讨,主线依旧为“我是谁”和“我将去何处”。给虎伯扫墓一场戏中历史凝重感达到高潮,本可就此打住,结尾处却发力过猛,仓促而突兀,可惜。把“流转生存”视为华人常态,正是许鞍华、张婉婷、罗卓瑶等人的过人之处。

新浪潮遗珠,港产片奇葩。可能是最早关注97惶恐的片子了:描述冷战结束前的世纪末情绪,探讨80年代香港的种种社会问题:族群认同、阶级分化、难民潮交织移民潮。有个情节是,大逃港来的大陆人假造了越南难民身份,以此再逃往美国,似乎隐隐回应着“白左”姚晨的谶言:别看不起,你真的有可能沦为难民。

已下。香港,内地,外国,大家跑来跑去追求自己梦想,本片很有政治气息,片中谷峰说:咱们中国人什么时候才能过真正自由自在太平安乐的日子,香港人对回归的恐惧,移民外国,最后偷渡来香港的朱海玲不和刘德华假扮越南难民偷渡美国,决定回大陆,希望将来祖国富强时再见面

1983年上映的电影,属于难得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整体上有些沉重,有些悲情,用以小见大的方式讲述了一场人如何在特殊时期的相见相知又离别的故事,不管是工作还是财富,有的人一生只想寻求一份安静落脚的地方,有的人一生只想大富大贵到外面的世界走走,不同的人生境遇碰撞在一起引起强烈的反差和对比,这是时代的命运,也是个人的命运,渺小的个人只能在历史洪流变化中不断前进着,摸索着,漂浮着。电影中刘德华扮演的年轻人,心地善良,热血有理想,整体的形象甚至还有点可爱。

这是一部缺点和优点都很明显的电影。感觉风格混杂,有很多地方非常突兀,如果没有被干预或者恶剪,那就是导演功底不扎实不稳定的问题,别说是为表现那时香港的不伦不类而刻意如此...去年或好早之前点开看了十几分钟以为又是那种烂俗题材,觉得无聊就关了,今晚同样是因为无聊又点开看了,.5倍速。题材蛮深刻,很多台词都意蕴深长,部分镜头处理得很有艺术水准,比如亚贞看着想象中的父亲以及破碎窗户外一闪而过的red flags。但又有很多地方很突兀,时而配乐美国电影风,时而内地样板戏风,听起来怪怪的,到最后刘德华出现的镜头变得很突兀,因为他很港、很天真又幸运,但其他一切都不如此。更无需设计亚伦和亚贞睡(才发现名字很意思),亚红在夜店唱粉歌就算了。虎伯唱样板戏,他对那几个年份和自由的感慨,对苏 联的侧写,哇喔。

很精彩的观察样本。其情节设置,人物刻画虽因刻意地戏剧化而显得僵硬和样板(拍出了自由主义主旋律味),但由于其展现出的对大陆的移花接木的恐惧基本是对象征符号的失真恐惧,这种戏剧化则可以当做风格看待。总的来说,这部立场很明显的电影仍然做到了复杂化的呈现,在观念的对立中也未对具体人物做明显丑化,观影体验比我想的要好。刘华的角色与《投奔怒海》一脉相承,小白脸,没什么文化的小市民、投机者。政治冷感,自私、漂浮而焦虑。在中英混血情妇前是狗,在大陆偷渡妹面前却有了大男子主义得到满足的慰籍,乃至于差点奋不顾身去做越南难民。他的情感举止是自我找寻途中非本真的扮演,当其它人都消失、死去、回到原点时他因此成为了这一场缓慢默剧中唯一的幸存者。这个香港性格的化身说明港还是期待一个摇尾乞怜的大陆,可惜,大陆已经有钱了。

演技略片面,都是段落式。电影也像段落式,衔接差,情绪连接不起来。电影是说了一个年代香港的那些事,确实有不少有意思的话题,捕捉90年代香港偷渡、面对香港回归人心惶恐、都市情、事业奋斗出头和人文情怀讲述一个时代的故事。但是很多情节节奏刻意放慢确实毫无意义,也因为演员演绎地也特别让人煎熬。

1983年现实主义剧情片,放在现在回看很有意义。刘德华饰演的主角王伟伦像是一条线索将全篇联系起来,展现了很多当时香港的现实问题,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当年经济刚刚起飞的香港与现在的内地城市有很多相似问题存在。最后偷渡姑娘返回大陆也是表现创作者的美好愿望:我们会有一个富强民主的国家。

香港人当年深陷九七恐慌,阿婷最后却选择回到此岸,还留下了一段改开的愿景之言,再加上虎伯对故国的“耿忠”,可见,这是一部向左转的“文艺片”。身边认同、九七恐慌、非法移民等,都拍出了时代的气候,但感情线编得比较敷衍了。中国人扮越南难民,后来在欧洲演变成扮北朝难民的套路。刘德华嫩,朱海玲纯,古嘉露妖。

金泉文化事业公司出品,103分钟蓝光版本。应是较早触及港人“九七”情结的港片,无所不在的身份焦虑,溢于言表的离愁别绪,还有充斥着对北方和未来的无限恐惧。军阀、抗日、内战,六三印尼排华、七三内地WG、八三联合声明,外国人、中国人、混血儿,谷峰的粤普和古嘉露的心声形象地道出了港人的漂泊无助。“家”在香港,“家”在何方?

对于大陆、香港,那都是一个过渡的时代。有的人迷惘、有的人坦然,有的人逃避、有的人乐观。朱海玲长相甜美,有几分像刘兰溪;那时的刘德华还很年轻、略带婴儿肥,但演技已然纯熟,在本片中的表现,个人觉得超过其后二十年间的绝大多数作品;谷峰是老牌演技派,演什么像什么,在本片中也很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