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部之役(1965)

Battle of the BulgeUP:2022-09-03

《坦克大决战》(英语:Battle of the Bulge),又名《突出部之役》,是一部1965年上映战争片电影,导演是肯·安纳金,集亨利·方达、劳勃·萧、特利·萨瓦拉斯、劳勃·雷恩、达纳·安德鲁斯(英语:Dana Andrews)及查尔斯·布朗森多名明星演员。劳勃·萧饰演国防军装甲兵上校旅长带领德军反攻盟军,尤为此片灵魂台柱人物,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也确有此人——武装党卫军约亨·派普上校。

突出部之役

评分:7.5 导演:肯·安纳金 编剧:菲利普·约尔丹 / 米尔顿·斯佩尔林 / 约翰·梅尔森
主演:亨利·方达 / 罗伯特·肖 / 罗伯特·瑞安 / 达纳·安德鲁斯 / 乔治·蒙哥马利 / 泰·哈丁 / 皮耶尔·安杰利 / 芭芭拉·沃勒 / 查尔斯·布朗森 / 汉斯·克里斯蒂安·布勒希 / 维尔纳·彼得斯 / 詹姆斯·迈克阿瑟 / 卡尔-奥托·阿伯提 / 特利·萨瓦拉斯 / Steve Rowland / 罗伯特·伍兹 / David Thomson / Janet Brandt / Axel Anderson / 唐纳德·皮克林 / 维克托·勃兰特 / Robert Royal / 威廉姆·康拉德 / 罗伯特·里耶蒂
类型:剧情 / 动作 / 战争
片长:170分钟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 德语
影片别名:坦克大决战(港/台) / Battle of the Bulge
上映:1965-12-16
IMDb:tt0058947

剧情

好莱坞自突出部之役得到拍片灵感,但并不是那么忠于呈现事实,德军一个坦克旅,改编自一位德军英雄约亨·派普上校,即电影中的海斯勒上校(劳勃·萧演)率领,在冰雪冬天发动突击反攻盟军,这时盟军都驻守在阿登市茂密森林里,亨利方达演美国情报军官预先通知美军:「德军将反攻」但是没人信他,最后德军攻击导致美军伤亡惨重,德军最后还穿美军军服作战,意图暗杀统帅艾森豪威尔(狮鹫行动),另外电影里也有拍德军当时屠杀美军战俘的马尔梅迪惨案(英语:Malmedy massacre)。

德军坦克一路攻打到安不列颠,日战的攻势无效,所以海斯勒上校决定发动夜战,和美军展开激烈的争夺战,终于夺下安不列颠。最后美德两军在广大沙漠展开决战,美军几乎全军覆没,然而这是为了让德军缺乏燃料而设下的陷阱,海斯勒下令进攻美军油料库,但是美军一部份士兵识破了这行动,决定纵火烧毁德军坦克,海斯勒也在过程中殉职了。

演员阵容

  • 凯利中校:亨利·方达
  • 海斯勒上校:劳勃·萧
  • 葛瑞将军:劳勃·雷恩
  • 普里查德上校:达纳·安德鲁斯
  • 乌伦斯基少校:查尔斯·布朗森
  • 葛菲中士:特利·萨瓦拉斯
  • 科勒将军:沃纳·彼得斯
  • 康纳:汉斯·克里斯蒂·布莱什
  • 迪波少校:卡尔·奥托·欧博蒂

与史实同异处

与现代拍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电视影集《诺曼第大空降》比较,《坦克大决战》就不太依据史实拍摄。而劳勃·萧饰演的德军爱国上校则确有此人(约亨·派普上校),差别在:电影里他英勇阵亡;真实的约亨·派普上校则由于燃料不足而撤退,徒步回国。片中德军数部坦克作战前,车长们原地踏步德语唱德国坦克兵进行曲,雄壮威武,后成台湾部份大专院校德文系练习德文歌样本

片中德军使用的虎王坦克,实际是用美国冷战时期制造的M47巴顿坦克。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这部电影全球首映时是12月16日在加州好莱坞著名电影院全景圆顶剧院(英语:Cinerama Dome),为呈现数十辆坦克作战气势,该电影院用70 mm 伊士曼超大银幕(Ultra Panavision 70)放映。

简评

描写突出部战役的片子,马尔梅迪屠杀,.从现在角度看战斗戏拍的很一般了,,所以虎式VS谢尔曼生生被剧组拍成了巴顿大战霞飞,最高笑的是最后决战,设定美军坦克在坡后面狙击冲锋的德军坦克,但明显美国坦克俯角不够,炮管全都指着天,而制作组还是给德军坦克周围加了爆炸特效,看着假的不行,另外再加上德军军官都说英语,总体并不推荐看.

真,小时候在兰州看的电影。小时候觉得超级好看,甚至30年前,坦克撞汽油桶的片段,以及德国军官被炸死前的震惊,历历在目。双方坦克实打实推进很过瘾,剧情紧凑,中间每个人物的性格和经历刻画的都非常饱满丰富。上到将军,下到勤务兵,坦克兵,甚至“合伙做生意”的女人。影像最深刻的是德军上校,非常英勇,帅气,精力饱满,不近女色,严于律己,与士兵共患难,每次坦克冲锋在车头探出头指挥,身先士卒,值得敬佩,不谈政治但从军人角度,这是德国挑战世界的资本也是值得敬佩的。不用过度的指责特效场景和细节,因为毕竟这是1965年的电影

看过好几遍了,昨天又看了一遍;题材不错,剧情也还可以,看起来不乏味;该片是1965拍摄的,五十多年过去了,该片在题材、演员、剧情、特效等方面与现在的同类型影片相比也不落后,有的地方甚至更胜一筹;只是道具坦克穿帮了,略显尴尬;不过,这部影片依旧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佳片,五星评价,郑重推荐!

