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武士(2003)
《最后武士》(英语:The Last Samurai)是一部于2003年上映的电影,主要描述日本传统的武士道精神,以1876年-1877年中的西南战争和明治维新作为背景。故事描述一个前美国军人,到日本助明治新政而组建的日本新军做教官,在战争途中被俘,慢慢被日本传统文化所吸引。片中起用了很多日本演员,而工作人员大多是美国人(在主要制作群中,只有一个是日本人),而外景大多数在新西兰所拍摄,所以这电影算是由美国、日本和新西兰合作的电影。

剧情
曾经参加过南北战争及北美印第安战争的退伍军人,纳森·阿尔格伦上尉(CPT. Nathan Algren),由于在战争中经历过太多的鲜血与暴力,特别是看到自己的长官开枪屠杀手无寸铁的印第安儿童时,他更感到作为军人的荣誉感消失殆尽。在义勇与牺牲精神被新时代的功利与自私主义代替时,沉浸在往日光荣梦想中的阿尔格伦迷失了自己,整日只能借酒消愁。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被推荐给一位日本政府的大臣——大村松江(Omura),并被大村聘请为军事顾问,去协助日本政府训练明治维新后第一支现代化军队。阿尔格伦便带上自己的军装和行囊来到太平洋的另一端——日本。
当时的日本正值明治维新时期,整个国家正如饥似渴地吸收著西方文化,日本的明治天皇致力要整个国家全盘西化,求取富强,彻底抛弃日本古老的传统文化,其中包括废除古老的武士道,以及训练现代化的军队。
然而,维新政府的政策遭到了大多数保守派日本武士的反对,他们力争保护武士精神,而不愿成为现代化的杀人机器。并且他们认为使用西洋火枪对一个武士来说是一种耻辱。这些顽固的保守派武士们在武士集团的首领——-胜元盛次(Katsumoto)的带领下,隐居在深山里的一个小村落。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寻找机会破坏新政府的西化运动。
终于有一天,在胜元带领武士们破坏了一段铁路后,阿尔格伦接到大村的命令,要求他带领政府军一举将武士集团彻底剿灭。无奈之下阿尔格伦只好带领训练不全的政府军,来到了武士村庄附近的一片森林中。经过一场激战后,缺乏经验的政府军最终被击败,士兵们死的死、逃的逃,伤亡十分惨重。阿尔格伦也被武士团首领胜元俘虏。出乎意料的是,胜元不但没有处死他,反而把他带回了村子,并派自己的妹妹多香(Taka)照顾他,为他疗伤。随后阿尔格伦在与胜元的对话中得知,多香的丈夫在丛林战斗中战死,而杀死多香丈夫的人就是自己。
冬天来临,大雪封住村落向外的通路。身处在大雪封山的武士村落里,与武士和村民们朝夕相处的阿尔格伦发现自己已不由自主地爱上了武士文化,从武士道的精神与肉体修炼中,他似乎又找到了一个军人应有的荣誉感。在与胜元一起生活中,阿尔格伦感到彼此之间已经产生了一种情同手足的默契。而胜元也对这个昔日的敌人惺惺相惜。同时,在多香的悉心照料下,似乎有某种微妙的感情在他们之间产生。然而,作为一个受命帮助维新政府训练新军的西洋教官,阿尔格伦深深的明白自己和这个自己深爱的村落始终是敌对关系。
冬天结束,积雪化为雪水。维新政府自然不会放弃现代化进程,武士与政府军之间终有一战。已经为武士道深深着迷的阿尔格伦,在军人的职责,与爱情和友情之间做出了自己最后的选择。
分级
由于剧中含有不少斩杀镜头,故而在美国列为 R 级 ( 建议 17 岁以上对象观赏 ),日本不分级 ( 全年龄对象皆可观赏 ),台湾上映时为辅导级(未满十二岁不得观赏,十二岁以上未满十八岁须由家长陪同观赏).发行影碟则降为保护级(未满六岁不得观赏,六岁以上未满十二岁须由家长陪同观赏)。
主要演员
- 汤姆·克鲁斯:纳森·阿尔格伦(虚构人物;当时日本常系的军事外交国是德国而不是美国)
- 渡边谦:胜元盛次 ( 台湾版影碟译作 森次胜元 )(角色蓝本为西乡隆盛)
- 真田广之:氏尾(角色蓝本为江藤新平)
- 小山田真:信忠
- 松山小雪:多香
- 原田真人:大村松江(角色蓝本为大久保利通)
