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球(2018)

BallonUP:2021-12-25

气球

评分:8.4 导演:米夏埃尔·赫尔比希 编剧:基·霍普金斯 / 蒂洛·罗斯切森 / 米夏埃尔·赫尔比希
主演:弗莱德里奇·穆克 / 卡罗利妮·舒赫 / 大卫·克劳斯 / 艾丽西娅·冯·里特贝格 / 托马斯·克莱舒曼 / 乔纳斯·霍登里德尔 / 蒂尔曼·多布勒 / 克里斯蒂安·内特 / 罗纳德·库克利斯 / 塞巴斯蒂安·胡克 / 乌尔里奇·布兰德霍夫 / 柏恩德·麦克·莱德 / 凯·伊沃·保利兹 / 贝恩德·斯特格曼 / 安婕·特拉乌
类型:剧情 / 惊悚 / 历史
片长:125分钟地区:德国
语言:德语 / 英语
影片别名:翻墙热气球(港) / 奇迹热气球(台) / Der Ballon / Balloon / Le Vent de la Liberté
上映:2018-09-27(德国)
IMDb:tt7125774

气球简介

1979年冷战高峰期,身在东德的冈特(大卫·克劳斯 David Kross 饰)和彼得(弗莱德里奇·穆克 Friedrich Mücke 饰)为了追求自由,用超过两年的时间筹画了一场“惊天大逃亡”:他们用有限的资源,自制了一个巨大的热气球,并打算用它载着家人逃到西德。不料,就在即将越过边境时,热气球却意外坠毁,引来东德秘密警察铺天盖地的调查。在紧迫的时间和严密的侦查之下,他们拼命打造了新的热气球,而在此同时,秘密警察也逐渐锁定了他们,一场分秒必争的绝命逃亡就此展开…

第6届豆瓣电影年度榜单年度冷门佳片(提名)

简评

再看西德(联邦德国):同样不到五年时间,即1950年,联邦德国的工业同样超过战前的水平。1950年到1965年,累计投资2281亿美元推动经济高速增长,持续保持15年的“莱茵奇迹”。1950至1965年,%%。1965年的贸易额是1950年的8倍。20世纪60年代初,西德国民总产值超过英法两国成为仅次于美国、苏联的世界第三经济大国(1968年开始被日本取代成世界老四)。1971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德意志不愧是个拥有众多诺贝尔奖音乐家艺术家文学家科学家发明家国民素质知识水平超高的民族啊,随随便便一个普通老百姓就在车库里造个热气球出来,而且要不是因为跑道限制,在车库里造个飞机出来也不在话下,当年为翻墙东德人民还有各种各样的机械发明创造,男二这动手能力太强了,认真缝纫的男人太有魅力了哈哈,特别是看到那巨大的气球升起展示出缝合的完美弧线,真是赞美男二!

《气球》区别于《撞死了一只羊》的奇幻色彩,在电影中万玛才旦又回到了以往熟悉的现实主义路线。导演根据自己的小说进行改编,把体量较小的文本拓展成饱满严谨的长片,以气球这一意象为线索,串联了基础教育、计划生育、轮回观、女性主义等等议题,以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折射出整个藏区九十年代的生活图景,描绘在苍茫天地间蜿蜒的生命轨迹。孩童与大人的世界各有无奈,尘世和皈依后的生活都有烦恼,影片中的人们在分裂的观念中挣扎地生活,导演的呈现和讨论也在双线并行中。(引用)

故事发生在柏林墙倒塌前十年,一个普通四口之家努力逃出东德到西德的故事。也不是什么特别特迫害一族,父母是职工,大儿子高中,小儿子小学,没有特别渲染为什么离开,但是离开的意志坚决。爸爸说了要自由,但是自由的代价也许是死亡。东德真的那么压抑吗?剧情的发展可以感受到,到柏林旅游需要当秘密警察的邻居帮忙,看西德电视也是偷偷摸摸。第一次气球越境失败,于是他们就和秘密警察的追补进度赛跑。剧情紧张,配乐衬托紧张气氛,全剧都在这种气氛中,直到最后成功进入西德境内。再做一个热气球过程中,也描述了人民中的意识风化,警惕而告密的布店员工,支持而代为隐瞒的幼教老师。十年后,他们在西德看到柏林墙倒塌的那种释然和彻底解放,让观众也终于放松。一部值得一看的好片子。

这是一部关于追求自由的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凭这一点已经足够秒杀近年来越来越淡化电影灵魂“故事”的众多电影。影片情节抓人,虽然明知道有惊无险但依然时刻为片中人物的命运所担心,因为我们都知道如果行动失败这两个家庭所要面对的恐惧有多么令人胆寒。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最终人们在自由的土地上欢呼雀跃时,观众也由衷地为他们欣喜。影片结尾处的配乐大气磅礴又令人充满希望。影片大多数人物塑造较扁平,缺乏更深层的性格挖掘,唯有铁血党棍的角色塑造和表演均极其成功,就是有了他们的存在,集权统治才会走向极端。

