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弹部队(2008)
The Hurt LockerUP:2022-04-29
《拆弹部队》(英语:The Hurt Locker,香港译《拆弹雄心》,台湾译《危机倒数》)是一部于2008年上映的美国战争电影,为凯萨琳·毕格罗执导,编剧马克·鲍尔于2004年以战地记者身份在伊拉克战场上的见闻所创作。以及由杰瑞米·雷纳、安东尼·麦基及布莱恩·格拉格提等担任演出。电影的剧情背景为美伊战争,描述美国陆军拆弹部队的成员。

剧情
故事围绕着一班坚负起全世界最危险的工作之一的精英将士。他们就是战场上的拆弹部队,负责在伊拉克的战场上抢先拆除危险炸弹。当美军新任中士占士 (谢洛美·维纳饰)接管其中一队训练精良的拆弹部队后,他任意妄为的个性将他两名下属Sanborn和Eldridge置于巴格达枪林弹雨的险境之中。正当二人试图控制占士的放任行为之际,整个城市已经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危机迫近的关头,占士的真本性终于逐步显露,改变了身边每一个人的命运。
角色
- 杰瑞米·雷纳 饰演 美国陆军第52爆炸物处理群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上士
- 安东尼·麦基 饰演 J·T·桑波恩(J. T. Sanborn)中士
- 布莱恩·格拉格提 饰演 欧文·艾瑞吉(Owen Eldridge) 士兵
- 盖·皮尔斯 饰演 马修·汤普森(Matthew Thompson)上士
- 克里斯提安·卡玛戈(英语:Christian Camargo) 饰演 约翰·剑桥(John Cambridge)中校
- 大卫·摩斯 饰演 美国陆军第1装甲师瑞德上校
- 雷夫·范恩斯 饰演 私人军事公司作战小队的队长。
- 伊万杰琳·莉莉 饰演 康妮·詹姆斯(Connie James)
- 克里斯托佛·萨伊 饰演 贝克汉(Beckham)
- 马尔康·巴雷特(英语:Malcolm Barrett (actor)) 饰演 福斯特警长
- 山姆·斯普鲁尔 饰演 承包商查理
反响
评价
《危机倒数》收获了普遍影评人的好评。根据烂蕃茄上收集的256篇专业影评文章,其中250篇给出了「新鲜」的正面评价,「新鲜度」为98%,平均得分8.5分(满分10分),而基于另一影评网站Metacritic上的35篇评论文章,其中34篇予以好评,0篇差评,1篇褒贬不一,平均分为94(满分100)。
荣誉
电影在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中获得了9项提名,并赢得其中6项: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最佳音效剪辑、最佳混音和最佳影片剪辑。而最佳男主角败给《疯狂的心》,最佳原创配乐由《天外奇蹟》获得,最佳摄影则输给《阿凡达》,且导演凯萨琳·毕格罗成为第一个荣获最佳导演奖的女性导演。
- 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
- 获奖
- 最佳影片:凯萨琳·毕格罗、马克·鲍尔、尼古拉斯·夏提尔(英语:Nicolas Chartier)及格雷格·夏皮罗
- 最佳导演:嘉芙莲·碧嘉露
- 最佳原著剧本:马克·鲍尔
- 最佳音效剪辑:保罗·N·J·奥托森(英语:Paul N. J. Ottosson)
- 最佳剪辑:克里斯·英尼斯(英语:Chris Innis)及鲍勃·穆拉维斯基(英语:Bob Murawski)
- 最佳混音:保罗·N·J·奥托森及雷·贝克特
- 提名
- 最佳男主角:杰瑞米·雷纳
- 最佳摄影:巴瑞·艾克洛德(英语:Barry Ackroyd)
- 最佳配乐:马可·贝尔特拉米及巴克·桑德斯
- 第63届英国电影学院奖(英语:63rd British Academy Film Awards)
- 获奖
- 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凯萨琳·毕格罗
- 最佳原创剧本:马克·鲍尔
- 最佳摄影:巴瑞·艾克洛德
- 最佳剪辑:克里斯·英尼斯及鲍勃·穆拉维斯基
- 最佳音效:保罗·N·J·奥托森及雷·贝克特
- 提名
- 最佳男主角:杰瑞米·雷纳
- 最佳视觉特效:理查德·斯塔茨门
