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恋(1982)

苦戀UP:2022-09-15

《苦恋》是1979年9月作家白桦发表在月刊《十月》上的电影剧本。《太阳和人》是导演彭宁据《苦恋》改编的电影,于1980年底拍摄完成。《苦恋》风波则是因《苦恋》及其改编电影于1981年引发的全国性的大风波。《太阳和人》被禁映至今。

苦恋

评分:7.3 导演:王童 编剧:吴念真 Nien-Jen Wu / 赵琦彬 / 小野 / 谢定华 / 白桦
主演:慕思成 / 徐中菲 / 柯素云 / 胡冠珍 / 钮承泽 / 归亚蕾 / 陈慧楼 / 古军 / 孟元 / 王淑娟 / 王玨
类型:剧情 / 爱情
片长:111分钟地区:中国台湾
语言:汉语普通话
影片别名:Portrait of a Fanatic
上映:1982-10-22(中国台湾)
IMDb:tt1538494

电影内容

1979年9月,文艺月刊《十月》1979年第3期上发表了作家白桦创作的一部电影文学剧本《苦恋》。1980年,导演彭宁将其拍成电影,更名为《太阳和人》。

《太阳和人》描写了画家凌晨光一生的遭遇。凌晨光少年丧父,家境贫寒,但很有才华,得到不少人的器重,生活上也处处得到人的照顾。青年时代,凌晨光被国民党捉壮丁,为渔家女绿娘所搭救,两人彼此相爱。后来凌晨光参加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被特务追捕,躲进轮船到了国外,并在国外发展,成为著名画家;在举办个人画展时,巧遇绿娘,两人结为伉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报效祖国,凌晨光和绿娘抛弃了在国外的一切,毅然回国。1950年代,凌晨光度过了他时有苦恼却幸福欢乐的时光,但随后到来的文革摧毁了一切,一家三口被赶进破烂的斗室,凌晨光甚至在他生日时被打得遍体鳞伤。女儿无法忍受这样的生活,决定出国。女儿离开时遭到了凌晨光的反对,女儿反问:“您爱这个国家,苦苦地恋着这个国家,可这个国家爱您吗?”凌晨光无言以对。1976年为悼念周恩来,凌晨光在天安门广场贴出了《屈原问天》的画;人们寻找这位作者,却被他认为是便衣跟踪。凌晨光逃出北京,藏身芦苇荡,成为一个靠生鱼、老鼠粮生活的荒原野人,最终冻死在荒原之上。死时,凌晨光用最后的力量在洁白的雪地上爬出一个问号,问号的那一点就是他已经冷却的身体。

事件经过

从剧本改编到电影拍摄,围绕着这部作品的争论一直都没有停止过,并引起了中宣部和中央书记处的注意。1980年5月21日,中央书记处成员看了样片,并反对电影的拍摄。但王任重下达的指示留有余地:“修改不好电影剧本,就不要拍。”白桦和彭宁将样片拿到中国电影家协会放映,寻求支持;看过影片的七百多人都说好,感觉是在替知识分子说话。

1981年1月,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任林杉召集电影评论家、导演和编剧参加的座谈会,会上几乎一片颂扬声,少数持反对意见的人一发表看法就被打断,“形成一边倒的趋向”。然而,样片在解放军总政治部和中央党校放映时反响不尽相同:党校有说好的,但批评的意见占上风。有人说,白桦本来就是右派,搞文学工作的人太危险了。在1月14日至2月1日召开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则是一片反对之声。

批判升级

1981年4月20日,《解放军报》发表了署名为“本报特约评论员”的文章《四项基本原则不容违反——评电影文学剧本〈苦恋〉》,公开对作家、作品点名并批判。随后电台广播、全国十多家报纸、杂志,如《红旗》、《时代的报告》、《文学报》、《北京日报》、《长江日报》、《湖北日报》等媒体转载或配合发表了批判文章。此文提到:“尽管作者曾说作品意在“表现中华民族的凝聚性和向心力”,然而,人们在作品里看到的恰恰是这种“凝聚性和向心力”如何遭到摧残。作品通过画家女儿之口提出的“您爱我们这个国家……可这个国家爱您吗”这句尖锐的问话,才是这部作品的真实主题。整个剧情都在阐发着这个主题。画家凌晨光“痴恋着祖国”,被摧残得家破人亡。与画家在苇荡相遇的历史学家冯汉声放弃了国外的“最现代化的生活”,落得个一辈子对祖国的“单相思”。与画家同船回国的诗人谢秋山夫妇,被逼得“夫南妻北”;当诗人看到妻子云英的“死亡通知书”时,画外音里传来了妻于的咳嗽声和她在归国船上所说的话音: “就会好的,回到祖国就会好的,一切都会好的。” 所有这些,实际上成了对于祖国的控诉和诅咒,是散布一种对祖国怀疑和怨恨的情绪。”

简评

当凌晨光和妻子绿娘在轮船上和诗人一家畅想回到祖国怀抱的未来时,万万没想到自己妻离子散的命运。女儿星星问,你爱祖国,苦苦留恋祖国,而祖国爱你吗?凌晨光自己也问,生活在解放后的祖国还要逃亡?生活在社会主义的祖国还要逃亡吗?他不明白,他的一生,苦恋祖国,可是怎么爱国也是犯错?指鹿为马的岁月,凌晨光用生命替诗人一家、替独臂的援朝将军、替为他找颜料画祖国风光却再也没回来的历史教授,在白茫茫的雪地上,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送别》贯穿全剧,令人心碎。

"你爱祖国,可是祖国爱你吗?"1980年长影彭宁导演拍过一版,随后遭禁,两年后台湾导演王童则推出这一版,禁片看不到,只能借王童这版了解一下这个故事。这部电影在台湾的适时而出应该也是有所居心的吧,从本片上看,也只是简单的执行剧本,很少有更深的触动,有些地方则刻意,彭宁版哪里可看呢?

