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发女郎的爱情(1965)

Lásky jedné plavovláskyUP:2022-08-11

《金发女郎之恋》(捷克语:Lásky jedné plavovlásky)是一部1965年的捷克斯洛伐克电影,米洛斯·福尔曼导演。

金发女郎的爱情

评分:7.5 导演:米洛斯·福尔曼 编剧:米洛斯·福尔曼 / 雅罗斯拉夫·帕布塞科
主演:哈娜·布赖霍娃 / 乌拉迪米尔·布戳特 / 弗拉迪米尔·门西克 / 伊凡·帕瑟 / Jirí Hrubý
类型:剧情 / 喜剧 / 爱情
片长:Argentina: 90 分钟 / Germany: 83 分钟 / USA: 88 分钟 / UK: 82 分钟地区:捷克斯洛伐克
语言:捷克语
影片别名:金发女郎之恋 / A Blonde in Love / Loves of a Blonde
上映:1965-11-12
IMDb:tt0059415

金发女郎的爱情简介

金发少女安杜拉(Hana Brejchová 饰)是一个在捷克某小镇制鞋厂工作的女孩,青春年少的她和同龄人一样渴望一段浪漫完美的爱情,但在这个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的小镇上,她的愿望似乎有些渺茫。镇上的青年汤达(Antonín Blazejovský 饰)展开爱情攻势,然而始终无法获得安杜拉的芳心。某天,偶然流浪于此的青年钢琴家米达(Vladimír Pucholt 饰)适时打开了安杜拉的心扉,她和这个来自布拉格乐团的文艺青年度过浪漫激情的一夜。从此以后,安杜拉对米达念念不忘,更决定启程前往布拉格寻找爱人。她要的是真挚的爱情,而米达却只当那是一夜的露水姻缘……
  本片荣获1967年丹麦波迪奖最佳欧洲影片奖、1967年芬兰胡西奖最佳外语片导演奖。

第3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第26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狮奖 (提名)米洛斯·福尔曼

简评

与梅萨罗什的《女孩》可以互相对比出那个年代欧洲年轻女性的精神状况,本片讲述毫无主体性、憧憬爱情的女孩无论在小镇还是布拉格处处碰壁,“金发”呼应梦露的符号,本应是人人追捧的“性猎物”,福尔曼还原了现实世界人们对待金发女孩“狗都嫌”的前前后后。电影的主要意义还在于新浪潮影响下的批判现实主义探索,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的小镇,一方面隐晦地鼓励女孩们通过“联谊”接触已婚的、退下前线的男人,增加了女孩“犯错”的概率;另一方面又用女德规训女孩们要守妇道,当女孩们的生存指望只在通过恋爱摆脱现实的幻梦里,她们是完全被物化和自我贬低的一个群体,金发女孩和全片最大亮点的钢琴师父母正是其中的代表,成为福尔曼反观规则失效后,底层民众彼此冷漠的典型。与许多年后的《飞越疯人院》一样,还是以小见大地讲个人与体制的矛盾。

感觉完全可以按照爱情电影的逻辑来理解,虽然有着导演惯用的,依靠放大人物特点的对比手法来暗示一些当时的社会现实。上了年纪的人都饶舌,精于算计,言行间透着一种可笑的猥琐;年轻人都冲动,感情用事,各自怀揣着苦衷闷闷不乐地忍受疲惫的生活。在福尔曼的电影中,舞会总是有种带着镣铐狂欢的压抑感,特别是在导演偶尔刻意放大演员动作的笨拙时总带来一种如鲠在喉的悲哀。这是一部无疾而终的,有关荒诞的幻灭感的电影。女主角反复念叨的,要回布拉格寻爱也只不过是留给自己念想,睡醒之后还要回到流水线上,出神地制造高跟鞋,对主管的揩油敢怒不敢言;而和他一夜情的钢琴家也不得不继续周旋在女人和带着厌恶控制他的父母之间,在迷茫和激情的引诱下靠肉体关系打发自己的生活。在1960年代的捷克斯洛伐克,越来越多的自由也显得那么不可救药。

叙事节奏是舒服的:浸泡在安逸的蜜罐里,生长出一种迟缓阴沉、半死不活的纵乐。福尔曼仍是那般戏谑和幽默,子与母对待安杜拉相同的口径与流程——一边是轻慢的引诱,一边是严厉点规训,撕扯出一种背反的罅隙。然而我很难逃脱出凝视之下引诱者的身份代入,安杜拉太天真太痴了,好像是色情漫画的女主——一副天真态、无知态,却也因为无因的迷恋动人起来。

簡單的故事,精彩的剪輯與場面調度,讓人完全沉浸在每個人物的眼神與畫面中。女孩先是與朋友們期待火車上載來一車年輕軍人,殊不知是中年禿頭大叔,到了舞會上一桌大叔看向主角這桌,兩方各自小語如何應對。舞會中的場景刻劃相當精彩,如送錯酒、中年軍人不小心將婚戒滾到另一桌女孩裙底等,人物反應令人捧腹。但女主角最終投入(被騙入)隨軍而來的鋼琴手的床上,一夜纏綿從原本的羞澀到自在全裸談心,以為芳心可托,殊不知這男生只是一夜留情。鋼琴手為了得到女子,一段拉窗簾的戲十分逗趣,最後在鋼琴手家裡,父母與女主與男主相互的對白也極巧妙。雖然女子心碎,但搞笑的荒謬對白讓人能夠幽默以對。#2022金馬經典影展

