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所应为(1989)

Do the Right ThingUP:2021-03-18

《为所应为》(Do the Right Thing)是1989年美国的一部喜剧电影,由史派克·李制作、编剧、执导,并参与演出。本片获选为第42届坎城影展正式竞赛片。

为所应为

评分:8.2 导演:斯派克·李 编剧:斯派克·李
主演:丹尼·爱罗 / 奥西·戴维斯 / 露比·迪 / 理查德·埃德森 / 吉安卡罗·埃斯波西托 / 斯派克·李 / 比尔·努恩 / 约翰·特托罗 / 保罗·本杰明 / 弗兰基·费森 / 罗宾·哈里斯 / 茹瓦·李 / 米盖尔·桑多瓦尔 / 里克·埃罗 / 约翰·萨维奇 / 塞缪尔·杰克逊 / 罗茜·佩雷兹 / 罗杰·格午埃文·史密斯 / 史蒂夫·怀特 / 马丁·劳伦斯 / 伦纳德·L·托马斯 / 弗兰克·文森特 / 理查德·哈伯森 / 斯蒂夫·朴 / 金妮·杨 / 肖恩·埃利奥特 / 埃里克·德拉姆斯 / 加里
类型:剧情 / 喜剧
片长:120 分钟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 意大利语 / 西班牙语
影片别名:不作亏心事(港) / 循规蹈矩 / 不做错事
上映:1989-05-19(戛纳电影节)
IMDb:tt0097216

剧情

纽约布鲁克林的一个黑人占多数的社区里,这里有义大利人Sal开的披萨店,有韩国人经营的杂货店,到处都是形形色色的黑人、白人、黄种人;25岁的年轻黑人Mookie和Sal的儿子们在披萨店工作,身心障碍者Smiley在街道上向他人兜售手绘的麦尔坎·X和金恩博士的图片,Radio Raheem不论走到哪都拿着大型喇叭播放嘻哈团体Public Enemy鼓吹黑人反抗的歌曲,年老的Mother Sister则每天坐在窗边看着路人来来去去,四处游荡的酒鬼Da Mayor爱慕著Mother Sister。在一个热到不行的夏日,不断升高的族群间紧张氛围导向更大的冲突。

演员

  • 史派克·李 - Mookie
  • 山缪·杰克森 - Love Daddy
  • 丹尼·艾罗(英语:Danny Aiello) - Sal
  • 奥塞·戴维斯(英语:Ossie Davis) - Da Mayor
  • 鲁比·迪伊 - Mother Sister
  • 吉安卡洛·伊坡托 - Buggin' Out
  • Bill Nunn - Radio Raheem
  • John Turturro - Pino
  • Richard Edson - Vito
  • Roger Guenveur Smith - Smiley
  • Rosie Perez - Tina
  • Joie Lee - Jade

奖项

奖项奖项受奖者阶段/结果
第42届坎城影展金棕榈奖史派克·李《为所应为》提名
第6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配角丹尼·艾罗(英语:Danny Aiello)提名
最佳原著剧本史派克·李提名
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影片《为所应为》获奖
最佳导演史派克·李获奖
最佳男配角丹尼·艾罗获奖
最佳剧本史派克·李提名
最佳音乐Bill Lee获奖
纽约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影片《为所应为》提名
最佳导演史派克·李提名
最佳摄影Ernest Dickerson获奖
国家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导演史派克·李提名
芝加哥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影片《为所应为》获奖
最佳导演史派克·李获奖
最佳男配角丹尼·艾罗获奖
第47届金球奖戏剧类最佳影片《为所应为》提名
最佳导演史派克·李提名
戏剧类最佳男配角丹尼·艾罗提名
最佳剧本史派克·李提名

本片获得许多正面评价,并被许多电影单位名列史上最伟大的电影之一,包括美国电影学会评选的AFI百年百大电影;国会图书馆将本片列为文化上重要的作品,国家影片登记表也将本片列入保存名单。

简评

本片可谓以小见大的典范,大半篇都是琐琐碎碎的各种生活碎片各种嘴炮各种不知所谓的吵闹,但当最后的爆发之后再去回味之前的情节,才意识到导演的眼光是多么深邃精准,剧本写得多么巧妙,调度多么井然有序。其实大家都是少数族裔,都是一个街区中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邻里,然而源于人类本性的他人即地狱心理,使得原本同一阶层的人群之间也充满排斥与仇视,血案看似偶然,其实矛盾早已潜伏在日常的每一天里,联想到美国最近的情势,更是深有感触。这是斯派克·李对自己族裔的自省和警醒,而事实上,这样的自省和警醒绝非仅限于黑人,而适用于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乌合之众,不过遗憾的是,乌合之众是从不会自省和警醒的,因此这种动荡和悲剧仍会不断发生……

