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下的花环(1984)

UP:2021-04-04

《高山下的花环》是改编自李存葆同名中篇小说的电影,故事围绕着一个普通边防连队,在中越战争的战前、战中和战后的生活进程,塑造了众多的丰富的艺术形象,并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再现中越战争这一历史事件。

演员表影评剧照
高山下的花环

评分:9.4 导演:谢晋 编剧:李存葆 / 李凖
主演:吕晓禾 / 唐国强 / 何伟 / 童超 / 盖克 / 王玉梅 / 刘燕生 / 斯琴高娃 / 倪大红 / 何毅 / 石磊 / 贾雨岚 / 李丹军 / 管宗祥 / 李振平 / 胡宗琪 / 洪军
类型:剧情 / 战争
片长:140分钟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影片别名:卫国军魂(港) / Wreaths at the Foot of the Mountain
上映:1985-11-07(中国香港)
IMDb:tt0090340

剧中人物

  • 梁三喜:九连连长,来自沂蒙山区的农家子弟,是家中唯一的男劳力。梁三喜的大哥为革命牺牲,二哥也死于文革。父亲在文革中致病,家庭因此贫困。在他牺牲后,母亲梁大娘和妻子韩玉秀为节省路费,下火车后了抱着刚出生的女儿盼盼走到连队。
  • 赵蒙生:九连指导员,高干子弟。为了调动工作,到九连当指导员。战争前夕,他的母亲吴爽为了让他远离战场,把求情电话打到雷军长的指挥所,使雷军长大发雷霆。在舆论的压力下,他不得不走上战场。激烈的战斗中,战友们一个个倒下。在血与火中,赵蒙生受到了战争的洗礼。
  • 靳开来:副连长,性格粗鲁。因爱发牢骚,不受重用。因此战前一直要求转业,但最终牺牲在战场上。
  • 雷凯华:外号“小北京”,雷军长的儿子,因两发文革时期生产的臭弹而牺牲。

这是最好的一部反应越战的电影。中国人具备世界上最伟大的品格,中国能兴旺。

制作人员

  • 导演:谢晋
  • 副导演:武珍年
  • 编剧:李准、李存葆
  • 编辑:丁玉玲
  • 摄影:卢俊福、沈杰、朱永德
  • 副摄影:周福星
  • 美术:仲永清
  • 副美术:邱源
  • 作曲:葛炎
  • 录音:朱伟刚
  • 剪辑:周鼎文
  • 化妆:沈克强、洪美娟
  • 照明:周学银
  • 置景:徐美忠、陈世成
  • 绘景:林福增、张元鼎
  • 服装:林福源
  • 道具:徐国梁
  • 烟火:叶毛根、钱建成
  • 泥塑:郭仁萍
  • 拟音:过敏
  • 演奏:上海电影乐团
  • 指挥:王永吉

主要演员

  • 吕晓禾  饰演:梁三喜
  • 唐国强  饰演:赵蒙生
  • 何 伟  饰演:靳开来
  • 童 超  饰演:雷 震
  • 盖 克  饰演:韩玉秀
  • 王玉梅  饰演:梁大娘
  • 刘燕生  饰演:吴 爽
  • 斯琴高娃 饰演:杨改花
  • 倪大宏  饰演:段雨国
  • 何 毅  饰演:金小柱
  • 石 磊  饰演:雷凯华
  • 李丹军  饰演:炊事班长
  • 贾玉兰  饰演:柳 岚  
  • 管宗祥  饰演:金彦中
  • 李振平  饰演:一班长
  • 胡宗琪  饰演:高干事
  • 洪 军  饰演:一排长

获奖情况

  • 1985年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李准、李存葆)、最佳男主角奖(吕晓禾)、最佳男配角奖(何伟)、最佳剪辑奖(周鼎文)。
  • 第八届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男演员奖(吕晓禾)、最佳男配角奖(何伟)、最佳女配角奖(王玉梅)
  • 文化部1984年优秀影片一等奖。

高山下的花环剧照

高山下的花环高山下的花环高山下的花环

简评

第一部谢晋。只能说谢老无愧于“大师”二字:无论是战争场面、部队生活日常、人物刻画、还是贯穿全片的对“动荡十年”和当时社会风气的反思,基本都做到了当时条件下所能做到的最好。特别喜欢本片对于几个主要人物的塑造跟情感描绘,极其富有感染力,至少就我个人而言看国产片许久没有这样的感受了。是一部真正敢于直面战争正反面的国产片,也是一个只有可能在当时环境下拍出来的主旋律。就是“对越反击战”的题材应该是很难再看到了。另外唐国强老师刚出场的时候必须承认被惊到了,是一种难以言表的帅2333,也再次感叹“小鲜肉”不见得和“演技派”是互斥的两个词,虽然当年唐老师一直想摆脱“奶油小生”的称号。相比之下《芳华》的故事真的就显得过于空洞了。五星整。

