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好逑(1955)
MartyUP:2022-07-07
《马蒂》(英语:Marty)是一部于1955年上映的美国黑白电影,改编自1953年5月24日所播出的NBC单元电视剧《Television Playhouse》第五季的第23集(片名同)。描述一名住在纽约市的34岁憨厚单身汉马蒂的追爱故事。

剧情
角色
- 欧尼斯·鲍宁(Ernest Borgnine)- 饰马蒂(Marty),一家肉店的员工
- 贝琪·布莱尔(Betsy Blair)- 饰克莱拉(Clara),与马蒂彼此吸引的中学化学教师
- 艾丝塔·敏奇欧提(Esther Minciotti)- 饰皮勒提太太(Mrs. Teresa Piletti),马蒂的母亲
- 乔·曼特尔(Joe Mantell)- 饰安吉(Angie),马蒂的朋友
- 奥古斯塔·希欧利(Augusta Ciolli)- 饰凯瑟琳姨妈(Aunt Catherine),马蒂的姨妈
- 杰瑞·派利斯(Jerry Paris)- 饰汤米(Tommy),凯瑟琳姨妈的儿子
- 凯伦·史提尔(Karen Steele)- 饰维琴妮亚(Virginia),汤米的妻子
- Nick Brkich
- John Beradino
- James Bell
奖项
奥斯卡
奖项 | 结果 | 得主 |
---|---|---|
最佳影片 | 获奖 | United Artists (Harold Hecht, producer) |
最佳导演 | 获奖 | 德尔伯特·曼 |
最佳男主角 | 获奖 | 欧尼斯·鲍宁 |
最佳改编剧本 | 获奖 | 帕迪·查耶夫斯基 |
最佳男配角 | 提名 | 乔·曼特尔 得主是杰克·莱蒙 – Mister Roberts |
最佳女配角 | 提名 | 贝琪·布莱尔 得主是乔·范·弗利特 – 伊甸之东 |
最佳艺术指导 | 提名 | Ted Haworth Robert Priestley Walter M. Simonds 得主是Hal Pereira, Tambi Larsen, Samuel M. Comer, Arthur Krams – The Rose Tattoo |
最佳摄影(黑白片) | 提名 | Joseph LaShelle 得主是James Wong Howe – The Rose Tattoo |
戛纳电影节
- 金棕榈奖
成本
本片投资成本仅为34.3万美圆,但在美国就有3千万的票房收入,成为小成本大收益的佳作。
这部电影在第28届奥斯卡奖评选中,获得包括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等四项大奖,也是少数美国片夺得法国戛纳影展金棕榈大奖的作品。
获得奖项
- 第9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获奖:BAFTA Film Award —— Best Foreign Actor / BAFTA Film Award —— Best Foreign Actress
提名:BAFTA Film Award —— Best Film from any Source - 第21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影片 / 最佳男演员 - 第8届美国导演工会奖
获奖:最佳电影导演 / 最佳电影导演 - 第28届奥斯卡金像奖
获奖: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男主角
提名:最佳男配角 / 最佳女配角 / 黑白片最佳摄影 / 黑白片最佳艺术指导和布景 - 第13届金球奖
获奖:Best Actor - Drama / 剧情电影最佳男主角 - 第8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主竞赛单元 / OCIC奖
德尔伯特·曼 Delbert Mann导演
欧内斯特·博格宁 Ernest Borgnine饰 Marty Piletti
贝琪·布莱尔 Betsy Blair饰 Clara Snyder
艾舍明乔蒂 Esther Minciotti饰 Teresa Piletti
Augusta Ciolli Augusta Ciolli饰 Aunt Catherine
乔·马特尔 Joe Mantell饰 Angie
简评
庚子鼠年的小年夜,一个人在宿舍看完了这部65年前的电影。好像照了一面镜子,大龄单身汉,甚至都没有想去谈恋爱的想法,又要到春节了,又要面对各个亲戚的追问了。如果可以,真的想永远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得其乐,可能我还没长大,可能还没遇到那个让我承担责任的人,我会慢慢等下去了。
