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2013)

UP:2022-06-24

《狗十三》(英语:Einstein & Einstein),是一部于2018年上映的家庭剧情电影。由张雪迎、果靖霖、智一桐、曹馨月领衔主演,2018年12月7日于中国大陆上映。

狗十三

评分:8.2 导演:曹保平 编剧:焦华静
主演:张雪迎 / 果靖霖 / 智一桐 / 代旭 / 黄诗佳 / 曹馨月 / 聂鑫 / 周珍
类型:剧情 / 家庭
片长:120分钟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 西安话
影片别名:狗13 / 爱因斯坦和爱因斯坦 / Einstein & Einstein
上映:2018-12-07(中国大陆)
IMDb:tt3401962

狗十三简介

13岁的少女李玩,由于父母离异,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正处于青春期的她渴望了解、陪伴和爱。在“要听话”的中国式教育里,李玩也完成了属于她的“成人礼”。电影中,父亲希望通过一条宠物小狗完成与女儿的和解与沟通,李玩为狗取名“爱因斯坦”,暗潮涌动的青春因“爱因斯坦”意外走失,开启了它汹涌又无奈的成长之路。

第21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第21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提名)曹保平 第5届豆瓣电影年度榜单评分最高的华语电影(提名)

简评

“在这个宇宙之外,一定还有无数个同样的宇宙,包含我们所有可能性的集合。这样,我们没有完成的事,就会在某个宇宙里被完成,错误的选择也会被更好,这样想心里就会好受一点了”。除开这个像极了脏话的片名让人猜不透以外,剧本的编排亦非常特殊,它不像传统的故事,有好人,有坏人,有二者之间明确的剧情冲突。以至于前半程我一直也没弄白故事的核心到底想讲什么,主题到底是想谈重组家庭?隔代养育?还是青春叛逆?故事直到近45分钟左右爷爷也开始展露凶相时才逐渐加速,角色之间的冲突一个接着一个全部都冒了出来,甚至于让人透不过气。尤其是李玩父女之间关于喝酒、吃狗肉的2个冲突点,更是讽刺至极。一个人从反抗走向驯服,从那个“自我的人”转变为“社会的人”,这也许就是大多数少男少女的青春期,这也许就是片名想骂的那句脏话吧

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是贯穿整部电影的中心思想。中国式教育就像是44码的鞋在雪地里走出的脚印,李玩35码的鞋踩着原本留下的大脚印走完从学校到回家里的路。这个大码脚印留的很重,李玩的脚印一点都没留下痕迹,个人表达被剥削的体无完肤,父权却淋漓尽致。儒家文化是提倡反对反抗,大人只会告诉你“《时间简史》那是娃们看的书”,整个过程充斥着双标的味道,"hypocrisy"。狗十三实属难得的严肃青春片,很多家长都是焦虑的怪物,来自父权的要求大多也是世俗意义的要求,三次阉割一次自我阉割造就了现在的我们,压抑、认同同时聚集在这部电影中,个人表达被剥夺、自我消解,所有的拉锯抗争都是血淋淋的。李玩吞下红烧狗肉的那个镜头,瞬间给你一种心脏猛挨一闷拳的窒息感,夹杂着无数无法言说的情绪,泪水、苦水和狗肉都被一起吞到了肚子里

真实到让人心痛得想死,中国式教育下长大的孩子基本都遭遇过这样的类似事件,明明不是你的错,但最后都是你的错。这样的家庭是常态,孩子没有任性的资格,因为是长辈所以为你做的所有事情都可以成为你必须懂事的理由,成绩斐然一群好朋友和睦家庭的青春只存在于幻想中。长辈台词就像从生活里复制粘贴过去的,这是我见过最像镜子的电影,那些看似好言好语的模样,极度荒唐和讽刺,把女孩打得翻来覆去,然后告诉你这是因为爱,中国式父母什么都会说,就是不会承认自己错。这样教育下的乖巧懂事让人看得毛骨悚然,张雪迎这里木然的处理很好,像是一个被驯化的动物,做所谓正确的事,戴上了面具,心死了,也扭曲了。里面大部分的事情尤其是关于教育和酒桌的我都真正经历过,刻画得分毫不差,以为是讲狗,结果讲人,压抑至极