- 第67届金球奖
- 提名
- 最佳剧情片
- 最佳导演:凯萨琳·毕格罗
- 最佳编剧
电影在2010年的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中获六项大奖,包括最佳电影、最佳导演及最佳原著剧本;导演凯萨琳·毕格罗亦因此片成为首位夺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女导演。
获得奖项
- 第75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提名:最佳男演员 - 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
获奖: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原创剧本 / 最佳音效 / 最佳剪辑 / 最佳音效剪辑 / 最佳混音
提名:最佳男主角 / 最佳摄影 / 最佳原创音乐 - 第65届威尼斯电影节
获奖:Human Rights Film Network Award / 人权电影网络奖 / 青年电影奖-最佳电影 / 天主教文化奖 / Sergio Trasatti Award
提名:金狮奖 - 第8届华盛顿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导演 / 最佳群戏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男主角 / 最佳男配角 / 最佳原创剧本 / 最佳突破表演 - 第43届堪萨斯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导演 - 第34届日本电影学院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第24届独立精神奖
提名:最佳男主角 / 最佳男配角 - 第13届好莱坞电影奖
获奖:Hollywood Breakthrough Award —— Best Actor - 第66届威尼斯电影节
获奖:古驰奖 - 第16届美国演员工会奖
提名:电影最佳男主角 / 电影最佳表演 - 第36届土星奖
提名:最佳动作/冒险/惊悚电影 / 最佳导演 - 第63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获奖:BAFTA Film Award —— Best Screenplay - Original / BAFTA Film Award —— Best Sound / David Lean Award for Direction —— Best Director / 最佳影片 / 最佳摄影 / 最佳剪辑
提名:BAFTA Film Award —— Best Leading Actor / 最佳视觉特效 - 第67届金球奖
提名:最佳剧情电影 / 最佳导演 / 最佳编剧 - 第10届美国电影学会奖
获奖:年度佳片 - 第12届英国独立电影奖
提名:Best Foreign Film - 第14届圣地亚哥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导演 / 最佳男主角 - 第18届东南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导演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男主角 / 最佳原创剧本 - 第12届青少年选择奖
提名:最佳剧情片男演员 - 第49届美国剪辑工会奖
获奖:Eddie —— Best Edited Feature Film (Dramatic) - 第62届美国导演工会奖
获奖:最佳电影导演 / 最佳电影导演 / 最佳电影导演 - 第74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提名:最佳男演员 - 第22届芝加哥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男主角 / 最佳原创剧本 / 最佳摄影
凯瑟琳·毕格罗 Kathryn Bigelow导演
杰瑞米·雷纳 Jeremy Renner饰 威廉·杰姆斯 Staff Sergeant William James