悻悻地说:“oh man太吵了”,风格非常强烈,主观镜头抓眼。有意思的是导演立场,显然片中的黑人白人都有问题,一方愚蠢找茬,一方带着高傲和偏见,两方对对方都是暴虐和情绪煽动,其中还有亚洲人,主题探讨就不是只有黑白,是大范围的种族歧视问题,很难不想到“弗洛伊德事件”,这事讨几百年都不会有说法。////导演也不遮着什么,收音机小伙死后,大伙把所有怒火发泄在披萨店一家人身上(“他只不过是要求贴照片”),导演饰演的快递员第一个冲上去砸自己老板的店,他是在场所有黑人中最清楚前因后果的人,但他义无反顾的当了傻逼,导演自己骂“自己”,看完你会讨厌里面所有人。(到觉得黑人要去砸韩国人店的时候强调自己是黑人时,这才是最种族主义的。)

斯派克·李的《为所应为》就像是美国黑人与其他种族的“巴别塔”故事。交流与理解的困境,注定了种族矛盾的无从调和。以布鲁克林炎热的天气为前提,烘托的是躁动无法平复的情绪,种族与阶层间的矛盾在不断积压。导演用黑人街头文化配合极具压迫感的视听语言,不断在官能刺激上也赋予观众与角色相同的体验感受。所以矛盾在喧嚣喋喋不休的生活琐碎中滋长,一切便让最终的暴动顺理成章,又极富冲击力。毫无疑问,这场高潮戏是全片的华彩,也是让《为所应为》生活的地方。当披萨店作为符号被燃烧成废墟,消失的其实是种族和解共存的可能性。没有绝对的对错,斯派克·李的自反与批判,以及如此有力又真实直接的故事,足以让他通过影像媒介,成为电影时代,美国社会全新的黑人精神领袖。

。这台词出溜的,太魔怔了,我很喜欢它的色彩及构图,人是正的,把后景或是镜头做斜,人物都有种Q感,就是那种“看你丫不顺眼,你能耐我何?…”这使得结尾的突发高潮跟前面的人畜无害形成反差,同时也不得不说,我若真在这种环境里生活,智商肯定直线下降,最后同化成那两个韩国人一样,整个剧情到后面有点像历史暴动的前奏,再衔接毕格罗拍的《底特律》,再联系到近期的“I can’t breath “事件,这一环一环的非常具体了,斯派克李这个极端的现实悲观主义者,他看人的表情就那副淡定刻薄的样子,片子里这个主角我越看越像他,很多凝视的大特写,看完发现还真是他年轻时自导自演的,绝了,但我反过来要说,在意识形态严重固化的今天,拍电影能毫不回避自己种族的劣根性,这个是很少见的,也是最有价值的。

太过炎热的一天,发生太多零碎的小事,最后却一发不可收拾。不能认同热评里批评黑人活在底层是他们自己的过错,这场意外里犯下严重过失的,首先是暴力执法、勒死黑人的警察,在他们的兄弟被害死之后还要求黑人们平平静静的接受现实,这是种冷血的、事不关己的苛求。要砸韩国人的店之前几句劝说大家就会认同就可以看出来他们不想伤害无辜,不肯放过Sal是连接到了Raheem的死去以及墙上没有黑人照片这个可以联想到种族歧视的事件,当然Sal是受害者也是好人,另外的Mookie心肠也不坏,Spike Lee想讲的大概还是这种固有的种族矛盾可能会酝酿出种种事故,片名的Do the Right Thing是一种自我提醒或者说是种追问。

说来也巧,我刚看完这片不久美国就爆发了弗洛伊德事件,甚至于事件爆发的原因都和本片差不多,加星加星。本片最好的一点在于把社区展现的很好,并且角色非常多元化,有非裔、意裔、拉丁裔以及传统白人,有混吃等死的黑人,有打工赚钱的黑人,有各种平权的黑人,特别是里面设定了一个宣扬马丁路德金和马尔科姆言论照片的智障白人,这个很有意思。我感觉这片很独特是因为之前看过很多的黑人片都是宣扬黑人如何惨,然后我们要去平权,但是这部给我了很新颖的视角。特别高潮之后的结尾,一般对于黑人平权片来说高潮的复仇之后就可以结束了。但这是一个在社区的电影,社区不会因为一场暴乱就生活停止,谁对谁错并不是最重要的,就在昨天晚上还互相大打出手的双方,还是在继续互相的接触,这是非常真实的一点,这部电影把双方都拍的很公平。

#DVD 倒下的生命,燃烧的披萨店。写实的故事搭配风格化的视听语言。Smiley在说X和King的理念我认为是点出了影片的主题Love&Hate。炎热的夏天,被堆积的情绪,倒下的生命,燃烧的披萨店,老中青三代黑人和其他种族的人在布鲁克林黑人街区上绘制了的一幅有预见性的真实图景。导演以意大利一家在黑人街区的生活对照黑人在美国的生活,结尾处Raheem的死亡与皮萨店的燃烧仿佛也在讲述着一个故事。影片的视角会在寓意与现实中切换,这种构建也完全模糊了种族的边界,视角更加中立。视觉上大量的使用仰拍和俯拍来凸显“权力”,搭配上大量的倾斜构图构建冲突感。直视镜头的对话和POV镜头的结合让很多情绪可以更好的传递。高饱和度配色让高温夏日的燥热和强节奏的配乐,让整部影片的人物都充满着焦躁情绪。