相比极力描写战争场面的宏大和震撼,我更喜欢这种更为细腻的结构占比。前期的铺垫把人物形象和矛盾交代的一清二楚,战争结束以后的部分更是把片子的立意直接拔够高度。接待烈士家属处理后事那段拍得实在是太好了,遗孀脸上的泪痕,孩童的天真,强忍丧子之痛的父亲母亲,每一处都叫人潸然泪下。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对我来说也更懂得了烈士意味着什么。全片的细节伏笔数不胜数,没有一处多余,没有一个角色不生动。好多段插叙的镜头和配乐也都用的好极了,放现在看也丝毫不过时。服化道更是看出了那个年代电影人的真诚和用心。那时的文艺作品表露问题也更尖锐。总之在我心中是最佳战争片之一了,大概下一步就是去补原著了。

从电影的角度来说,前半段更好一点,转折点就在后半段,打完仗后的情感抒发。我不知道这个片子是否是真实故事改编,但是后半段确实让我感觉有些刻意!前半段人物塑造非常棒,但后半段为了表现真善美就刻意了,人物一下就呆板了,尤其是玉秀嫂子和梁大娘这两个角色,我觉得真的刻画的不太真实!而且演员的表演方式非常戏剧化,一颦一笑都很80年代。当然,这是时代的局限性,不能苛求于电影本身!但跳出电影来说,这个剧本非常棒,表达的东西也很多,也是当时或者现在确实存在的问题。如果从电影的角度来看,这个片子只能打三星,但是跳出电影本身,还是可以4星甚至5星的!

讲故事,叙事,文学、电影的核心。我们在高山下的花环里,看到的不是一部被时代摆弄的命题作文,而是导演基于中越战争的历史所影像化的战争故事。当电影里出现荧幕中独一份的奶油小生的唐国强,我们便自觉地关注到这位花花公子随故事推进在人物上的立体。作为基本都没有也接触过战争的受众们,导演将我们的心理权重压在了这个养尊处优的军二代身上,并随着这位指导员在行为、作风的转变,将故事潜移默化地送进了我们的潜意识中,仿佛经历了他的一切,跟着他的视角一同去感受真实的人、真实的情感。这无疑是优秀的,是高级的表达。作为横跨三个世代的导演,他在那个时代敢于高级地歌颂,也敢于无情地批判,无疑为现实主义叙事增强了它的魅力。

没想到评分这么高。本片延续了谢晋导演的风格:交叉叙事、寓情于物、情感扩张、台词精炼等等。战争场面不多,重点是对士兵日常生活与内心世界的展示,这一点在战争片中尤为可贵;镜头整齐而美观,每一帧都像是风景画一般;主角形象的塑造也比较成功。但人物刻画略显单一,比如赵蒙生及其母亲转变得很突然(我不知道是因为导演始终相信人性向善,还是因为我总觉得人性复杂,或许两者兼有。)戴眼镜的人不是木讷(团宣传员)就是胡搅蛮缠(赵母);演员的表演方式仍旧比较刻板;夸大道德感化的作用。谢晋导演最了不起的地方在于他能够驾驭多种题材、场景的影片,而且不露锋芒地创造着真实性,比如老靳发牢骚而不被提拔,临上战场才评上副连,砍甘蔗出意外就不能论功行赏。#三喜娘高呼中国会越来越兴旺,当是替80年代的人们说的,他们真心相信这一点吧。

中国早期的电影还是相当不错的,谢晋导演这部高山下的花环放在今天来看还是非常不错,还是能接漏出现代社会中存在的很多问题,都过去这么多年了反映出当时的很多社会问题没想到今天来看自然还是这么明显,片中的演员今天也都是已经成爷爷辈的人了,当年真是年轻朝气蓬勃生机啊,唐国强饰演的官二代在整个影片中起到的人性转变还是非常到位的,这是一部反映问题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一部有着很大正能量的一部电影,放在今天都不一定能伸过的一部电影!这部电影对很多人也有很大的影响力,在今天对很多人也依然有着很大的影响力,谢晋导演虽然已经不在了,但他的很多好的作品依然还在发着光影响着现在的人们!

