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家庭(1961)

UP:2022-09-06

《革命家庭》是1961年中国剧情片,由水华执导,夏衍和水华编剧。夏衍、水华凭借这部电影获得了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编剧。

革命家庭

评分:7.3 导演:水华 编剧:夏衍 / 水华
主演:于蓝 / 孙道临 / 张亮 / 刘桂龄 / 石小满
类型:剧情 / 家庭
片长:97分钟(中国大陆)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影片别名:A Revolutionary Family
上映:1961-07
IMDb:tt0055371

革命家庭简介

1920年代的中国。乡村女子周莲(于兰 饰)和师范学生江梅清(孙道临 饰)喜结连理。此时的中国正处在大革命风暴前夕,新婚伊始,小夫妻情恩意浓,渐渐地周莲对丈夫的行为产生了不理解,她不知道丈夫是北伐军中的共产党人,但大革命失败后,丈夫惨遭反动派杀害。让周莲彻底认清了阶级斗争的残酷性,她决心完成丈夫未竞的事业,于是带着孩子赶赴上海,奉组织要求参加党的地下工作,从苏联回国的大儿子遭特务机关逮捕,但这并没吓到己经觉悟起来的周莲,尽管敌人对她百般利诱,以儿子的生命为代价要挟她,周莲不为所动。最后,儿子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周莲被捕后,依然坚持革命信仰,相信反动统治一定会被推翻......

第1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编剧夏衍 / 水华

简评

偏红的彩色,摄影水平不低。靠画外音讲故事,画面的作用类似于连环画,就是编导不会讲故事的重要表现。对白,非常矫情:“你是假爸爸”,“你还是那么——丑”。“斗争越来越尖锐了”,体现了临危不乱。一直不认同于蓝的表演,机械、造作、虚假。影片进行到一半,孙道临就消失了。没有了丈夫,女人的居住环境却越来越好,独屋、独院、独栋别墅,这就是职业革命家。

快一个月不看电影,现在有种以前从没有的能力,就是抽离。以前会从电影中人物行为动机的合理性出发,摸索剧情的脉络,现如今抽离出来后,会发现人物行为的不合理性,从而看到编导此处设计的用意。比如丈夫回家为了让妻子成为革命的一份子,剪头发,现实生活角度,这一点是不可能发生的,剧中的设计也是通过形象的改变来影响观众视觉印象,大致如此。

革命对女性有点暴力啊,又要养家又要革命,还要向丈夫偶像学习改造自己,男人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剪了女人的长发,孩子是帮×。家庭难以躲避轰炸机下大的损伤与变化,山河万户路掩愁,怕是连个人也要随波逐流纷纷避难,这也是也是国家逐步取代家庭功能的必然牺牲过程吧;一见到押送共产党的那段,只想要奋力反抗而忘记小家的。评剧版的失败改编,也在于没有体会到电影视听扑面而来的江流水气,说实话那种取精拟实的布景就像一只沉重的棺材板,做得再好也只是严丝合缝地压抑着,不够舒展,更不可以自然地体现着时代的流逝;好像,戏曲的时空是一团一团的,灯光下的烟雾、欲雨前的云山,要做到国画卷轴随展随散的神妙,似路尚遥。或者换种说法,电影似乎给人的印象是可以真实,它可以攀附着历史的脉络随意采取时间,但戏剧本身的性质与舆论不肯轻易如此。

“1920年代的中国。乡村女子周莲(于兰 饰)和师范学生江梅清(孙道临 饰)喜结连理。此时的中国正处在大革命风暴前夕,新婚伊始,小夫妻情恩意浓,渐渐地周莲对丈夫的行为产生了不理解,她不知道丈夫是北伐军中的共产党人,但大革命失败后,丈夫惨遭反动派杀害。让周莲彻底认清了阶级斗争的残酷性,她决心完成丈夫未竞的事业,于是带着孩子赶赴上海,奉组织要求参加党的地下工作,从苏联回国的大儿子遭特务机关逮捕,但这并没吓到己经觉悟起来的周莲,尽管敌人对她百般利诱,以儿子的生命为代价要挟她,周莲不为所动。最后,儿子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周莲被捕后,依然坚持革命信仰,相信反动统治一定会被推翻”。

水华的电影理念追根溯源其实和费穆、吴永刚等人是贯通的,即便是一个革命题材的戏剧性电影,水华也不追求滥情的戏剧化,敏锐捕捉人物的情感,以富有变化的镜头运动对空间和人物关系进行细致展现,追求一种意蕴深长的古典质感,风格和色调都延续着《林家铺子》的悠远和深沉;可以和许鞍华的《明月几时有》进行对比,尽管本片碍于环境和时代的原因,有些地方不免生硬和过于直白,但二者都把焦点放在了普通人在时代浮沉中的“日常”上,这种细腻和生活气息对十七年的革命电影是极为难得的。

当《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结合并走上革命之路后。夏衍的剧本果然不俗,结构合式匀停,靠细节实现了极经济的叙事效果,一家五口个个形象鲜明,主要人物成长递进自然、有说服力。片子拍得质朴而精美,最好的是场面调度,考究的布景打光中演员走位妥帖,动静得宜疏密有致,很富家常味儿,每场戏都是活的。于蓝表演出色。囿于时代,几处说教直白浅露。可还是让人愿意相信那些清明健朗的理想……