主角逃跑的历程竟狠狠代入,freedom好不好,体验才知道。一个能猜到结局的故事因为出色的剪辑和镜头而充满了悬疑感~一颗星扣在字里行间的ideology上,communism阵营因为soviet解体在影视界也失去了话语权,土包子+监狱里的人也算是stereotype,胜者为王,败者为寇,liberalism大行其道。实际上东德真有那么差吗?西德真的因为liberalism而无比优渥吗?也不清楚。我只是反感任何一个ideology,支持人民有选择自己信仰的权利。世界横向对比来看,以高尚之名行奴役之实,历经千年官僚政治的天朝早已深谙此道。从前是仁义道德,现在是socialism,无非是匹配不同的经济生产模式,本质相同——统治;群居生活又给了统治以必然性和沃土,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原罪和众生皆苦(跑题

气球,讲述东西德没有统一之前,运用技术人肉翻墙的故事。关于这种墙与自黑的电影,因为一些不可描述的原因,我们总会有种莫名的感触。作为一部合格的商业片,有着十分紧凑流畅的节奏和气氛营造,并且手法得十分成熟老道,作为一个参考,可以与类似电影窃听风云看齐了,当然看之前最好还是把期望值调低比较容易有收获。

最近对二战的历史很感兴趣,看了很多相关资料和电影,越看越觉得如今的墙国就是当年东德,我们需要拆除柏林墙,消灭秘密警察,解放人民。可是现在看到的却是越来越多的墙筑了起来越来越严的网络审查,越来越疯狂网络红卫兵钟情于抓卖国贼想拿到50万,现在因私护照都不发了,就是要闭关锁国的态势啊。希望5年后我能造出属于我的气球,逃离东德。

更像是一部越狱电影,一上来就是首次失败的热气球脱东,之后剧情较完整地讲了第二次,至于为什么要冒险逃跑,除了渲染一下秘密警察的威胁,基本没讲,这就让观众同情东德警方了——费这么大成本陪人玩逃狱游戏。当然片尾字幕透露东德解除了禁令,总算把男主一行人行动的意义给圆回来了。过程中用了很多一惊一乍的平行剪辑来造紧张气氛,对于场面也有一定铺排。作为一部意识形态打底的越狱冒险片,本片在技术上尚可,但也没提供思考和论据,挺可惜的。

很不错,一度没舍得看完,分了两次,有点像前几年的《逃出德黑兰》,试听表现,时代和历史问题的深度刻画都是不错的,但那种危机逼近的压抑紧张气氛和张力是后者达不到的,有点可惜,首先他们好像从未对钱发过愁,中产阶级家庭,有车有房,孩子有人带,工作有保障,家庭是舒适的,作为典型的东德家庭总觉得有点缺乏信服,他们担心布不好买,但不用担心没钱买布,生活本身的外部压力其实有点太顺利,这会让逃离的决心和对自由的坚定缺乏压力。其二,总觉得最后确定越过东德边界的表现上有些力不从心,有点泄了。另外:单镜头调度这个片子可以拿到电影学院去做视听语言教学范本,值得一拉。

电影题材很亮眼,拍摄手法和逻辑铺垫很糟糕。用国家间意识形态对抗和人民奋力逃亡的外壳托出国家统一的喻指,这一类的“命题作文”电影都有一个硬伤,为了主题而罔顾事实魔改,不仅角色脸谱化,感受不到小人物在浩浩荡荡的时代洪流前的无奈和悲凉,而且对红色恐惧缺乏想象力,翻来覆去拍就那么几个刻板印象,威而不惧,开篇就开始逃亡,片中的人价值观我也很难苟同,为了自己所谓的“自由”而抛弃了年长的至亲,而主要人物两家的条件似乎还比较殷实(有技术背景、能翻墙看西德的节目、能买上千尺的布匹),总给人一种似乎活的很好但是东德压迫得他们喘不过气的感觉,而东德如何迫害两个家庭又缺少详实的描写,直接快进到和秘密警察斗智斗勇,似乎他们的一切行为都是合理的追求自由,而为什么合理以及如何定义自由,就变成了一个无人知晓的谜题。

个人认为,柏林墙是人类历史上最耻辱的东西,明明不是自己国家,却因意识形态对立而拿德国柏林作为对抗的地方。一个制度好与坏,关键看人民好不好,但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好的时候要思危,坏的时候要应对。当时来看确实是西德优异,但这就能说明是资本主义好还是社会主义好了吗?回到电影,实则也知道肯定会过来,但导演强大的叙事功力让这部电影紧张刺激,从拍摄到音乐到节奏都控制得极其到位。刚开始的东德拍得温暖舒服,没有如何着重渲染东德压抑的气氛。但人为何还得冒着生命危险逃到西德?仿佛是导演留给当代观众的一个思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