安东尼·麦凯 Anthony Mackie饰 桑伯恩中士 Sergeant JT Sanborn
布莱恩·格拉格提 Brian Geraghty饰 欧文 Specialist Owen Eldridge
克里斯托弗·沙耶 Christopher Sayegh饰 约翰 Beckham
大卫·摩斯 David Morse饰 上校里德 Colonel Reed
简评
粗粝、紧张、生死之间。新手式手持运镜,具有顿挫感的变焦,随手乱甩的平移运镜。如果是常人使用这些我只会觉得他对拍摄一无所知或者是力度不够,但放到电影里这就是一种大道至简的“丑学”。其中一串串连续的模糊大幅度晃动的镜头,初看这些会觉得不堪,但仔细一想会觉得这些模糊的景象连成了一幅抽象画,虽不动人但非常的有意境。整部电影的文本性非常的稀薄,在出任务-休息间来回切换,除了拆弹员对小男孩的感情线之外没有特别有意义的点。全部的剧情就像是一局射击游戏,剔除了大量的文本内容,我看不到多少关于这个地方的内容也看不到多少关于他们个人的内容,最多了解到拆弹员对他所从事的事的执着但就仅此而已了,没有由小见大或由大见小。
好好看,〈拆弹〉〈猎杀本拉登〉〈底特律〉统统都是奥斯卡style,紧凑,扣人心弦,气质冷静,技术范十足,这种片根本不挑观众,人坐下,开片,看个三十分钟,立即被吸引,挡不住的。本片尤其是节奏上太好,每个时间点都有她想展现的内容,而且能做到不重复超级难。摄影上她喜欢用类似于纪录片的拍法呈现那种身临其境的效果,但又不是伪纪录片的模式,更像,电影里的非虚构写作,很有特点。这个片的政治立场让我想及李安的那个〈中场战事〉,记得这个片上映的时候也是褒贬不一众说纷纭,本片也是如此,其实我认为就是没有立场,十分客观,这也是毕格罗一贯做法。鹰眼好帅,喜欢他和dvd小孩那段。
真的对男主人设无语到极点,大哥,这里是战场诶,管你什么ptsd,管你真不真实,就是很fuck啊,快让人给急死...还有仔细想想,从找孩子到给妻子打电话又欲说还休那段,然后疯疯癫癫满大街乱跑(完全失去了前文的理智,扭捏造作)到底想讲什么?和那个孩子感情有这么深?至于让他的悲痛一下爆发?回家了之后他又有多爱他的家庭?这些都说的不清不楚的...唯一可夸的是拍摄手法很真实还原,让我们看到一个操蛋的
从大结构来看,本片除了最后近乎故意的将节奏变起伏来展现出本片对好莱坞叙事传统的不屑一顾(这也是很大程度上我不喜欢本片的原因),以及开头的定调过于商业化,其他的完全可以当做一部情感类影片来看,先是陌生人加入团体,与团体发生磨蹭,三番五次后被团体接受,然后再一起面对大事件,以及陌生人不为人知的情感软肋为观众所知晓,形象逐渐饱满的普遍结构。并且说到这里,在事件本身中,后半段报仇的“乌龙”也是很妙的设计,观众感到新颖和韵味悠长的同时,将好莱坞传统的个人英雄主义通过整个事件再度留给观众去批判,实在是高明
除去那段三人贸然巷战还要分兵的莫名其妙情节,整部电影流畅而真实,看似只关注“平淡”日常却又没有沦为流水账,足显导演功力。不由得感慨美国最大的“霸权”不在于其价值观也不在于其武力,而在于文化界。不论正面或负面,美国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被成熟的电影工业搬到银幕上供人欣赏或批判,从而导致了一个意料之外的后果:大多数人都了解了(即使很粗浅)美国现代以来的历史乃至细节,美国的历史也得到最为全面而彻底的记录,几乎没有什么被忽视的重要事件。这点在学术界亦成立,世人对美国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研究是最为完善的,这个待遇全世界独此一家。
在人们疯看《阿凡达》的时候,我翻出了2008年的《拆弹部队》。理由有三:一是因为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夺尽了人们的眼球之后挺进“金球奖”,在这个号称奥斯卡风向标的奖项里同《拆弹部队》不期而遇,《拆弹部队》有实力给卡梅隆造成麻烦吗?二是因为《拆弹部队》的导演是卡梅隆的前妻凯瑟琳•毕格罗,这个曾经执导过《K-19:寡妇制造者》,擅长拍摄男人戏战争戏的女导演,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惊喜?三是《拆弹部队》获得了美国制片人协会和影评人协会的高度好评,到底是什么样的片子能如此打动专业领域的老爷们?