看完曹保平的《狗十三》心里好难受,作为一个弱者,在任何地方都要低眉顺眼乖乖当狗。13岁正在成长中的少女李玩父母离婚能跟着爷爷奶奶住,表面上家庭条件好学习成绩也好,可是她得不到关心和爱,如果希望得到赞扬和关注,就必须拿非常优异的成绩来换。本来她并不希望得到一只狗,爱因斯坦的到来让她发现,原来这只可怜的小小的家伙需要自己的保护和爱,于是她吃什么就给爱因斯坦吃什么,在这个家里爱因斯坦和她是平等的。但是爱因斯坦走丢,平等的天平打破,2岁的弟弟成为家庭新宠,李玩获得的关爱都是伪善,为了像个人,为了不被欺负必须学会伪善,人不如狗真诚,人还不如狗有爱,在父权无处不在的社会里只能温顺如一只狗,而不能做人。最终她也学会了伪善,她将要变成和父亲一样脸上挂着笑伪善的大人。曹导用一个简单家庭结构讲述一个寓言故事,高

单看片名,像是一部愤怒的电影,看完后我却愤怒不起来。我很庆幸,感谢我的家庭成员陪我度过了幸福的十三岁青春。片中人物刻画丰满,有着矛盾的两面,又仿佛是平均两极后折中的形象。所有情节、冲突都无比真实,就像最普通的家庭中,每天发生的最平凡的事。通过这样一个最贴近大众的家庭,讲述了一个十三岁女孩的成长故事。故事主角其实是每一个人,不论是成年抑或未成年,都不存在十全十美,万事万物也不是非黑即白。影片不是想强调成长有多痛以及中国家庭教育的弊病,更多想展现每个人都充满着矛盾,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处境与立场,每个人也都做了各自认为最合适的选择与决定,各个角色就像社会众生的缩影。多一点包容,少一点对立。没有完美的人,孰对孰错,难以评定,但青春仍在继续,成长无法回避。长大注定是一条孤独的,不被理解的,伤痕累累的路。

说实话我并没有看出绝大多数网友短评中的“独裁父权”,我更认为电影描述的是一位叛逆少女在旧时代教育体制中的成长。“狗”和“十三”皆是线索,咖啡色长耳朵的小狗和十三岁的叛逆少女,结合起来便是“狗13”的生活。电影里有几个镜头特别触动我:第一个是李玩安抚“假”爱因斯坦,一人一狗,四目对视,真情流露,从那时候开始,李玩才真正地接受了“假”爱因斯坦,因为他们都一样,是被任意抛弃冷落的生命;第二个是李玩在聚会中淡定地吃下了狗肉,从那一刻起,她就和以前的李玩正式说了再见,成为了旧时代家长眼中的“好孩子”;第三个是李玩遇到了“真”爱因斯坦的时候,不管那条狗是不是爱因斯坦,李玩漠然的反应,与之前家人把“假”爱因斯坦带回家时的反应对比,很难不令人痛心。

拍得真挺烂的,生硬、做作、刻意,唯一可夸的是不悬浮,真·中国当代年轻人自己的残酷青春物语。目的为先,情节完全不连贯,但每一个场景都似曾相识-所谓的临场感(感同身受),才是众人给高分的原因,也是基于此,必须从中剥离开来,才能对情感祛魅。配乐过于喧宾夺主,表演还要与其一争高下,观影途中常常无所适从,一方面知道自己被算计了,一方面又能接受这种真实。区别于犯罪片,曹保平处理纯现实题材显得力不从心,无论是单场戏的调度,还是议题的全局把握,一直在水准线上下来回横跳,最终从“人找狗”到“人变成狗”,狗B的生活循环往复地继续,依旧是从片名就能猜测联想到的,而观众只不过又痛苦地活了俩小时罢了。

成长真的是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啊!我们哪一个不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艰难长大呢?李玩的初中过得有多么的苦闷、不易、令人心碎,中国的教育就有多操蛋、丑陋、令人发指。在严酷且无爱的环境中,孩子的力量是那么的弱小,可以说手无寸铁,在一次又一次地屈服和妥协中,她们学会了成熟,学会了隐忍,学会了“听话”和“懂事”。东亚人为什么内敛?中国人为什么I人远远多于E人?或许,我们在李玩的故事里,就能显而易见看到答案。在导演的镜头语言之下,观众代入了李玩的视角,看到的是一个男权至上、冷酷无情、虚伪做作的世界。作为这世界唯一的正常人,李玩只能在夹缝中生存,拼尽全力考上高中。片子好,演员也好;缺点是节奏有些零散,故事有拼凑的痕迹,剧本也像是像是缝缝补补,改来改去。结尾真好,这被规训之后的成熟,可真让人难受啊!7分。