电影具备一定的艺术价值,特别是摄影很有水准,吴念真的编剧也将故事讲述得十分完整清晰,节奏恰到好处,影片的整体气质有着典型的台湾风格,几位女演员也相当养眼,即便一些场面和台词略显过犹不及,甚至生硬,但总体上的表达已经到位,最后一幕很经典。

你爱她,可是她爱你吗?嗯这是恋爱问题(被删过懒得再写了)。王童导演的早期作品,翻拍自彭宁导演《太阳和人》,原剧本为白桦所写。只是简单的拍了遍剧本,表演也不大行,真想看彭宁的版本。一曲《送别》贯穿始终,雪地上巨大问号的收尾可以加点分,“尘世间有许多事情的结果,和原本善良的意愿是相反的。”

王童说当年为了拍这部戏,除了白桦的原著剧本,连《太阳和人》都看过,所以这部戏估计连内地版都“翻”了过来。单论影片本身,其实都不如《假如我是真的》,虽然《假》也不怎么样,但起码故事性更强,这部就是各种流水账,从头到尾没有主线,人物动机太模糊,主角逃亡和倒叙情节也结合的不好,最出彩的始终还是王童擅长的美术和场景,当然看这部戏,到头来也是冲着那句“你爱祖国,祖国爱你吗?”和主角临死前在雪地上爬出来的那个巨大的“?”配上《送别》的bgm,总算有那股悲怆的氛围

直白的反思文学,其实wg并不是一次集体性的精神癔症,而是在党同伐异传统下的政治斗争,画家表面上是爱这个国家的土地,实际上爱的是意识形态斗争中传播的空泛概念。可以说最后雪地上打出的问号才是反思的开始,但是就在“你的祖国爱你吗”这样“颠覆性”的话语被压制的时候,就揭露了政权的某种反思底线,维护某种长期存在并会继续存在的集权秩序不被揭示。

看了一部假的《苦恋》。当年的原创,未被公映便遭禁,只读过剧本。这个版本应该是按原剧本拍的,还算老实。无奈导演、演员、道具、美工都没有过大陆的生活体验,硬是把北京胡同拍出了眷村的感觉,让人出戏。4星是给剧本的。WG之后的创作环境一度算是比较宽松的,本片与《牧马人》主题类似,只是因为主人公女儿那一句话,触碰到了红线。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看到当年那部被我们热烈讨论的电影?

本片不断地闪回,将艺术家的一腔爱国热情和国家的无情剥夺并行呈现。想要讽刺的东西已经非常明显,可贵的是导演和编剧在这种沉重和讽刺题材之下,仍旧选择了最纯真的人物和方式来和不可抗力做对比。这份悲天悯人的情怀值得称赞。最后凌晨光倒在雪地里,成为一个”问号“,这个质问是对SHZY和GCD的发问,一位艺术家的毁灭究竟是何缘由?

不明白导演从头到尾使用李叔同先生的《送别》作为背景音乐有什么意蕴,我没看出这是什么匠心独运的创意。总体上演员演技过于僵硬,感觉都是在照着念台词。我很不喜欢这部电影演员们一大股台湾腔,故事发生在内地所有人却都在说台湾口音的国语,简直让人分分钟出戏!拍得很一般,不知道被禁的1980年大陆版《苦恋》拍得如何,希望那部早日解禁后能让人一探究竟。

(1)不知道跟大陆原版的比如何,剧情一般,不过有些台词还不错,但故事中有一两线后面就不见了,蛮扣分的。(2)前半段跟后半段的差异蛮大的,有点像在看话剧看到一半变成电影的感觉⋯⋯(3)也是讽刺大陆历史,展现人文关怀,不过就现在的作品回头来看,还是一种比较粗略且悲伤的原始思维

讲述从抗日到wg结束,个人的身世浮沉。跨度之大也增加了一定影片内容的厚度,但说教意义以及情感上都过于浓烈,影像本身今天看来还蛮有价值。就个人对国家的近乎愚忠的情感,仁者见仁啦,但要求女儿跟从自己的选择就过于暴力。屈原的指代已接近结尾处的问号都表现出指涉意义。

如此史诗级别的作品,在简中世界这几十年间被禁一点都不奇怪,请记住:白桦的电影剧本《苦恋》发表在1979年9月出版的《十月》第3期上。看完观感强于《蓝风筝》《活着》,可能是我一直认为这两部电影在技术上还不足以与《霸王别姬》相提并论,但王童是可以的,因为他的资历可以完全了解掌控如此强大的剧本。具体就不说了,都在胶片里了。

获得奖项

  • 第19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第19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获奖:最佳摄影
    提名:最佳剧情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