惊叹十七年时期的电影里就有刻画丰满的女革命者形象,人物的传奇性也让故事更有看点。本片叙事也反映了十七年时期的精神风貌,全片的重头和转折都发生在国民大革命失败前后,但本片没有过度渲染凄风苦雨,而是充满了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孙道临果然到什么作品里都是最亮的那一颗,这部也不例外,随着他饰演的父亲不幸为革命牺牲,本片的节奏也急转直下,最终似流水账般匆匆结尾,全片虎头蛇尾终留遗憾。

革命家庭,两个不可融合的语词在时代的洪流中交织在一起,但革命本质上就是破家为国,破小共同体为大共同体,消灭家庭伦理进入革命伦理。强行捆绑或欲以家庭容纳革命,最终都会受到革命的反噬或反革命的摧毁,像《红岩》中甫志高的被逮捕,原因是回家给妻子儿女带包牛肉干,要革命就不要儿女私情,革命不回家。电影中江梅清的中道崩殂、半路下线,妻儿的叮嘱和少有的寒暄温情是革命的润滑剂,终究只是手段,目的仍是革命,他到底为革命而死。利群和妹妹厌恶小布尔乔亚式的风衣和旗袍,革命家庭延续的血统和观念在《红灯记》中只剩下观念,而不需要血统的传承,观念可以形塑一切,认同观念者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梅嫂子眼中的家庭革命,从剪马尾辫开始,革命家庭以丈夫长子的离去而结束,进入和平时代,革命成为不断被重述的神话,当作家庭茶余饭后的谈资。

60年代水华导演奉献给观众两部故事片《革命家庭》和《烈火中永生》,相比之下,《革命家庭》更为优秀。影片将革命融入一个家庭两代人的命运变迁和人物关系之中,充满了革命的人情人性,真实、真切、感人。导演手法细腻、质朴。//-1999[M]101//而在宏大时代背景之下 即便作为故事讲述者 女性也始终是被消耗的被牺牲的 或许这就是经典的传统女性形象 永远强调她的隐忍和奉献

影片是于兰扮演的乡村女子周莲的大闪回结构,以成为奶奶的老年的周莲给孩子们讲故事始,并以故事讲完终,首尾呼应,讲述了一家子相继参加革命的故事。很多地方展现了人民革命的汪洋大海,影片也不乏诸多诸如姐弟俩争着要挨着爸爸坐、爸爸要给妈妈剪革命头之类的可爱、温馨的家庭生活段落。动作匹配剪辑:丈夫教妻子识字,推为汉字卡片的特写,叠化为另一个汉字卡片的特写,拉成中(近)景,呈现出妻子教孩子识字的画面,画外音响起:“日子过得真快,十年过去了,有了三个孩子”。以动作匹配手法迅速进行时空转换。“妈妈失去自己的孩子是悲痛的,但这是为了千千万万妈妈和孩子的幸福”,令人泪目,肃然起敬。

这种片当然是意识形态先行,年代在那摆着,拍摄手法自然也就是那样。即便如此,虽然不奢望超越时代,但作为一种革命叙事,这部电影还是要比普通的主旋律多走了几步,不仅强调了集体,同时也很好地塑造了个体。于蓝和孙道临的表演非常加分,几个孩子也不错。初到上海的几场夜戏很不错,调度得当,同时有悬念感,结尾的生死离别也比较具有感染力。一个家庭把一生交给了党,即便不认同这样的价值观和革命观,但也不应否定这样的理想。依旧有几句台词能照射到当下的现实,“全国各地都充满了矛盾,就像铺满的干柴,只要一把烈火便能熊熊燃烧。”十七年电影中的佼佼者,然而此时,法国新浪潮《精疲力尽》已横空出世。

历史潮流脉络里的革命-家庭情节剧,使用纲常里的“从夫”并接棒抚养义务来凸显前后两段的依托关系,并做一个地位上的类比,最终到女主识得认同为止,完成小家到大家的进阶,显现自我从旧秩序中的随势支持到新环境中的主动参与,以达到最后的一个母亲身份的跃居,成为完全的自我能动者。即是鲜少表现以家庭为单位的行动与思想的电影,又是极少用中年妇女做主体的革命故事。水华继续发挥他对彩色的敏锐应用,《林家铺子》内幽美江南小镇里的“大鱼吃小鱼”的那一桶黑水的用法,在本片内成为游民过程中始终存在的一抹红,真正成为片名出现时的底色。而一个家庭关系的采用,相较以往十七年电影里的“规劝与引导”,即所谓的思想工作戏份,使其完全化为无形,隐藏在亲情关系之下,转折也成为国仇与家恨的附加,而非传统里通诉悲惨身世中的单纯台词内容。

获得奖项

  • 第2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
    第2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
    获奖:Silver Prize (1959-1967) —— Best Actress
    提名:Grand Prix
  • 第1届大众电影百花奖
    第1届大众电影百花奖
    获奖:最佳编剧 / 最佳编剧

相关影片推荐

    革命家庭演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