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的状态(1982)

Der Stand der DingeUP:2022-08-22

《事物的状态》 (德语:Der Stand der Dinge;英语:The State of Things)是德国导演文·温德斯于1982年的电影作品,并于第39届威尼斯影展获得金狮奖。

事物的状态

评分:7.7 导演:维姆·文德斯 编剧:罗伯特·克拉莫 / 维姆·文德斯 / Joshua Wallace
主演:Isabelle Weingarten / 丽贝卡·保利 / Jeffrey Kime / 杰弗里·凯里 / 卡米拉·莫拉 / Alexandra Auder / 帕特里克·波查 / Paul Getty Jr. / 维娃 / 塞缪尔·富勒 / Artur Semedo / Francisco Baião / 罗伯特·克拉莫 / 艾伦·加菲尔德 / 罗杰·科曼 / Adelaide João / 维姆·文德斯
类型:剧情
片长:121分钟地区:荷兰 / 英国 / 西德 / 法国 / 西班牙 / 葡萄牙 / 美国
语言:英语 / 法语 / 葡萄牙语
影片别名:The State of Things
上映:1982-10-20(法国)
IMDb:tt0084725

事物的状态简介

故事发生在葡萄牙的海边,一个电影剧组正在这里翻拍罗杰·柯曼的名作《世界末日》,新版本的电影在拍摄过程中却遇到了各种困难。导演不知道为何没有了资金来源,电影面临被迫停拍的命运。导演试图联系到在洛衫机的制片人,以便可以对所有人员有一个交代,但是不知为何却找不到人。他费劲心思希望可以改变不得不停拍的命运,然而,世事总不如人所料,他感到十分无奈。该片情节很简单,但是却耐人寻味,整个电影都沉迷在一种神秘的意蕴中。

第39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狮奖 维姆·文德斯 第39届威尼斯电影节费比西奖(国际影评人联盟奖) 最佳影片维姆·文德斯

简评

自我指涉。好像在刻板的分类标准不适用的时候(事实上,他并没有过多地展现漂泊),文德斯的每一部剧情长片都可以被划归为公路片,一种钟情于漂泊的气质,一种对纯粹的追寻过程的痴迷,就像是被刻在文德斯的骨子里的。逐渐了解到一些导演所钟情的意象,事实上离开了它们,他们就像是失去了语言,在文德斯是旅程,在安哲罗普洛斯是回归,在费里尼是狂欢,在雷诺阿是闹剧。

继特吕弗《日以作夜》之后,文德斯的片场故事,依然是文德斯独特的魅力影像,可以看出一些前作公路三部曲的影子,黑白影像被孤寂又暗暗不安的配乐塞满。在里斯本的海边小镇上,拍摄被迫中止的片场,便是事物此刻的状态,群像性人物的举动,夜晚撞破玻璃的枯萎松木预兆着不安降临,迷惘充斥着。在洛杉矶的部分,充满文德斯自传性色彩,一路迷航寻找,卷款潜逃的制片人终于显身,终也死去,而迷航的导演举起摄像机将电影作为最后的武器也不抵电影与故事之死。暗讽美式的电影制作,终将杀死故事,或许文德斯赴美以来的不满也在“电影之死”得到释放。这样立意的故事,肯定得到欧洲影届垂青,让文德斯拿了金狮赶紧回欧洲拍片。

“电影”停止的时刻并不是胶卷耗尽的时刻,而是片中导演前往好莱坞的那一刻,于是,影片在报菜名式的迷影情结中消磨最后的时光;反倒是在此之前,拍摄的中断似乎让各种灵光闪现,各种迷人的人物让平凡的等待时光变得动人,也不必大谈创作困恼,却以那些私人的时间空间说尽电影之奥秘:当胶卷和资金耗尽,两个小女孩却拿着宝利来与超8相机乱拍,似乎永远不会耗尽,这也理所当然成为了最后举起的武器。

#文德斯回顾展2022# “事物的状态”指现实事物处于生成、生存、发展、消亡时期或各转化临界点时的形态或事物态势。本片的“戏中戏”与影片前半部分的情节很难不使人联想到特吕弗的[日以作夜],即为事物的生成-发展。而陷入创作焦虑的编剧、失去亲人的乔、坚持理想的导演、陷入迷茫的演员以及欢乐玩耍脱离现实语境而存在于个体空间的小女孩一起构成了逐渐破碎的影像之梦。自然,前半段的理想主义之梦在渐进后文本时慢慢破灭。(即为电影艺术转向正面面对好莱坞工业体系所代表的资本)开始陷入了存在主义的困境。在进入房车时面对那终极麦格芬的制片人——戈登时,“事物”的状态也真正进入了消亡。在两声枪响后,灵魂随肉体走向了终结。最后一镜,万籁俱寂,理想主义者死了。

