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宠于上帝的孩子们(1986)

Children of a Lesser GodUP:2022-08-02

《失宠于上帝的孩子们》(英语:Children of a Lesser God)是1986年的美国电影,由兰达·海恩斯(英语:Randa Haines)执导,Hesper Anderson和马克·梅多夫(英语:Mark Medoff)编剧,根据马克创作的同名舞台剧改编,该剧曾演出了887场并获得过托尼奖。

失宠于上帝的孩子们

评分:7.8 导演:兰达·海恩斯 编剧:马克·麦道夫 / 海茨帕·安德森 / 詹姆斯·卡林顿
主演:威廉·赫特 / 玛丽·玛特琳 / 派珀·劳瑞 / 菲利普·博斯科 / Allison Gompf / John F. Cleary / Philip Holmes / Georgia Ann Cline / William D. Byrd / Frank Carter Jr. / John Limnidis / Bob Hiltermann / E. Katherine Kerr / John Basinger / Barry Magnani / Linda Bove / 詹姆斯·卡林顿 / María Cellario / Lois Clowater / Richard Kendall / 丽·弗伦奇 / 杰克·布莱辛 / 尼古拉斯·格斯特 / 琳恩·玛丽·斯图尔特
类型:剧情 / 爱情
片长:119 分钟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 美国手语
影片别名:悲怜上帝的女儿(台) / 失宠于上帝的孩子 / 无言的爱
上映:1986-09-13(多伦多电影节)
IMDb:tt0090830

剧情

莎拉·诺曼(英语:Sarah Norman,玛丽·玛特琳饰)是一位聋哑的年轻女子,她在新英格兰一家专为重听或聋哑学生提供教育服务的学校做清洁工。

演员表

  • 威廉·赫特饰James Leeds
  • 玛丽·玛特琳饰Sarah Norman
  • 派珀·劳瑞饰Norman夫人
  • 菲利普·博斯科Philip Bosco(英语:菲利普·博斯科Philip Bosco)饰Curtis Franklin大夫

片名

本片片名“Children of a Lesser God”来源于著名桂冠诗人丁尼生创作的《国王叙事诗》的第12章,其中的内容如下:

I found Him in the shining of the stars,I marked Him in the flowering of His fields,But in His ways with men I find Him not.I waged His wars, and now I pass and die.O me! for why is all around us hereAs if some lesser god had made the world,But had not force to shape it as he would,Till the High God behold it from beyond,And enter it, and make it beautiful?Or else as if the world were wholly fair,But that these eyes of men are dense and dim,And have not power to see it as it is:Perchance, because we see not to the close;—For I, being simple, thought to work His will,And have but stricken with the sword in vain;And all whereon I leaned in wife and friendIs traitor to my peace, and all my realmReels back into the beast, and is no more.My God, thou hast forgotten me in my death;Nay — God my Christ — I pass but shall not die.

制作

票房

本片上映首周票房收入为190万9084美元,北美电影票房排行榜名列第5位,并在十强榜上保持了8个星期,最终入账3185万3080美元。

反响

专业评论

《失宠于上帝的孩子们》上映后获得了评论界普遍的好评,在烂蕃茄网站上影片的新鲜度为81%。评论家大多特别赞扬了两位主角的表演。《时代周刊》的Richard Schickel称赞女主角玛丽“拥有能够将情绪都过手语表现出来并吸引观众的不寻常天赋,表现出强烈但又不致令人感到疏远的聪明才智。”《芝加哥太阳报》知名影评人罗杰·埃伯特给予影片三星的评价(最高为四星),称这部影片“新颖而富挑战”,并表示自己“对这部电影所告诉他的每一个与聋哑有关的内容都很感兴趣。”他还称赞影片中的无论是威廉·赫特这样其时代最优秀的男演员之一,还是玛丽这样初登大银幕的女演员,其表演气场均强大而完美。《华盛顿邮报》的Paul Attasanio也称赞玛丽“面对的最大挑战就是在无法言语的情况下进行交流,但玛特琳已经像无声片时代的那些演员们所做到的那样,用她的眼神和手势来进行表演。”

威廉和玛丽之后都得到了学院奖的提名,玛丽最终成为了至今(截止第85届学院奖)唯一一部获得过学院奖肯定的聋哑人,并且她获奖时年仅21岁,至今仍然是最年轻的女主角奖得主。

获奖与提名

获奖:
  • 第59届学院奖女主角奖:玛丽·玛特琳
  • 第44届金球奖最佳电影女主角奖(正剧类):玛丽·玛特琳
  • 第3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兰达·海恩斯
提名:
  • 第59届学院奖:最佳影片、男主角、女配角、原著改编
  • 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改编剧本
  • 第3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 第44届金球奖最佳影片(正剧类)、电影男主角(正剧类)

威廉·赫特和聋哑女演员玛丽·玛特琳分别在片中扮演男、女主角,两人都是一所聋哑人学校的工作人员。其中威廉饰演的是一位教师,而玛丽出演的则是一位保管员。本片是玛丽出演的第一部电影,也是有声片历史上的第一部由聋哑人出演主角的电影。本片中的精彩表演为她赢得了第59届学院奖女主角奖,获奖时她年仅21岁,不但至今仍是学院奖历史上最年轻的女主角奖得主,更是唯一获得学院奖肯定的聋哑人。