- 中村七之助:明治天皇(史实人物)
- 提摩西·司伯:赛门·格拉汉(角色蓝本为法兰兹·鲍亚士)
- 福本清三:沉默的武士(鲍勃)
- 托尼·戈德温:贝格利上校
- 比利·康诺利:斯布隆·加特
- 池松壮亮:飞源 (台湾版影碟译作 比健 )
- 伊川东吾:长谷川大将(角色蓝本为黑田清隆)
- 二阶堂智:政府军指挥官
幕后花絮
- 电影的布景位在姬路市的古刹和书写山圆教寺,其他的战争和在村庄场景都在纽西兰拍摄。
- 在日本引起了不少话题,而当时的渡边谦和真田广之的演技也在国外被广泛认同。
- 渡边谦在2004年的奥斯卡金像奖被提名最佳男配角。
- 影片阐述胜元的军队为了强调传统武士道精神,所以不愿意使用任何火器。其实火器早在1543年便流传至日本,在16世纪的战国时代中期已开始普遍使用火绳枪,虽然德川幕府之后又逐渐被限制或禁止使用,但在幕末戊辰战争、明治时代已再度变得普遍;并且史实的西南战争也没有如电影般地以义和团式的冷兵器战热兵器,而也是与佐幕军、政府军等一样采用近现代的火器对抗。
另见
- 御雇外国人
- 儒勒·布吕奈
获得奖项
- 第61届金球奖
提名:剧情电影最佳男主角 / 最佳男配角 / 最佳电影音乐 - 第4届美国电影学会奖
获奖:年度佳片 - 第10届美国演员工会奖
提名:电影最佳男配角 - 第6届青少年选择奖
提名:Choice Movie Fight/Action Sequence - 第30届土星奖
提名:最佳动作/冒险/惊悚电影 / 最佳年轻演员 / 最佳男主角 / 最佳男配角 / 最佳导演 - 第76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最佳男配角 / 最佳服装设计 / 最佳艺术指导 / 最佳混音 - 第46届日本电影蓝丝带奖
获奖:特别奖 - 第13届MTV电影奖
提名:最佳男演员 - 第28届日本电影学院奖
获奖:最佳外语片
爱德华·兹威克 Edward Zwick导演
汤姆·克鲁斯 Tom Cruise饰 Nathan Algren
渡边谦 Ken Watanabe饰 Katsumoto
威廉·阿瑟东 William Atherton饰 Winchester Rep
查德·林德伯格 Chad Lindberg饰 Winchester Rep Assistant
比利·康诺利 Billy Connolly饰 Zebulon Gant
简评
日本版《与狼共舞》,剧情一个模板。减一星给选角,为啥不选个类似科斯特纳那种高大威猛气场足的?阿汤太迷你+浮夸僵硬的表演,除了吹胡瞪眼瞎嚷嚷不会别的。减一星给最后一战,机关枪又不长眼,怎么那末巧日本人都死了,唯独阿汤没躺枪?和女主HE连编剧都心虚(说他下落不明),可见有多某坞俗套。最后觐见天皇那场戏太~太~太~多余,如果阿汤挂了戛然而止更真实可信。承认这剧比里维那部《47浪人》严肃认真,也拍出了史诗感,但整体传递的理念很糟粕——愚蠢的自己人窝里斗,无谓(不是无畏)的冲向机关枪当肉靶子,不认真研究战略战术,单纯靠搏命送死有意义吗?所以一向反感岛国,长期资源匮乏造就了轻视个体生命的军国主义思维模式,电影没有任何反战情绪再减一星。Katsumoto临死前那句"perfect"直接喷饭,太出戏了。
看了49武士想起来还有一部当年热门但是一直没去看的类似电影,就是这部最后的武士。好像无论影视还是游戏,都很流行这种一个欧美人进入日本社会,彼此了解彼此学习的故事,大概这也是日本社会无论是明治维新西化还是战败彻底成为阿美小弟的结果吧。本片的优点就在于尊重日本文化得其神髓:武士道是日本的文化传统是其历史抹不去的一个重要印记,借用汤姆克鲁斯从反面到正面的视角最终跟即将没落退场的武士们一致。而且电影毫不避讳美国人自己对印第安人的罪恶,既无荣誉也毫无正义可言,所以汤姆克鲁斯才如此消沉酗酒,可是当他来到刚开化革新的东方岛国,发现一帮落后拿着大刀弓箭的‘野蛮人’居然拥有他失之不得的军队信念神圣荣耀的时候,他就彻底的动摇了。不得不说,日本的武士道有它自己的自洽的逻辑与吸引无数泥轰武士趋之赴死的魅力。