。这是一部讲述自我艺术电影与商业世俗电影的矛盾,剧组人员有看书的,有玩乐器的,有画画的,有泡酒吧的,有在海边闲聊的,有在镇上闲逛的,这些因停工而滞留在海边的人员,再加上海边孤立的酒店,形成了一种与世俗独立的充满艺术自我的形态。这样的矛盾不可调和,正如在房车上彻夜聊天的导演和制片人,最后制片人悠哉悠哉一副无所谓的哼着歌,而导演则独自碎碎念诉说着电影制作的出发点,这个画面充满对立感。

结尾的神来之枪为“电影”画上了完美的句号,也打醒了昏昏欲睡的我。反情节化的剧情发展显得叙事冗长松散,但或许也是导演想呈现的“事物状态”。冲突在后半程逐渐明朗,真实与故事,黑白与彩色,欧洲电影与好莱坞体系,处处是文德斯自传意味的私人表达。胶片耗尽的时候,电影没有结束,摄影机成为了最后的武器被举起去战斗

【维姆文德斯回顾影展深圳站】影展上由于有事只能观影至中途离场,时隔2月方才弥补这场观影。很巧的是,事物的状态像是我当下生活的真实写照。生活与工作的强烈停滞,表达、创作与其背后意义的纠缠不清。于空无里追寻,在万籁俱寂中呐喊。思考是假性的,自陈和表达是矫揉造作的,创作是陈词滥调的。言说者究竟为何执着,又执着什么?创作者究竟是否应当妥协,又向谁妥协?停滞不前的状态中,谁才是应当受到责备的一方?等待灵感到来的过程终将是等待戈多,而在表达里试图逼近思维却永远无法抵达的拼搏也只会成为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在如磐压力中的放纵、疯狂、颠倒与逃脱,是一种自我毁灭还是自我保护?

相比于影片末尾那一段可投稿影视金句截图bot的对话,这部电影真正的灵魂和魅力之处在于它塑造和展现的[事物的状态]以及人的状态,生动迷人。本片幽默高光在罗伯特晾衣服时讲诉自己童年和少年时期的经历,让我足足笑了几分钟。爱所有出现的文德斯电影里的音乐。“进入故事以后,却没有了生活,没有了生命,没有了生命世界被缩影在映像里,被机械化了”,好似突然以一种非常通俗的大白话方式明白了为什么那些“好故事”电影常常吸引不了我。拿摄像机当枪的弗里德里希并没有成为[幸存者]。【 1913 464】

83/100 其实本来是想看《错误的举动》,结果昨天晚上脑子一昏下错电影了,谁知道竟歪打正着获得了一次相当流畅的观影体验。这片基本上就放弃了剧情,正如片名所讲,把连续 沉默的镜头都对准了人物,对准了人物所在的空间(这片是群像戏,而每个人物所在的场所基本都没太变),对准了人物和空间的关系,一如美国朋友柏林场景的疏离感,但摄影更美。虽然主题很散,基本就是文德斯把自己在美国拍片的心态随便用电影反应出来了,但毕竟重点不在故事,所以也无所谓了。

黑白片真有那么古怪,知道了他们在拍电影然后没钱了之后就不知道这两个小时在拍什么,看了一眼导演的作品原来拍过德州巴黎,突然就觉得拍的好啊,就是这个味道,真正的闲人才需要看完这个电影。一群人在绝对经典的配乐下演自己的戏,电影构图完全是导演的风格,棕榈树和小汽车在街道上,海边和小女孩,真是无比怪异,抽象迷离。"Stories only exist in stories."

在《爱丽丝》里文德斯就已经表现对美国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拒斥,这里则更为具体的体现为好莱坞电影工业对与创作者表达欲之间的冲突。结尾的戏剧性枪击终结了延宕,提供了一种微妙的表达––这部控诉商业电影体系的电影也终究落入某种俗套的“爱与死亡的主题”。但在欧洲/欧洲艺术电影与美国/美国商业电影的对立之间是否过于理想化地将欧洲视为精神家园而忽视了其同样的资本主义特征?

“完成了「公路电影三部曲」之后,文德斯受好莱坞名导科波拉的邀约,前往美国拍摄黑色侦探片《侦探小说》。但筹拍的过程并不顺利,大部分镜头却几乎被科波拉要求重拍,导致影片发行时间延宕三年多。 在此空档,文德斯抽空拍摄了这部黑白影片,反映当时整个电影摄制组流落异乡时那种前途茫茫的不踏实感。 全片以黑白摄影,巧妙捕捉了电影剧组流落异乡、茫然失措的虚无感。”——这个创作背景让我想到了《射雕英雄传之东成西就》,也是《东邪西毒》难产的无奈之举,也算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获得奖项

  • 第39届威尼斯电影节
    第39届威尼斯电影节
    获奖:金狮奖 / FIPRESCI Prize / 主竞赛单元 / 费比西奖-最佳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