影片中有很多极具张力的隐喻,贯穿全片的狗这一意象是最为精妙的一个,通过一条狗身上发生的所有事可以直接看见整部影片的主题,以为自己是全心全意为孩子好,但真正的情感需求却不被重视,只被胡乱地做些表面功夫加以唐塞,折腾良久最终也不知道问题根源究竟在哪。主角最后笑着咽下狗肉的画面更是极具力道,成人世界的虚伪过早让孩子直面,不照顾孩子的感受。女主最后放弃找回真正的爱因斯坦,就好像放弃了曾经那个敢勇于表达诉求的自己。最后弟弟学滑冰的镜头是一个回味无穷的总结,长辈总是让孩子像自己一样快快“长大”,却不愿聆听孩子的痛苦,以为从来如此便是对的。家庭生活中长辈有对子女发自内心的疼爱,却没有好的教育方式,太多需要蹲下来耐心培育的问题都被简单粗暴地忽略了。很庆幸中国电影市场有这样愿意将共性问题讲出来的教育电影。

这是一个关于成长、家庭的故事吗?我觉得这是一个关于扼杀的故事。刚开始看我以为是要讨论原声家庭、父亲的缺失,但事实上,片子里的父亲也不是反派——没有人是反派。所有的人,都有正面和反面,爷爷奶奶疼爱孩子却固执,爸爸对孩子粗暴敷衍却又想护他们长大,后妈有小心思却也大方得体,姐姐爱玩却也理智,李玩敏感却也正直,昭昭聪明却也不懂礼貌。很真实,真实得就像身边走过的每一个人。李玩在认下第二只爱因斯坦的时候,我想她应该是觉得狗和自己都是这个家庭所不需要的吧。成长就是这样,把自己套进条条框框里,扼杀了自己的出格又不合群的想法,融入了社会和集体,那就是“长大”。看完觉得好悲哀呀,或许在长大的过程中,我也弄丢了我的“爱因斯坦”。

我一开始觉得女主跑来跑去大半夜的满地大喊“汪汪”不顾爷爷奶奶很烦,后来发现自己掉入了成年人的陷阱。初中的自己何尝不是固执又中二,觉得宇宙都得围着自己转,全世界都对不起我,我要按照自己的心意行事。在成为井井有条的大人之前,我想再拥有一次任性的权利。@果然酒桌上的父母也会让孩子喝酒,自己没带好头就别说孩子不学好。@继母好会社会生活,讲笑话、利用孙子讨好片中的爷爷,愿意夹在继女和丈夫之间做和事佬。@看着张雪迎一副小身板被她爸爸打,仅有的反抗也被一个成年男人压制,太心酸了,眼泪止不住地流。愿你们没有一个脾气暴躁的爸爸。@你们爷俩感动是感动,能不能别一只手松开方向盘啊?我看得心惊胆战。

很像,跟我的童年很像,跟很多00后的中国人很像。中式教育下孩童的心理不被理解,那种对一件物品寄托如此之深,仿佛你的一生都在它身上留上印记,突然有一天它消失了,希望的意义便没有了,童年的嘶喊是如此死心塌地。封建的父辈思想是中国永远绕不去的坎,那种自以为是的“长大了你就明白了”的爱和父权至上的控制欲和老一辈的“德高望重”都压的人们苟延残喘。人都成长就是这样慢慢起来的。曹保平大量运用自然光和手持镜头来塑造现实主义风格,人物虽有点脸谱化但切合本片主题,但部分情节煽情严重,搜寻小狗等片段大量背景音乐的运用和跳切的处理仍然可以更加克制。隐喻处理的很精妙,滑冰那场戏中的手持镜头对准地板象征少女迈向成人世界的矜持与慌乱,之后的大汗淋漓则代表着“处女膜”的破碎。

获得奖项

  • 第21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
    第21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
    获奖:最佳影片奖
    提名:最佳导演奖 / 最佳编剧奖
  • 第6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第6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提名:水晶熊奖-青少年电影-最佳影片
  • 第4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第4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提名: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