可能我学识不够,书读的不够多吧,我不理解武士道,也永远不想理解武士道,也可能是这剧情让我误解武士道了,电影里关于阿汤哥的剧情我是无法理解的,比如阿汤哥sha了人家的丈夫,她和她的儿子最后竟然爱上了人家,还有结局也和她在一起了,虽说电影一直传达武士道精神是死在敌人手里是光荣的,属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我还是不能接受这种很蠢的观念,胜元属于是不愿接受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的过渡导致的民生利益,其实电影里没把这部分深度讲解,引进西方军事文明是从那些方面影响了日本人民的利益,电影里就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嘴,导致我完全没什么共情,甚至不理解胜元坚持传统拒绝西方的原则,在我看来真的就有点固守成规了,而且这和剧情里胜元没有sha阿汤哥,反而通过他了解对面敌方的情况来看,成熟老练的将军人设到后面反而立不起来了。
当最后的武士们骑马列阵迎着机关枪发动了决死冲锋,也标志着古典作品中的贵族英雄形象彻底消失在历史之中。电影的娱乐性做的是真流畅,算是屈指可数的新千年后大场面史诗电影之一。武士之间的挥刀动作,和悲壮的配乐都是绝对的亮点。但是故事编的太随意了,白人男主先杀了武士最后又和他妻子长相厮守,还有各种人体描边的射击,或是把明治天皇描绘成多愁善感的小白脸形象。还是简简单单的西方视角电影,加上一点所谓的东方哲思,基本上就能够把欧美票房拿的盆满钵满,但是稍微一改,这又是一部《与狼共舞》
机枪大炮PK刀剑,毫无疑问会成为一边倒的大屠杀,就像黑泽明《影子武士》长筱合战武田家骑兵毅然决然冲向铁炮那一幕。从现代文明的角度来看看来,胜元等人的举动几近疯狂,但也有正因对武士道的偏执狂热,才能让其成为殉道者。按照加缪的人生哲学,没有任何一种命运是对人的惩罚,只要竭尽全力就应该是幸福的。从这种意义上说,殉道者们的幸福不在于理想的成功,而在于追寻理想的过程。当然,武士道精神有其糟粕之处,日本随之而来的发展也验证了现代文明的成果,但影片最后借用明治天皇来说出中心思想:在我们学习进步的同时,传统不应该被摒弃。影片的视角不算独特,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来讲述这段传统与发展发生冲突的故事,这种技法很常见,但影片的思想内核足以引起人们的思考和讨论。唯一的槽点是这种精神由美国人的角度来诠释,显得略微诡异。
和兵临城下一样,服装道具精美,灵魂却有问题。渡边谦到底在坚持什么?他作为大臣,帝师,其政治主张就是为了日本人民?那么具体措施有吗?就是让天皇自己拿定主意?既然学习英语,说明不是头脑顽固的人,那面对技术的冲击,当然要想更好的办法来帮助日本人民,坚持武士道,破坏铁路,这没有意义。另一方面,武士道精神到底是什么,本片并没有讲清楚,渡边谦和他的儿子、手下坚守的又是什么?让他妹妹照顾自己的杀夫仇人,又是为什么?所以东方的文化,还是得东方人来讲,但是如果东方人不讲,阵地就被西方人占据了嘛。,但节奏并不拖,有一些地方还是拍出了东方和日本的韵味。武打场面好,日方演员也很好,三星。
作为一名电影人,很惭愧现在才初次看到这部电影,这简直就是日本版的《赛德克巴莱》,也让我真正理解了武士道的精神和极致。甚至后来的日本精神就是曾经武士道精神的影子。影片中很遗憾毁掉真正武士道精神的居然是日本天皇。尽管到最后他悟到了些东西,但是太晚了,甚至天皇的转变略显突兀,如果在所有士兵脱帽跪下的镜头之后,给一个天皇知晓战争结果的一个反思镜头,再加上后来的转变就完美了。这是武士道精神影响下的日本。时至今日,我依然认为武士道精神是人类极致精神的典型代表。阿汤哥的角色及表演堪称完美,小雪更是很日本、很迷人,一个洗澡的镜头估计征服半个地球的男人。