简评

时光网:……特洛伊·科特苏尔凭借《健听女孩》拿到奥斯卡最佳男配角,是史上第一个获得表演奖项的男性听障人士。不过,科特苏尔是第二位获得表演奖项的听障人士,之前一位是1987年凭借《悲怜上帝的女儿》拿到奥斯卡影后的 玛丽·玛特琳。刚好,玛丽·玛特琳是《健听女孩》的女配角。…… → 因此而观影。→ 反复通过口语将手语台词表达出来也就省得加字幕翻译解释了。

一开始以为是和放牛班的春天类似,讲教育边缘人物,女主出场之后,以为男主会帮她解开心结,教她说话。。。我浅薄了。。。爱情之中两人的相互理解本就十分困难,更何况失去语音的加持,詹姆斯认为莎拉得练习唇语和说话,莎拉希望詹姆斯进入她的无声世界来证明爱,两人之间的相互磨合相互迁就相互理解,失去了语音,导致了更大的困难,才使得最后的成功显得格外的珍贵格外的动人。

对于“爱情”和“交流”的讨论都是隔靴搔痒,但确实有厉害的地方,例如全片竟然都没出现字幕,完全靠男主(和其他人)口译,尽管这也给人一种聋哑人不识字的错觉。海恩斯成为首位提名最佳影片的女导演,玛特琳则是史上最年轻(且唯一一位聋哑人)最佳女主(如果《野战排》里有位女性主要演员,结局会否不同,谁知道呢…)。

6/10。导演展现了聋人学生跳舞、男女主角在泳池下赤裸相对的美丽画面,表现聋人和正常人一样有强烈的情感,影片呈现的正常人对边缘群体以恩人自居的态度,或许放在那个少数族裔广泛争取社会地位的年代意义特殊,但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更像以爱情为核心的俗腻故事,詹姆斯认为莎拉得练习唇语和发声,莎拉则坚持相反的意见,希望詹姆斯进入她的无声世界来证明爱。用强调视与听的电影来呈现聋人世界,对需要平等沟通的聋哑群体而言没有意义,就像片中莎拉的所有对话都用手语表达,然后詹姆斯会大声重复莎拉的话翻译给观众听,这不但加深观众与聋人感受之间的隔离,而且令莎拉的固执显得不可理喻。

这个片子的澳版蓝光出了一段时间了,但是那个盘没有任何字幕,我一直以为这个片子的手语必须有字幕才能看,那天终于找到字幕结果发现手语都有Hurt实时翻译,这也太奇怪了吧,还不如整个字幕哪怕是硬字幕;两个主角的表演无可挑剔,剧本也相当细腻,配角们也很出色;20出头的Matlin简直美得惊人,Matlin原来也出演CODA,Hurt和Matlin一直在dating,然后Matlin指责Hurt性侵,最后似乎没有影响Hurt的职业生涯,在Hurt死后还发文悼念;其实对于恋人之间如何有效交流和平等的探讨都很深入,但是没有给出答案,结尾还是有点突兀,最后也不知道两个人的关系靠什么维系

其实我是真的想去学习当特教,虽然家母又骂我蛇精病,可是他们太可爱了。语言又有什么重要呢,他一个劲儿想要她说话,大抵因为男人总会潜意识里把自己当救世主。这位漂亮的听障演员获奥奖时年21岁零218天,胜过表姐22岁零215天,最年轻的一位。我想是因她不曾感受声音,才能拥有这样精准的面部言语。

尽管[失宠上帝的孩子]的调度和指导是迂腐的、自说自话的、甚至是带着有色眼镜式的霸道的,但剧本(或者既有可能是原话剧的本子)里的精华还是闪耀了出来,特别是通过男女主的出色表演。片子并不想讨论聋人世界,而是一部标准的爱情电影。爱情的交融当然要基于交互式平等的地位,而非审视性的话语霸权。

在一部讲述失语的作品中,将重要的情绪呈现与点题手段都交给了台词对白,不免给人高高在上,照本宣科之感。相应的个人其实不觉得爱情化的浪漫走向会“消弱现实力度”,实际的重点在叙事重点是个人还是群体,本片的问题恰恰在于在这种取舍上没有想明白,每当这种时候,才会感慨《钢琴课》表达是多么精准。

虽然结尾算是拉胯的真爱战胜困难,剧情还是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男主的自以为是的善良,并没有让女主独立变强,反而是让女主陷入爱河,让女主依赖男主。男主自以为是的以为敞开心扉学说话就好了,但从没有努力去进入女主的世界,这个情况在去玛丽安家变得极为明显。还能继续发展的剧情,却草草收尾了。

在这个题材下避免stereotype就很难得了,而且也不是俗套的拯救式故事,Sarah那一番“演说”比好些爱情片女主都清醒得多。也正是那一段尖叫才让我明白聋哑人不是非得学着开口说话不可,他们不需要来迁就正常人。(这样一想那个一直没说话的男生角色处理还挺好的)一开始看到男主教学生唱歌跳舞为他们的不容易感动得要死,其实他们需要的跟正常人一样是理解和交流,而不是可怜。

获得奖项

  • 第59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59届奥斯卡金像奖
    获奖:最佳女主角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男主角 / 最佳女配角 / 最佳改编剧本
  • 第40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第40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提名:BAFTA Film Award —— Best Screenplay - Adapted
  • 第39届美国导演工会奖
    第39届美国导演工会奖
    提名:最佳电影导演
  • 第3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第3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获奖:Reader Jury of the "Berliner Morgenpost"
    提名:金熊奖-最佳影片

相关影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