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保罗炮艇(1966)

The Sand PebblesUP:2022-07-27

《圣保罗炮艇》(英语:The Sand Pebbles)是1966年美国电影,描述1920年代美国海军砲艇圣保罗(USS San Pablo)在中华民国大陆时期长江的故事,改编自李察·麦金纳的同名小说。

圣保罗炮艇

评分:7.7 导演:罗伯特·怀斯 编剧:戴维·麦克纳 / Robert Anderson
主演:史蒂夫·麦奎因 / 理查德·阿滕伯勒 / 坎迪斯·伯根 / 理查德·克里纳 / 岩松信 / 拉里·盖茨 / 查尔斯·鲁宾逊 / 西蒙·奥克兰 / 福特·雷尼 / 乔·托克尔 / 加文·麦克劳德 / 乔·迪雷达 / 理查德·洛 / 巴尼·菲利普斯 / 秦沛
类型:剧情 / 爱情 / 战争
片长:182分钟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 汉语普通话
影片别名:圣保罗号炮艇 / 沙石号炮艇
上映:1966-12-20
IMDb:tt0060934

登场人物

  • 史提夫·麦昆:Jake Holman
  • 坎娣丝·伯根:Shirley Eckert
  • 李察·艾登堡禄:Frenchy Burgoyne
  • 理查德·克里纳:Lieutenant Collins
  • 岩松信:Po-han
  • 巴戈:卖鸟的小男孩
  • 秦沛:艇上的水手(此片是年轻时代的秦沛首部好莱坞电影)

由于当时东西方正处于冷战时期,美国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系紧张,西方人无法进入中国大陆,因此片商寻求中华民国政府协助。本片大部分在台湾北部拍摄,长江沿岸场景分别在基隆港、淡水河、艋舺龙山寺等地取景。后来在英属香港的西贡区和东涌取景。
本片在第39届奥斯卡金像奖提名8个奖项,皆未得奖。在第24届金球奖(英语:24th Golden Globe Awards)提名8个奖项,李察·艾登堡禄获得最佳男配角奖。

简评

评分之所以这么低的原因我想恐怕是大多数人根本不晓得这片子在表达什么,对政党政治和民族国家的虚无主义和冷嘲热讽已经彻底超越了冷战的意识形态背景,而借着东方主义的外壳来对民族国家内部的分裂斗争进行血腥揭露,恐怕才是影片真正令人感到绝望的内因。在这样的蛮荒之地待上数年,难怪连船长都不想活了……

《The Sand Pebbles》,66年影片,与25年美国派中国海军的视角虽不免一贯的个人英雄主义情节,可影片里纷杂的中国人却如此的令人心疼,心疼是因为太真实了,卑微,嫉妒,逞强凌弱,仗势欺人,乃至残忍,栽赃嫁祸。电影从镜头语言到演员表演都以十分成熟,虽因为场景过少,难免有一些舞台剧的感觉。

有着西方中心论的傲慢自大,一个武装力量闯入别国领土竟然能说出别人反应有错且有阴谋,在冠冕堂皇说出为保护美国人性命才能开火的时候,又罔顾生活在此地人的生死。还有着战后冷战思维的历史改写,不仅彻底颠覆南京惨案与万县惨案等背后事实的真相,还用拍摄时的政治思维在片内虚构刻画对立面。上半段鲜少的呈现了一种生态,在殖民中与当地人的奇特运行模式,特别是机械的大量出现,造就了一种机制的凸显,可以说有着独特的着眼点。但后半段转到悲情故事时,为了突出渲染自己的悲苦,即刻意拔高对方,又显示自己的虚弱,就太过于改写事实,只注重一种历史形象构建了。并且最大的反思人物,牧师的死亡将对帝国主义的批评消泯于看似战争混乱的虚无中,使电影又回到了牧师所嘲讽的英雄主义与武力背后的沙文主义之上。而更大的问题是,男主始终面貌模糊。