相较于中段震撼的舞池大全景,餐厅戏和女主去寻找男友的室内戏显然更难得。福尔曼在这两场戏中提供了一种难得的张力,这是由人物处于情景下要做决定的摇摆状态造就了行动决策张力,在这透着些许悬疑性的动作行为里,一种生活荒诞感缓慢的流出,这即不折损真实,又提供了高阶喜剧的一种表达方法。具体举例的话,则是女主与男友父母谈话中逐渐跑题,谈到该不该拿行李箱,随即几人犯困的段落。看似跳脱,但内里行为逻辑极为真实,这一点成为之后《消防员舞会》最大的仰仗对象。仅从情感脉络来看,剧情只是渣男骗人的俗套故事,但在感染力上,福尔曼却做到了极致,烘托情感方面甚至成为《火柴厂女工》的先声,但因其背景环境的复杂,战争中的悬殊男女比例显然提出了其他的问题,但福尔曼假借另一位中年女性之口说出的解决方法,放到今天看,不免古板了点。

金发少女安杜拉(Hana Brejchová 饰)是一个在捷克某小镇制鞋厂工作的女孩,青春年少的她和同龄人一样渴望一段浪漫完美的爱情,但在这个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的小镇上,她的愿望似乎有些渺茫。镇上的青年汤达(Antonín Blazejovský 饰)展开爱情攻势,然而始终无法获得安杜拉的芳心。

年轻女孩面对爱情总是难免恋爱脑,身热情动过后总是会勾起更多的探索欲以及好奇心,想要和他随时保持联络,最好是紧紧绑在一起。可是他过热情用力总会让人心生恐惧,渐渐的也会产生疏离,终究难免会导向那个你不喜欢的结局。可是那又如何呢,一个不行还有下一个,我们的人生都还长,未来总还是有无限可能,只要你愿意相信,美好的爱情终究会降临在你的头上。

福尔曼对青春年少一直温柔以待,虽然他是讽刺性电影的王牌导演。从他的第一部电影开始,这位捷克新浪潮的代表性大师就已经展现了他的功力。通过日常的生活细节和令人无法抗拒的个人幽默感,深刻地描绘了青春期的混乱与焦虑。捷克式的幽默来自一位伟大的作家:博胡米尔·赫拉巴尔。从一位疯狂才子,福尔曼成了一个卓越的电影作者,无论是隐秘的小型电影还是大预算的作者型电影,他都表现得同样精彩。

爱情的清水接上晃眼的半盆,爱情的脏水泼到碍眼的邪门,时间轴是默写本,三对三和一对一都是离地的划痕,漏洞百出前方可能,你用余光对我搜身,我用采光告你住人,手刹车和探照灯约出日月星辰,做功和做工落下了yeah的病根,发挥挥发镜腿急诊,我们之间不是锈蚀的生分,而是生活里被分好的美过一次的螺纹,不再温存也不再凄冷。

对人性的洞察力始终是米洛斯福尔曼的专长。大段的闲聊场面好似沦为了无聊琐碎,实则都是普通人真实面的展露,人因性别,年龄,身份,阶层所能带来的尊严感全都被消解,还原为高级动物的本来面目。而这对有理想的人而言,即是破灭的悲哀。要想假装暗示自己人生还有意义,只能造一个梦安慰自己。婚戒滚桌底,窗帘老碍事,都是很有想象力的讽喻。米洛斯福尔曼早期作品都会表现舞会情结,大概是那个压抑的冷战背景下,难得的能用基本的人欲来消解意识形态的空间场合吧。

从一开始米洛斯·福尔曼就把“被困住的人”的主题诠释得淋漓尽致。什么都不管就带着一个皮箱去找爱人的行为真浪漫啊,可是当与主流价值和社会现实碰撞的时候,只能头破血流。最后自己也终于成为谎言社会的一部分。酒会一段的各种倒错简直是现代年轻人夜店尴尬现状。福尔曼说,他就是看到一个姑娘在海边拎着行李箱,上去搭话,姑娘说她带着全部身家来投奔自己的情人,结果情人给的是一个错误地址。于是写出了此故事。福尔曼老是羡慕别人的才华,自比莫扎特身边的平庸钢琴师,可他旺盛的创作欲引领了捷克斯洛伐克的新浪潮,怎么看也是比肩莫扎特的海顿,贝多芬。

影片把工人阶级幻化成金发女郎,工厂暗示着他们生活的体制,对爱情的渴望同时也是对于自由的追求。男性则成了国家的象征,军人更是象征着国家权力。他们虽然已经结婚,但还垂涎女主的美色,却不愿意负任何责任。同时他们也表现出了一定的q权特性,比如强迫女性喝酒,男友要回了代表承诺的戒指。电视里强盗抢走了人体模特,所有的模特敞开着衣裳,暗示在爱情中女性是任由男性操纵的木偶,女性的性感吸引着他们,却得不到爱情的反馈。国家也只要工人创造业绩,却忽略了他们向往的幸福生活。钢琴家代表更加民主的国家形式,他没有强迫女主做事。他的父母代表家长制,为了自己的权威,控制剥夺后代的爱情婚姻自由。行李箱里的领带暗示他还思念前男友,也暗示对于前一种体制的念念不忘。最后她回到了工厂,追求爱情失败,再次被困在体制之中。

获得奖项

  • 第39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39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最佳国际影片
  • 第26届威尼斯电影节
    第26届威尼斯电影节
    提名:金狮奖 / 主竞赛单元
  • 第24届金球奖
    第24届金球奖
    提名:Best Foreign-Language Foreign Fi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