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还有书籍(2019)

但是还有书籍 Season 1UP:2022-03-29

演员表剧照影评播出时间剧情介绍 结局 主题曲
但是还有书籍

评分:9.1 导演:罗颖鸾 / 杨骊珠 / 王悦阳 / 郑苏杭 / 刘倩瑜 / 彭欣宇 / 林宸西 编剧:罗颖鸾
主演:朱岳 / 俞国林 / 范晔 / 朱利伟 / 小隐 / 杨早 / 蔡皋 / 熊亮 / 粲然 / 吴雅慧 / 陈晓维 / 蜗牛和lulu / 宁成春 / 何浩 / 薄英
类型:纪录片
片长:30分钟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影片别名:但是,还有书籍 / And Yet The Books
上映:2019-12-11(中国大陆)
IMDb:tt1275892

但是还有书籍简介

《但是还有书籍》以书为题材,力图在阅读多样化、碎片化的当下,记录这个时代形形色色的爱书之人,捕捉和书有关的那些精彩故事。希望以新鲜有趣的视角和故事,点燃观众对于书的热爱,为人们提供一份在快时代里的阅读指南。

第30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电视纪录片 第26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纪录片 最佳系列纪录片(提名)

简评

这是一部关于书籍的最棒的纪录片。你或许不曾经历那个时代,也不能进入那个故事,但通过一本书,能够感同身受进入那个氛围,就是迷人的!一口气看完了这部B站出品,胡歌配音,讲述人和书籍之间关系的纪录片。本片通过五集,分别展现了编纂者的鞠躬尽瘁,二手书的颠沛流离,儿童绘本的天真无邪,书籍设计的工匠精神以及当代多种的阅读形式,给我们传达出,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科技如何发展,深度阅读都不可取代,因为读书是人们认识世界真相、抵达世界深处的最佳途径。正如片中所说,柴米油盐是生活,书,也是。

总的不错,读者部分稍弱。(一)书籍编辑、翻译的传记:1、后浪出版社朱岳捧“马华文学”;2、中华书局俞国林整理古籍和近现代作品;3、北大范晔翻译拉美文学(Julio Cortázar T恤加分)。(二)藏书人、卖书人的传记:1、台北旧香居吴雅慧;2、北京陈晓维;3、上海乐开书店蜗牛和LuLu。(三)绘本人、插画家的传记:1、长沙蔡皋主攻民间故事和童谣;2、北京熊暗(亮)融合绘画与叙事结构;3、厦门粲然兼用绘本故事与儿童教育。(四)书籍装帧设计师:1、北京三联宁成春时代特色封面;2、中国当代艺术画集设计者何浩;3、薄英用树皮作封面编排印章、书法和英文。(五)书迷、书虫:1、地铁上的读书人;2、阅读视频分享人;3、公号读书会书评人。

大学图书馆认识的一位亦师亦友的老师向我推荐的纪录片, 她说我肯定会喜欢的。果不其然,太赞了,配乐和画面,镜头语言,主题和讲述方式,都很有艺术性,细节都很完美,观看是一种享受。每一个爱书人都能在纪录片中引发很多共鸣。历经千帆之后,我发现最能让我充实快乐的还是与文字有关的东西,譬如买书,读书,写作,演讲。看完之后我很受启发,也许我该认真,坚持着写点分享性质的书评和公众号了,也许我可以试试做个读书类博主,也许这个寒假我可以去市中心的24小时城市书房或者西西弗书店做点兼职。

二手书的奇幻漂流里面有句话挺喜欢的,或许我们不能回到那个时代,但是我们能借用一个物件,感同深受的进入那个氛围,我觉得或许这对于我来说,就是旧书最迷人的地方;我们喜欢某个作家或者是某个导演,演员,或许更多的是他们与我们的内心深处有共通之处。有机会去台湾旧香居看看。绘本里的魔法世界,蔡皋那个桃花源记真的好像活了过来,垂髫儿童,怡然自得熊暗从在一个寂静的夜晚,听了一首以前喜欢的摇滚,重拾自己的理想,走上了画画这条道路,走上了绘本之路,一开始笔名熊暗,抒发他内心的暗黑力量,那一股来自黑暗寂静森林的呐喊,生了孩子之后,他改名为熊亮,借着长期对于森林以及周遭事物的观察,他发现了森林中的光,长期的观察积累让他画的画天马行空,不断的创新,令人羡慕的职业态度;粲然,那个玩偶图书馆奇妙之夜真有意思。

我是喜欢看纪录片的,但是又害怕能用镜头及时记录下来的东西会显得很刻意,但是不去刻意想这些,我还是喜欢纪录片的。但是还有书籍,我觉得拍得还是很不错的,从书籍的各个方面出发,也许是编辑,书籍设计师,绘本,二手书,藏书……都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关于书籍更加生动的画面。我其实很想做一名编辑的,但其实真正的编辑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简单,感兴趣和热爱是不一样的。很喜欢讲绘本那集,看完以后觉得绘本很有趣,那个《桃花源记》的绘本实在是太美了啊!还有作者房顶上美丽的花花草草。

很感动!非常好的一部纪录片!每一集我都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很佩服那些为书籍出版设计编辑宣传的工作者,感谢他们对书籍做出的贡献。很喜欢和别人能够一起讨论一本书,互相交流读书感受,个人见解,和了解别人不同的思想并且能和自己的思想有共鸣有碰撞,从而自己又引发一下新的思想感悟,这样真的很棒。还有第五集提到的走读,相约几位有相同兴趣爱好的读书朋友走在书中所描绘过的路上,这种感觉非常奇妙,路不再只是路,而是书中场景的重现,书里人物所路过的地方,心里会有一种特别的感觉,感觉像是到了书中人物的时空的奇妙感觉。我喜欢散步,喜欢阅读,会一直坚持下去的。