想看个老片放松,第一个竟然想到唐国强,立马打消了念头换成斯琴高娃,然后一搜~~《高山下的花环》,现在这科技超越偷录偷听直接会读心术了。反思作品时期的谢晋,运镜总是透露着一些叛逆甚至冒犯,加之不同胶片不同滤镜对感官的影响直接有力,较好的表达了主题——如果从善如流的将本片归为战争片,那她确实少了一流战争片必备的反战立意,所以谢导还是在倾尽全力的把对wg的反思灌入社会各个领域,用心何其良苦!然鹅,时至今日,作品里批判的那些官僚毒瘤不正之风社会内卷,是消失殆尽了还是越演愈烈了呢,怎样的社会环境,艺术家才能发挥精神对物质世界的反作用呢?二十啷当岁的倪大红已经赖赖吧唧的银幕形象了,哈哈。

没想到评分这么高。本片延续了谢晋导演的风格:交叉叙事、寓情于物、情感扩张等等。战争场面不多,重点是对士兵日常生活与内心世界的展示,这一点在战争片中尤为可贵;镜头整齐而美观,每一帧都像是风景画一般;主角形象的塑造也比较成功。但人物刻画略显单一,比如赵蒙生及其母亲转变得很突然(我不知道是因为导演始终相信人性向善,还是因为我总觉得人性复杂,或许两者兼有。)戴眼镜的人不是木讷(团宣传员)就是胡搅蛮缠(赵母);演员的表演方式仍旧比较刻板;夸大道德感化的作用。谢晋导演最了不起的地方在于他能够驾驭多种题材、场景的影片,而且不露锋芒地创造着真实性,比如老靳发牢骚而不被提拔,临上战场才评上副连,砍甘蔗出意外就不能论功行赏。#三喜娘高呼中国会兴旺,当是80年代的人们真心相信这一点吧;惩罚赵和让九连任尖刀连有关吗?

实话说从电影的整体角度来看,我挑不出一点毛病,但是我就是不喜欢。我一方面觉得它敢说真话,一方面又觉得它过于脸谱化,这里面的每个角色都给我一种刻意营造出的真实的感觉,不像活人。至于其他的,没什么好说的,我觉得能撑起来,完全就是导演的功劳,没有核的故事就是这种感觉,只能感叹导演功力之深,当然也可能是时代变了,以前的东西人们都司空见惯了,在看其实没什么感觉。虽然讲了很多主旋律之外的,但是就像这个连长给我的孱弱的感觉一样,对,我对这个电影表演的刻意的淳朴的理解,其实那就是一种孱弱,说的恶意一点,见识少拘束,但是我没有用这种词的意思。同样的,我觉得电影讲的那个主旋律之外的话,虽然说着尺度大,但是我不管怎么看都觉得空洞,都觉得远远不够,像是一门游走在边缘的生意,不过比起其他的,还是这种生意多一些的好。

年代战争题材的电影,我是后来看的,非常不错。高山下的花环是一部很好的战争题材影片,塑造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因为战争而蜕变的赵蒙生,公私分明,不搞特权的雷司令,有情有义的梁连长,直爽的靳开来等等。展现部队生活与战争场面的同时,也令弘扬部队的战斗精神,激励了一代年轻人走进部队,报效祖国。近些年网络上经常流传一句话:哪有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是无数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当下,不能做无所事事乘凉人,要将社会主义的参天大树守护好。经典的电影,值得一看。

怀念八十年代,能够拍出、过审放映这么优秀的电影。剧中人物形象鲜明,除了蒙生母亲的角色稍微微微有些匠气之外,其余都有宝贵的真实感,尤其敢于在影片中提到“批L批K”和“雯格”的荒诞之外,更批评了权贵阶层的自私自利、证斧对出身卑微士兵的区别对待、对敢言敢放炮的不容(直到今天,依然是那些像副连长一样敢说真话敢于蔑视形式主义的人,最常吃亏)。片子中的老戏骨倪大红那时候还只能作为配角(倪大红饰演的座山雕被誉为“倪上辈子就是座山雕”),可见当时演员们整体素养上的敬业与水平之高。想起另一部电影《我们的父辈》,这《高山下的花环》刻画的种种人物,何尝不也是我们的父辈。目视现今,愧告父辈。

好的电影是在现实的基础上进行理想主义的歌颂。这部电影非常经典,影响了一代人,但是这代网民看过的并不多,其实完全不会过时。谢晋老师的大作,在不少人心目当中是中国战争片的天花板。剧本很干净,很清新。虽然看起来线条很简单,但是绝对不普通。剧本打磨的很细致。两三句台词就托出人物性格。剧情的节奏感非常吸引人,很有故事性。连队里阳光,璀璨的生活有种炊事班的故事的味道。洋溢着积极向上的能量,士兵们都太可爱了。因为技术和时代原因,比起集结号之类新世纪电影,战争场景看起来有点假,士兵死的时候也没有进行太多的煽情。但就电影本身而言,非常完美,有一种超越了时代的力量,是如此的可爱,又如此的富有情怀,这是内心有信仰的人才能够拍摄出来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