“真不明白你为什么那么仇恨你自己人”:白种军人镇压当地土著印第安人杀死很多手无寸铁无辜生灵,终日酗酒来麻痹罪恶感,一次被派到日本协助天皇用西方枪炮镇压舞剑武士的“反抗”,被武士劫持,由此领略到武士精神和对先祖/文化的敬意后,帮助武士对抗日本政府,终于得以赎罪并得到内心平静。里面的romance,当时很怕看到克鲁斯杀死的武士的妻子跟克鲁斯在一起的场面,还好点到为止,没有缠绵戏,虽然觉得这个女的设置有些唐突但也不算违和。武士精神抵挡不了工业革命推动的历史车轮,印第安人纯天然的原始生活方式抵挡不了资本主义对利润的追逐,到底什么是腐朽,什么是先进,什么是野蛮,什么是文明?大家都做过被外部环境洗脑有意识无意识的事,相信有一天都能找到克鲁斯的那个深山的村庄,回归内心,找到平静和爱。
纯粹而浪漫的武士精神。武士的刀会被历史淘汰,但武士的精神不会。文化与传统的更替会带来对立,但双方要满怀敬意充满尊严地完成责任的交替,钢刀利刃守护了我们千年,接下来的路让枪炮替它们走,目送。《最后的武士》故事套路但踏实,电影看了十几分钟就能大致猜到整部电影的走向,但《最后的武士》把这“平”的故事呈现得是很不错的,表演,人物塑造,音乐,摄影,服装,场景,四平八稳是优点也是它的缺点。《最后的武士》有四种文化的冲突,由美国殖民者与印第安人的冲突引出了日本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其本质都是现代文明对传统文明的不怀敬意地驱逐。阿尔格兰站在现代文明的一方,但他也尊重传统文明,这是他与其他现代人最大的不同,满怀敬意,他具备武士的精神,也是他能被胜元接纳的原因。我们国家近代也能有好多这样的故事,只是不知何时被发掘。
一位含笑誓死的日本老将军,与一位身着盔甲的外国武士两人都已经身负重伤,面对面跪倒在无垠的草原上,他们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文明发生重大冲突的一个画面。那名外国人有汤姆克鲁斯饰演,片名叫做《最后的武士》,讲述的是文明前进日本高层对于武士道精神的思考。战争画面及影片色彩让我想起了《勇敢的心》任何一个国家都有着自身的民族文化属性,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一直是其骄傲的资本,但任何文化都会面临传承与发展的问题。影片将这个矛盾聚焦在了汤姆克鲁斯的这位美国内战英雄身上,他从一名战服,慢慢被感化,去领略日本武士道精神。最后战争前老将军在他的刀身上可定一句话点了影片主旨: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武士
只有在拥抱了现代文明,日本人才能在冬日的飘雪中看见perfect Sakura;同时,只有他们在拾起了samurai的sword,樱花树下的他们才有了灵魂。才可以称之为他们。电影讲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是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的manifestations的争斗。在最后的战场中,前者胜了;但在更深层次的战斗中,后者永远live。这是日本的故事。也可以是任何国家的。回看我们,我们的身份认同又在哪里。在现代和传统的战争中,我们有没有胜利。或许我们正在经历着他。我们破碎的宝剑是否还能被重制呢?电影真的很棒,除了感情线我个人觉得有点多余了,还是西方导演拍的,虽然不错,但是还是加了一些所谓西方色彩。好在这个感情线不在于太过。但还是有点多余。尤其是在武士道的大背景下。
画面和配乐很不错,除此之外没有太多值得称道的地方。画面是商业电影应有的水准,音乐很有氛围感,如同一曲荡气回肠的史诗。明明有非常好的题材和立意,想要通过男主这一特殊的旁观者展现一个时代更替的悲壮,却拍成了一部好莱坞模板化的电影,套路十足,让人失望。很多地方不合逻辑,最后的战斗除了慷慨赴死那一段让人动容以外,过于追求视觉效果,快和抗日神剧变成了一个水准,看不见在此处的精心设计。对于武士道文化的挖掘也停留在刻板印象的表面,整体是一部素质一般的商业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