说老实话,电影评价很高,但是没有打到我点上。我整个看下来还是有一点乏味。电影想用一种散文诗的感觉去体现一个战争对人的异化和摧毁。其实在现在看来这不是一个很新的主题。至少在现在,对战争的反思的电影纪录片层出不穷的情况下。可能十年前这样子的以战争将人狂热化,去生活化这种内生的角度去体现反战的主题相较一些外生性,比如生命家庭的失去还是比较新颖的。这部电影在当时还是可以以主题脱颖而出。但是现在,因为比较反高潮的平常的剧情让我有一点失焦,很难跟随这个比较散文化的故事线。然后再加上他的现在看来没有给我眼前一亮的感觉的主题,或者是重新解释。所以我是有一点失望的。这个失望也体现在我的评分上。
这部的确是慕名已久了。总体而言,还是非常吃毕格罗这套“手持纪录片风”的影像风格。全片可能除了故事稍微显得平淡和松散了些外,将战争本身对人的异化以及不同个体间在此种环境下的各种反应都诠释得非常有力度,同时又较好的把一种莫名的压抑感成功贯穿了全片。再次感叹于毕格罗不愧是当年好莱坞最会拍纯“男人戏”的女性导演,不过她的作品里,这类“雄性荷尔蒙爆棚”的作品之最,可能于我个人而言还是90年代初的那部《惊爆点》。此外,杰里米雷纳在本片中的表演应该可以竞争他生涯中最佳且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如果不算后来MCU的“鹰眼”的话233)。四星整。
临场感真实到何种程度呢?毕格罗仅凭剪辑间的节奏把控就摄录出足以与一镜到底影片抗衡的时间流逝感。最可怕之处莫过于你亲眼看着一个个战友死去,而你却只能泯灭自己的情感,喘息不定地再次面对眼前的一切,面对的不仅是敌人,还有时间的煎熬。这种观感将我震慑得喘不过气来。但无新意的重复拍摄类似任务无疑是愈来愈乏味的,观众对形式新鲜感的消退也同时意味着观感的降低。
视角是美利坚万岁,坏蛋是武装分子变态,潜台词“美国维护世界和平”,这难道不是毫无悔改之心的帝国主义宣传片吗。美国的战争片都是极具蛊惑性的。伊拉克战争的动机臭名昭著,它们便从普通士兵的人性入手,描写个人英雄主义。可是,只要所做之事是错误的,构建在这之上的真善美都毫无意义,甚至令人作呕。当然,战争只是政客的玩具和工具,士兵从来没有拒绝的可能,但因此而自我感动、热血沸腾,以为是在报效祖国、拯救人民实在愚蠢至极。如果一部电影的内核是丑陋的,摄影、技术、构图、配乐等等也就不必谈了。至于获奖,包含政治原因,美国人认知失调后的主动自洽。
如果没有结尾James回到家庭之后又再次返回拆弹部队的那一段,我可能会认为这是一部很值得一看的好电影,但是最后这10分钟实在让我失望,和前面表达的情绪截然相反…前面尤其是开头保持了很好的伪纪录片式的真实感,从拆弹部队士兵的生活切入,让远离战争的人真切地体会战争状态下的国家和人的生活状态。即使没有对战争主题做一个非常深入的探讨,但也可以说是很有反战情绪的,结尾生活场景的多彩感和前面的凝重感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这种情绪,然而最终却落在了更亲战的一边,实在让人无语
影像的力量无可否认,但或是由于情节和信息伴随着语境不断建构而愈发占据主导地位,从开场到中后段的场面规模和复杂度逐级减小,最后一场拆弹戏仅剩下一两个局部的视觉焦点,摄影机对范围稍广的空间便不再有感知的意识和能力(想想第一场戏在四周不断涌动的威胁和悬念)。最败好感的是陈腐不堪的人物写作,自James初次到来起人物间的关系和冲突就航行在反战题材主流上,之后几乎每一场戏都在持续将人物推入想当然的脸谱化模式中,仅James夜奔追凶段落对俗套的发展进行些许逆转。批量复制这类在情节和表意层面均极度扁平、功能化的「典型形象」们,除了继续增强局外人意淫式的反战陈词滥调外,真的能做到任何有效的反思吗?在将士兵带回真实可触的普通人的角度,李安和伊斯特伍德做得成功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