故事背景放在上世纪20年代的中国,一个列强横行、军阀混战、民主革命风起云涌的特殊时期,但是明显避开了美军来中国的缘由和目的。前半段的历史还原度尚可,荷曼的个体命运与圣保罗炮艇的境遇相联接,通过对炮艇环境的质疑、与海军群体的观念言行不合,适度展示了矛盾冲突,随着剧情发展层层升级。后半段叠加与中国革命组织和民众的斗争冲突,歪曲的立场,损害了影片的可视性。节奏也较拖沓。

勉强及格。罕见的以北伐战争为背景,讲述美国长江舰队一艘炮艇在长江中段的冒险故事,在台湾和香港取景。作为美国电影,对彼时的中国有相对真实的搬演,无论水手们流连的街巷、起哄或是挑衅美国水兵的群众、国军与美国水兵的对峙、木船围堵炮艇的水战,场面都营造的较为扎实,国语发音也依稀可辨(但中国徒弟是由日本人扮演的),在这点上和日后的《面纱》基本同一水准。美国水兵们从头到尾都挺委屈的,面对共军游击队的敌意要保持克制(不过并未直接表现),在国军和愤怒的群众们面前也一直隐忍不发,万县惨案被解释成新闻战,甚至贯穿全片的水兵们护侨的任务也被传教士拒绝,这种美军在中国尴尬而多余的状态,似乎是影射彼时的越南。麦奎因演了个不受待见的角色,他被上司和同袍嫌弃的原因设计的比较散,作为主角没起到聚合剧力的作用

剧本扎实,人物弧光细腻,群像塑造非常出彩,一群美国士兵有好人也有坏人,国人有善良也有愚昧无知的一面。是很值得反思的电影,演员演技和对冲突的处理都没得说,有的片段真的很动人,听说原作者(这电影根据小说改编据说)在中国当兵待了十几年(跟电影差不多同年代),对中国的印象在西方人中已经是客观的了。主角重情重诺,勇猛果敢。看到船长为掩护大家撤离中枪倒地,回头看到后毅然诀别女教师,坚决留下代替船长直到最后倒在一台引擎机旁。镜头充满寓意。其实想想未何美国挺过一次又一次内外危机就是靠的男主这样的人,他们也有缺点,但是他们有坚定的价值观,从不屈服,用在别人眼里可能是鲁莽的行为去捍卫正义,这种人才是美国的脊梁,也成了美国梦的保障。

赫曼喜欢炮艇上轮机的工作,他培养中国小伙工头是耐心和友爱的,他鼓励这个小伙勇敢的战胜那个美国垃圾,看到暴民折磨他时不忍心让他受苦,亲手结束了他的生命,他朋友对待妓女美丽是真心相爱的,愿意花大价钱赎回她的自由。反观北洋时期的仇恨宣传,让更多的国民民族主义爆棚,他们恨洋人,同样恨给洋人打工的中国人,折磨殴打唾弃。而美国炮艇艇长更是国家利益至上,饱有着大国的傲慢和狂妄,颐指气使独自向中国军队开枪,并没有得到全艇人员的响应,中国学生兵和美国艇长都是为了各自国家的利益而死,而赫曼是为了保护女教师,自己的女朋友,掩护她逃跑而牺牲生命。你爱国家,但是你爱你的人民吗?是更关心人的利益,还是各自崇拜各自国家的利益,这也是后者给双方带来民族隔阂和国家敌视,而对人的关爱和理解更能让人类融合和文明。

获得奖项

  • 第39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39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原创配乐 / 最佳男主角 / 最佳男配角 / 最佳音响 / 最佳剪辑 / 最佳原创音乐 / 彩色片最佳摄影 / 彩色片最佳艺术指导和布景
  • 第24届金球奖
    第24届金球奖
    获奖:Best Supporting Actor
    提名:Best Actor - Drama / Best Director / Best Screenplay / Best Original Score / 最佳女新人 / 最佳剧情电影
  • 第6届美国剪辑工会奖
    第6届美国剪辑工会奖
    提名:Eddie —— Best Edited Feature Film
  • 第19届美国导演工会奖
    第19届美国导演工会奖
    提名:最佳电影导演

相关影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