[90min] 影片核心放如今来看也挺现实的,大龄青年总是会遭受周围人的催婚,但当真正的恋爱到来时反而又会碰到他们各种以不喜欢为由的阻碍,还有片中反映的紧张的婆媳关系导致夫妻不和,纨绔青年们对待爱情无所谓的态度还想把老实人拉下水...好在结局比较简洁乐观,相信爱情,整个剧情在一夜一天之间,就呈现出了生活的多面性,很不错,只是剧情简单了一些,另外,很难想象这样一部轻喜剧片会同时拿下奥斯卡和金棕榈。
讨论的问题跟当下天朝状况太贴近了,家庭与个人价值的冲突、代际的冲突、文化融合的冲突…我喜欢的是上世纪美国都会里那种市井的活泼风气、市民社交生活的鲜活面貌。对话戏写得真实、自然、有生气,滤掉了刻意编造的戏剧性,又因为对日常原貌的再现而恰恰充满了戏剧性,很有趣。
妙啊,妙啊!任何国家任何时代大部分人都可能面临的问题,年轻人工作不顺,单身,老年人害怕被抛弃,夫妻为生活吵架,还有一些无所事事的人带坏好人?一天一夜发生的事情,几组人物关系刚好交错,主人公从迷茫到逐渐找到自己所爱到被人动摇到坚定的过程,细节巨妙,尤其是“你不能把一个女孩丢下”,摒弃金钱的交易而结交手足无措的少女;海报精准展示;镜头运动没有很复杂,简单对话长镜头却让人动容;当时繁华的纽约下人们的生活状态也折射了现在的中国大都市;另外,纽约半夜有公交车?真发达,玩晚了还是可以回家;
米高梅的精良制作。马蒂很丑很胖,但是他很善良。作为《乱世佳人》后辈作品。本片毫不逊色乱世给人带来的思想冲击与价值观讨论。影片表现生存,信念的坚持,以及爱情观念。黑白胶片电影时期,90分中的叙事,每分钟都不是废话。最值得一提的是,本片斩获金像奖和金棕榈。
一个找不到女友的胖屠夫,一个被男友甩了的丑老师阴差阳错相识于舞会,胖屠夫以为接下去会顺理成章,不想遇到了新难题,姨妈与儿媳不和搬来同住,一直催婚的妈妈见过老师后也流露出不喜欢的意思。婆媳关系世界难题,好在胖屠夫这回打定主意要改变生活方式。故事简单、画风质朴,主题恒新。
虽是改编自电视剧,但也完全不该按通俗电视剧的结构和节奏来拍电影,但更糟糕的是电影传达出的保守价值观让人觉得不舒服,一种自以为是的生活规范并没有受到丝毫质疑,反而被一些肥皂剧般的且被表面呈现的家庭伦理琐碎问题给转移了注意。这种令人震惊的默许与传递在首尾呼应的台词中达到高潮。
剩男剩女的烦恼,很平凡很真实。前一小时不紧不慢铺陈,后半小时矛盾开始爆发,结尾的转折呼应了开头,有点突兀也让人感觉复杂。社会歧视、婆媳不和、爱情和友情亲情的冲突真是世界难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恐惧需要去克服。意大利人的家庭观和中国人有相似之处。
就像在60年代施莱辛格超前的展示了声音作为标点在场景和时间切割中的威力,1955年的这部Marty用精妙的电影化对白越过了“说话片”的时代局限,使电影里的每个人物形象都无比富有生命力。演进着的电影语言用现实的素材描绘出更加真实的人类情感,让我们不断接近自己的内心深处。
在当时这个选材还真是独到,所传递的新都市普通人生活的窘迫问题到今天都不过时。格局虽小,但是四两拨千斤,剧作上的高超技巧可以借鉴:用在场的讲不在场的,用有限讲无限的。一开始以为讲一个大龄青年的寻爱故事,没想到笔锋一转,呈现的家庭生活的多面纠葛,包括婆媳关系,真正的笔墨还是讲个体的选择,存在的探讨。
这部电影最可贵之处,不在于它是《寄生虫》之前唯一得过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戛纳金棕榈这两大奖项的电影,而在于通片下来你会发现里面所有的情节都有可能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不信你一场一场戏看,真的是这样,说实话这样的电影实在不多,即便是讲普通生活的电影,很多你一看就知道那些事跟自己还是有距离的,而这部《君子好逑》全然百分百零距离,真的可怕。扎实的剧本,全片无一处废笔,一个半小时把故事讲得清清楚楚;扎实的表演,男主和女主从外形到内在再到表演绝对符合人物,符合生活。不过这俩人也确实该是一对儿:女主第一次进家门就对男主母亲谈了最敏感的话题,婆媳不应该住在一起;男主在表弟夫妇吵得不可开交时依然坚持询问接手肉店的问题…一对妙人,单细胞生物,祝你们生活幸福!
大家看到这部电影可能一开始会觉得剧情老套,但是在那个时代,这部电影可算是新颖的了。电影描述了一种很私人化的感情,个人与家庭的冲突,以及跨时一天的一段感情。在电影里面可以看到弗洛伊德和心理学对剧本的影响(男主Marty讲述自己的父亲等等)。正是因为关注的点够小,才在观众中激发了共鸣,也在奥斯卡和戛纳都取得了好成绩。这部电影也影响了未来的Italian Neo Realism。男女主在纽约街头的漫步,在餐厅里的畅谈等等,都使我认为伍迪艾伦绝对收到了本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