今年我才意识到 我原来是非常喜欢读书的人,但我早忘了这样的自己。毕竟我这几年在手机和读书之间的选择永远是选择前者,我甚至感觉是潜意识里害怕自己一打开书就会重新看到自己。但我永远记得当年看第一本书看到烧焦了锅子的场景,小学时抓住课间那点时间拼命看书的自己,睡前永远在看书的自己,还有高考前借着看书喘息的自己。但是大学之后我败给了精彩的花花世界,我能量太低应付不过来太多事,我的注意力永远有别的地方可以释放却无法再专注在书本上,回头看,满腔懊悔,明明我曾经身处天堂我却毫无知觉。好吧,今年总算是回过头来了,和书本错过了许多年,但是,还有未来,还有书籍呢~

好喜欢这种缓慢叙述的感觉 胡歌的配音很好很适配纪录片想要传达的,从编辑、书籍收藏家、绘本、书籍设计师、阅读者等围绕着书籍的各类人物,看到许多故事……绘本那集让我特别感动,制作绘本的人装着许多有趣想法去润泽心灵,而为孩子读绘本的给他们送去最大的祝福……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书籍装帧设计师,原本并不太理解他们的设计在哪里?但才发现有这么多奇思妙想,他们以装帧包装的表达方式编织着书籍,传递着书籍里的思想… 在不断变化的今日里,纸质书籍能给我们带来一处精神栖息地。"书就是想被人看见。""人生就是在读和走之间把时间消磨过去。"

看完了第二季看的第一季,不能说没有第二季惊艳,只能说看出来确实缺少一些经验。如果说剔除这个故事好不好说,去考虑该怎么说故事才让故事生动有趣、让人记得,这一季几乎就是铺陈直叙的毫无技巧。所以在原本会让人感动的地方依然感动,但看完也会让人想不起来看了什么。(and,b站up的荐书推广,质量也太一般了吧,感觉是随便做的)说说记住的。熊亮老师的故事,是非常可爱的。(特效也好可爱)开书车的夫妇、有一种海边堆沙堡的孩子般的理想与纯真。(感觉这个比喻比较贴切是,沙堡堆出来不能住人,而且很快被海水淹没就消失)还有台湾旧书店的姐姐,以及花絮那个书店员工小哥。唉写好长啊,这样回想起来第二季的进步真的很大(XD

我一直认为,阅读方式多元化,但书籍永远是经典且有价值的。这个纪录片的旁白文案深得我心,嘉宾的话语也足够有力量,不愧是与书籍为伍的人。“书是希望被看见的”“深度阅读确实是个反共识,因为它是趋难避易的”好句太多,不再列举了。另外有个小众视角,我觉得其中组织的小型活动也是值得肯定的,印象比较深的是更加丰富的儿童文化活动,沉浸式帐篷体验、陪伴式玩偶同行、根据孩子性格特点以童话般的方式赠送儿童书籍,给予温暖的同时激发孩子潜力,从静态的书到动态的活动整合,生动地推广了儿童书籍的价值。还有线下读书会,基于给定的书籍,读者选择自愿报名并交流分享,也是不错的拓展活动。无论如何还是那句话,读书真好,有书真好。

纪录片的旁白真的挺差的,声音软绵无力,因为这个我几乎要看不下去纪录片。做点锻炼吧,读的还不如我呢。第三集是我觉得最喜欢的,因为绘本是我真的蛮喜欢的一个领域,而且绘本采访的几个对象我觉得比起其他被采访对象也要好上一些。第一集作为开头,我也挺喜欢的。然后就是,虽然拍摄的场景都很偏向真实,但是光感感觉太过明亮或者柔和,跟旁白一样,有点虚假,其实还不如不要这样大调光感,现实本身就是很有深度的,你调整不是统一主题,反而缩小了主题的范围和深度。我看到有人说最后一集看的有些焦虑,其实我也是,因为他总是拍摄那些生活里的读书人光鲜的一面,而且拍的量很大,好像读书的人特别多,你有没有想过,看这个纪录片的人很多是看书不多的,这样很有压迫感。而且事实是,其实谁都有读不进去书的时候,不是什么时候都读的进去书的。

制作非常用心的纪录片,尤其为乐开书店的书车漫游,薄英对老师、书法和书籍设计的执与爱,以及樊登读书会的走读计划这三个故事深切触动。好几个看似平常的镜头更是赠予我触电般鼻头一酸的瞬间,那些瞬间使人幸福。或许与爱书人间的惺惺相惜如出一辙,我近乎矫情地在弹幕中找寻茫茫人海是否有人同我一样被那一刹击中,找到零星半条就感到无比满足。在绝大多数人为生存奔波的今天,总还是有少数人以“信仰”为上,为心中的坚持与热爱披荆斩棘、搭梁挖井,尤为可贵。怀着对世界的愿景,他们走出的每一步虽渺小却伟大。他们融于人海与万人无异,灵魂却熠熠生辉。纪录片是个很好的载体,它让人看到,被触动,最后行动。薪火相传,世界总会越来越亮。读书去也。

获得奖项

  • 第30届中国电视金鹰奖
    第30届中国电视金鹰奖
    获奖:最佳电视纪录片
  • 第26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
    第26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
    提名:纪录片-最佳系列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