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到宇宙边缘(2008)
旅行到宇宙边缘(Journey To The Edge Of The Universe)是在国家地理频道和探索频道上播放的纪录片。该纪录片内容是假想的从地球到宇宙边缘的旅行。美国版的旁白是艾力·宝云,英国版的则是西恩·帕特维。
旅行到宇宙边缘简介
这是一部最新、目前为止电视上最好看的宇宙科普纪录片!影片从离我们最近的月球开始,一路引导我们探索太阳系到银河系以至人类所认知的宇宙的“边缘”。细致呈现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神奇地貌,奇幻的气象变化,3D制作效果极致真实,带领你逐步走出太阳系,饱览整个宇宙的神奇景象,科幻和天文爱好者绝对不能错过的好片!!
如果我們能夠前往宇宙的邊緣,我們會看見什麼? 是什麼力量凝聚了宇宙,現在有什麼力量導致宇宙的最終毀滅? 國家地理頻道新推出四個特別節目,將帶領觀眾進行跨越宇宙的史詩之旅,詳細觀察恆星如何誕生、宇宙的終極命運、其他行星上的生命、以及最神祕也最駭人的現象:黑洞。這一系列特別節目利用精心設計的電腦合成影像,有效地說明地球之外的環境。宇宙會被徹底撕碎到只剩下最小的基本粒子嗎?或者全部的恆星將逐漸熄滅,只剩下冰冷而且無生命的宇宙?
宇宙之旅JOURNEY TO THE EDGE OF THE UNIVERSE
超越尼爾阿姆斯壯(Neil Armstrong)遺留在月球的足跡,本節目飛過明亮的金星前往水星。幾乎完全由鐵構成的水星,或許是一較大行星的殘餘。火星是個充斥極端事物的行星:有龍捲風、火山,還有地球上前所未見的峽谷。木星上永久存在的紅色風暴有地球的三倍大,而且已經持續成千上萬年。土星的衛星泰坦,擁有類似地球的地形,但是泰坦星上的河流、湖泊和海洋,並不是由水構成,而是液態甲烷。那裡會存在生命嗎?節目中將帶領觀眾前往宇宙深處,進行一場終極太空之旅。
简评
纪录片的另一个作用,就是拾回小时候的好奇心,忆起每次探索未知带来的震撼和喜悦。本片一镜到底,从当下飞跃至宇宙终点,结尾又回到当下,实在震撼。在未知和巨物面前,不由自主地或多或少心生恐惧,特别看到在太阳表面飞行时的画面时,稍微恐惧了一下,因为想起曾经梦见自己贴着深不见底的深蓝海面极速飞行时,大量未知的画面不断冲击自己脑袋的感受。
与庞大莫测的宇宙空间相比地球脆弱且美丽,人类也连尘埃都算不上。之前和很多人看过月亮,可往后只想与珍贵的人惺惺相惜,连大爆炸的起源都只能用神创论去描绘,那我们人类的烦恼又怎么会没有尽头呢,从把太阳当做神来祭拜到旅行到宇宙的边缘,必定存在许多放弃又继续的探索时刻,就像科学赋予人类未知的力量一样,人类自身也会随进化而强大,地球的毁灭或许是真相,但我相信在此之前我们随时都能有勇气赋予未来更积极的现实意义,引用罗翔老师的一句话“ 请你务必一而再、再而三、三而不竭、千次万次、毫不犹豫的,救自己于人间水火之中”。
每个人小时候都有个太空梦吧,神奇的宇宙之旅,带你飞遍银河、遨游太空。第一次看的时候,给我的感觉就是:画面简直美呆了。看完这部宇宙华美纪录片,彻底颠覆了我对宇宙、地球和每个人类个体的理解和想象。它能让你从中感受到世界的深邃与壮阔,敬畏漫长岁月雕刻出来的每一个自然作品,真的是一部非常经典的宇宙纪录片。
超级奈斯的自然科学纪录片。不仅视觉效果很赞,整部纪录片所包含的内容也是没话说。从我们比较熟悉的太阳系中的恒星行星开始介绍,顺着时间轴和所谓的旅行轨慢慢离开太阳系,来到银河系,以及银河系边缘,慢慢介绍了其中的其他银河系。星云,脉冲星,黑洞还有至今可能是最致命的类星体。并结合了人类的一些历史与发现,非常有意思的一部纪录片。
我们这个世界是由什么定义的呢?时间还是空间,物质还是能量,旅行到宇宙边缘的伟大旅行其实是人类不断探索自己,反思自己的旅程,看到最后抵达大爆炸的终点,同时也是宇宙诞生的起点时,我开始理解人类对生命的珍爱和对未知的恐惧,我们需要相信一个我们无法理解的终极力量创作了最完美的宇宙,恒星的诞生、死亡,暗物质的牵引,黑洞的吞噬,看似孤独冰冷的宇宙其实每分每秒都在巨变,但有些变化却缓慢到持续几十亿年年,人类也许只是宇宙尘埃里的匆匆过客,我们只是这短暂的时间在一个微小行星上短暂居住的生命,但我们又是何其幸运,恰好的光与热,水源与空气,智慧与情感,感谢宇宙的无垠,我们终究无法一窥全貌,但我们仰望星空时,还是能感受到宇宙给予我们的力量