北影节15/18。闹哄哄的音乐成为几乎充斥全片的背景旋律,与之相伴的是画面高饱和度的强烈色彩,以及总是向画外倾斜的摄影视角。整部影片的氛围与情节发生的背景一样,都是极端火热的;而正是在这种高温难耐的境况中,兴奋、激动、冲突、破坏之间的界限似乎也融化、模糊了。狂欢与暴乱常常仅隔咫尺,友爱与反目常常变于瞬间,街区状况似乎总是在变,但根深蒂固的却是不变的永恒轮回,那道宿命首先被展现为各族群之间的“难以理解”,但最致命(或最值得审视的)却是暴力机关的暴力干预,最后的故事就是那屡见不鲜的老一套:the Police Kills the Black。因此,纵观整部电影的逻辑,斯派克·李并没有为某个特定族群辩护(因为差别总是差异),矛盾的焦点在于社区之外的闯入式暴力力量。和平还是反抗,永远需要批判性思考。

#11th BJIFF# 对Spike Lee这个人没有多大了解,只有从以往看过一些采访和他公开发表的言论中窥见这个人的一二。这是看过的他的第一部电影,说实话对这个人和这个片子都没有那么大的喜好。似乎是在表述一些问题,但没有让我觉得多触动。应该也有本来我对黑人种族他们的内部矛盾外部矛盾没有多深刻程度了解的原因,所以这部作品对我来说就有些不清不楚。结尾李引用了两段关于暴力的话,好像既反对暴力又赞成必要时候的暴力,那什么叫做必要时候呢?去砸与警察犯罪无关的意大利餐厅吗?影片中对黑人们的闭塞和懒散笔墨也着了很多,总之没有看懂导演到底什么个立场。80年代布鲁克林的城市及人物风貌、复古色调和黑人音乐挺好。

这不是种族与种族,肤色与肤色之间的矛盾冲突,是人类本身具有的排斥“异类”和自相残杀的天性。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野兽,不论社会和政治如何用道德和法律约束,一旦夏日炎炎,让人维持表面斯文的外衣融化了,一切本性现形,妖魔鬼怪魑魅魍魉横行霸道,只有本性纯良的人即使融化了也不会害人,却难逃为他人所裹挟的命运。至于社会本身,到底有解决方法吗,我们不认可暴力,但也不接受压迫。如果可以倒退,应该倒退到压迫发生之前,而不是暴动发生之前,这不公平。更不公平的,是从来就没有时光倒退这一说。之前看过斯派克对美术是有特别设计的,比如重新粉刷红色加剧人视觉上的烦躁和不安感,倾斜的晃动的手持镜头更加剧了不稳定的感受,尤其是近景和特写。在这种受限束缚又浑身不适的生活里,人们终究会一不留神释放内心的野兽。跟当下一模一样。

在一片平和中突然爆发。炎热的一天,昏黄的画面,人与人之间的谈话,很简答很平常,还原现实,斯派克李用很简单的方法讲述了有色人种在美国的社会状态,他对黑人的描述不偏不倚,既有被社会的不公平对待,但也有他们自己的问题,此片黑人虽然是主线,但是片中的亚裔,拉丁裔,意大利人,都是缩影,他们都遭受了不公平的待遇,或是歧视,但他们在这个国家又互相冲突,这反映出种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必定会造成冲突,这也是千百年来不可改变的,片尾引用马丁路德金和马尔科姆的话,说的没错,但也只是美好的幻想,人是复杂的动物,不是机器,不可能被这些教条所束缚,总有人会越界,斯派克李还是很有想法的,并不像现在好莱坞掀起的有色人种人权运动,以及变了味的女权主义

远比多年以后《黑色党徒》要灵气许多,斯派克李比后来的自己其实更早的接触到了所谓美国图景的真相。丝毫不尝试掩藏自己“用电影做谈论武器”的意图,以一种事无巨细甚至叫人感到烦躁的状态尽己所能的刻画了一个美国街区图景(如果知道美国城市聚集的历史和五六十年代泛美高速基建对社区族裔划分的巨大影响会更有感触),对身份政治和自我认识的敏锐察觉,同时真正指向了政治正确和种族问题背后的一种难以言喻的、似乎只能依靠无能狂怒来永远保持敌对和发泄的巨大挫败感,这背后的“看不见的手”,以及对于永远错失的革命节点的迷茫;放到30年后的今天来看,这样的故事似乎一而再再而三的上演,而斯派克李如今却只能退缩到完全归结于种族问题,着实是一种退步.....

获得奖项

  • 第15届MTV电影奖
    第15届MTV电影奖
    获奖:杰出成就奖
  • 第41届戛纳电影节
    第41届戛纳电影节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47届金球奖
    第47届金球奖
    提名:最佳剧情电影 / 最佳男配角 / 最佳导演 / 最佳编剧
  • 第62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62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最佳男配角 / 最佳原创剧本
  • 第42届戛纳电影节
    第42届戛纳电影节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54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第54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摄影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