战争场面实在是太唬烂了,虽然有些堆坦克的航拍镜头,但是全片没见一滴血,所有人表现中弹都是想飞天的架势,还有中弹后躺着不舒服调整姿势的穿帮。但人物写的好啊,有窥敌先机抗争上司的亨利方达,有顶在前线遭遇虎式的布朗森,有商人属性的士兵为情人报仇,有想着投降的军官终被德国人杀俘的现实教育(这个对孬种的展现方式其实比《拯救大兵瑞恩》和《斯大林格勒战役》等一票片子的同类角色高明),当然写得最好的是兢兢业业不近女色的德国军官——虽然也给他安排了一场揭露他官迷属性的争执戏。剧情还安排了情报战、袭扰战等元素,尽管完成的一般,客观上也调节了节奏。阿登战役作为庞大帝国的最后挣扎,多少有些悲怆意味,编导给德国人安排了一首《装甲兵之歌》,用心可见一二

较真实地还原了突出部战役的各个方面,但是有些方面还是脱离了事实,让人感觉导演是想拍一部纪实的电影,但又在一些方面上加入了虚构的成分,没有历史上那些著名将领的出现,巴顿将军,蒙哥马利等等,再加上影片中的军官皆是虚构人物,但是战斗的过程却又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了历史,在真实与虚构之间徘徊。但从整体上来看,它依旧是一部优秀的战争片,坦克行军的画面十分宏大壮观,只是如果可以将历史更真实的还原出来会更好一些

听说原型的其中一位是派普,他确实是位热衷战争和战斗的人,战后侥幸没被美军绞死枪毙,但最后却死于法国左翼青年放的火中,能干架,但好好的美人怎么是个ss疯批,不过他疯起来才够辣。为谁而战?为什么而战?如果是为战争而战,那永远都不会结束。为了宣传上的士气和影响,海斯勒自负地不顾战略部署、陷入埋伏、忽视了核心目标,能宽容他自负的上司也同样如此,他们是德三末期大部分将士的缩影,明明要输了,却自欺欺人用毫无意义的“胜利”提振士气,重申荣誉和自豪,事实上是回光返照打得都是连本国国门都守不住的无畏消耗战,东西两线直通柏林,输得个里子面子全没,门外汉小胡子也是瞎折腾,让后期德国与盟军谈判的筹码越来越少,就是说战争的事交给职业军人去做,搞思想文宣美学等意识形态的交给行家来,各司其职,各完成各的专业工作它不香吗!

《坦克大决战》的另一个名字,搞不懂为什么同样的一部电影只是名字不一样就又整一个词条,那就来说一下上个评价没说完的。看完后才知道海斯勒上校原型竟然是我派普,不过对罗伯特肖演的还是挺满意的,毕竟他的主业是个合唱指挥,怪不得把唱装甲兵之歌那一段拍那么好。能把人物禁欲冷静克制的气质演到这程度真的很好了,至于片中的坦克部分就不评价了,全剧最假的就是这些坦克了

讲了燃油对于现代战争的重要性,借用二战德国在阿登森林的反击来讲坦克战故事,而通过当时德国和美国的补给能力预示了战争的走向。描写了德方指挥官和老仆卫分道扬镳;刻画了美军指挥官,士兵的群像。虽然描写了盟军轰炸导致的残垣断壁,和航空侦察的危险和作用,但是却没有用攻击机反坦克的作战。是对后世很有影响的作品。

随着二战电影集中观看,渐渐发现一些不同点——高分电影都与众不同,所以自己的视角思路比借鉴重要的多,这就是艺术创作了。本片独有的情节:颓势中的德国少年兵合唱战歌点燃激情,优势种的美军大意遇险后重振旗鼓,一个幼稚的投降派经过血的教训成长为战士拯救战局,火车头疾速视角,坦克大战;跟其他作品一致的是:反战的主题,正面战场的凶猛,60年代的模型特效,还有狗屁不懂只会坏事的行政文官。

之前说起宾虚,就又把这部作品刷了一遍,什么都好,就是巴顿重坦实在是滑稽,还要喷上铁十字标志扮演panzer和虎式,盟军这边不得已只能用更老的美式型号来替代,满屏都是美式装备,自己打自己?除了这一点外,其余都是优点,这些演员,可都是参加过二战的,手上沾血杀过人的,不必过分抢戏,戴钢盔,脖子自然的弯曲,背微驼,各种细节,这是没上过战场的人所无法想象的经验。

《坦克大决战》的另一个名字,搞不懂为什么同样的一部电影只是名字不一样就又整一个词条,那就来说一下上个评价没说完的。看完后才知道海斯勒上校原型竟然是我派普,不过对罗伯特肖演的还是挺满意的,把唱装甲兵之歌那一段拍那么好。能把人物禁欲冷静克制的气质演到这程度真的很好了,至于片中的坦克部分就不评价了,全剧最假的就是这些坦克了

昨天看完了这部电影。盟军坦克兵真勇猛,敢与虎式面对面对轰。面对一群虎式也不退、不逃……坦克集结的场面挺宏大,交火时很失真(如果与《狂怒》一样战斗风格就好了)。“任何大屠杀都有生还者”——影片里这句话让人记忆深刻。不过德军的坦克大部队好像远在后方没冲上去打,原本还以为盟德双方有大规模坦克会战……最后搞到汽油问题上不了了之了。

获得奖项

  • 第23届金球奖
    第23届金球奖
    提名:Best Supporting Actor / Best Original S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