“生命像癌细胞一样寻找所有可能的机会生长。”与其说是旅行到宇宙的边缘,不如说是追寻人类理解力的边缘,在无数完全陌生的世界,使用着自己唯一知晓的认知工具、种种术语、标准,寻找相似的生命,某个可以对话的可能性。探测仪上携带着人类科学家准备的关于我们的资料,我们是什么、我们在哪儿。就像是寂寂无名的菜鸟惴惴不安地进入一场宇宙社交现场,试探着递上自己的名片,也许就会产生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
画面好看,一些视效极美。看完后许久,脑中不禁回想,想到不同形态生命之平等、本体之壮美。但是不喜欢文案,尤其前期文案表露的情绪渲染。跳不开人类那种、那种特有的狭隘感观(固有的以人类为中心衡量参照事物的那种狭隘傻缺...原谅我词穷),对画面而言是种浪费,前1/3特别明显。出了太阳系,稍微好了些许。之后越来越精彩。
很好很好很好的题材和视觉制作,但是没能达到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的地步,稍微故作神秘,情节跳脱,直观不足,倒是很国家地理频道的味道,一种强烈的追求神秘和视觉效果的商业风格气息。一个星球到达另一个星球到底是怎样的空间相对位置,在总览银河系的时候我想知道太阳系在哪里,都没有告诉,英制单位也极大影响很多数字的直观印象。科普的态度应该是谦虚的,体恤观众的,运用奇妙的语言,恰到好处的利用工具,流畅连贯,引人入胜。
由于我拥有贫瘠的物理学常识,本片所述种种几乎是左耳进右耳出。唯一留痕的是眼睛所捕捉到的崇高美。浩瀚的、神秘的宇宙,容纳着我们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人类渺小,但以一种伟大的姿态去探寻着宏大的未知。以已知去类比、推理未知,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生命的原初,或许就是一次偶然的漂流后扎根,像植物的种子。我与泥土同源。
无法用语言形容的震撼,当片尾旁白说到“太阳在消失,我们最后也会被卷进黑洞。但我们不应该绝望,我们应该狂欢,因为我们曾经成了我这个无尽浩瀚宇宙的一部分。”时,被感动地简直要流泪。越了解这个无边空间,越感受到自己是多么多么渺小。看过了宇宙里各种恶魔之后,都应该感恩于我们这拥有这么温柔的地球。我爱地球?。
宇宙之美往往包含着无限可能的危险与毁灭性,带给我们恐惧和胁迫感,但美依然是美,是超越了可观赏性的敬畏之美,凌驾于理解意识形态上的奇骇之美,极端又浪漫。在跟随着镜头进行漫长“旅行”的旅途中,从60英里,到7亿英里,再到25兆英里,1300光年...在神奇可怖的未知空间中往边缘处探索,离地球越远,其实就会越忍不住想说,“回去吧”,回到那个在阔荡银河中,微渺如水珠般的蓝色星球,回到那个相较起来是如此安全亲切的地方。影片上的第一句台词开始浮现于脑海,“我们的世界,温暖、舒适、熟悉。”在太阳变成白矮星之前,我好想抱抱我的小地球。60亿年间,每一束光都在倒数生命,每一朵云都像是最后一眼。
一直以来,我们以为宇宙的中心是人类——日常生活中所操劳的,无非不是关乎人的吃穿住行,粮食蔬菜,就连脸上那几块雀斑的色层变化,也是我们所焦虑的对象。然而在前苏格拉底的时期,哲人们是在远离城邦,沉思宇宙,而非应付日常事务,关注个人样貌的变化。如果能旅行到宇宙的边缘,你就会发现人类所关注的在尺度上是多么渺小、狭隘,在光年尺度之外,宇宙在更高层次上有着人类难以想象的惊愕。刘慈欣《朝闻道》里讲“如果说那个原始人对字宙的几分钟凝视是看到了一颗宝石,其后你们所谓的整个人类文明,不过是弯腰去拾它罢了。”这说明,惊奇的尺度往往决定了我们探索的进度,所以人啊,旅行到宇宙的边缘吧!(然而相比于哲学意义上的惊异游戏,我更关注宗教意味上的缄默与顺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