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四天(2011)

4 Tage im MaiUP:2021-07-27

五月的四天

评分:8.5 导演:阿希姆·冯·博里斯 编剧:阿希姆·冯·博里斯
主演:帕维尔·文策尔 / 阿列克塞·古斯科夫 / 伊万·舍甫多夫 / 安德烈·梅尔兹利金 / Sergey Legostaev / Maksim Kowalewski / 吉里格力·多布金 / 安杰丽娜·汉奇 / Gertrud Roll / Petra Kelling / 梅拉布·尼尼泽 / 杰拉德·亚历山大·海德 / 马丁·布拉姆马赫 / Veit Stübner / Sylke Langenbeck / 朱利斯·尼兹舒寇夫 / Thomas Schunke / Yevgeni Sitokhin / 弗拉基
类型:剧情 / 战争
片长:97分钟地区:德国 / 俄罗斯 / 乌克兰
语言:德语 / 英语 / 俄语
影片别名:五月的4天 / 4 Days in May / Vier Tage im Mai
上映:2011-09-29(德国)
IMDb:tt1699202

五月的四天简介

德国,二战结束前的四天。一位率领着他的部队占领海边孤儿院的苏联军官。一支在海滩驻扎的纳粹德国国防军部队。一种反常的危险的爱。
  所有人都对战争感到疲惫,只有十三岁的孤儿彼得,想要证明自己是一个英雄,千万百计煽动两支部队。直到他意识到,真正的敌人早就潜伏在其他地方,而他所谓 的敌人,其实是如父亲般的朋友。
  这时划清的不是敌与友之间的界线,而只是善与恶之间的界线。

简评

胜利在望,但有些人却再也看不到了,遗憾的死在曙光到来之前。可恨的是那些为个人私欲挑动战争的自私自利之人,可敬的是那些饱经战乱摧残却依旧良心未泯的善良之人,可怜的是那些被迫卷入战争毫无自保能力的无辜之人,战争真的值得人类好好反思,时刻反思。剧情设定在4日之内,故事线非常清晰简洁,是一场战争的结束,也是小男孩痛苦的成长的历程。钢琴师与女孩的恋情设计没搞明白,是想说明爱情不分敌我,还是因为全片没有谈情说爱缺了点东西要补上?摄影师非常不错,构图很好,画面很漂亮。

只要人们的心中做不到绝对的平静,只要社会依然会有绝对的不公平,那么就算是没有实体的战争,人们内心的战火也会是一点就着。很多问题很难得到非常妥善的解决,而这些火药桶一旦有任何一个引爆,都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当战争过去了,也许除了宏观上的一些经济恢复活动,也要更多关注参与战争的心理创伤恢复,战争的阴影可能会在他们心底留下终生的伤疤,未来还是会有很多需要做的。

德国,二战结束前的四天。一位率领着他的部队占领海边孤儿院的苏联军官。一支在海滩驻扎的纳粹德国国防军部队。一种反常的危险的爱。 所有人都对战争感到疲惫,只有十三岁的孤儿彼得,想要证明自己是一个英雄,千万百计煽动两支部队。直到他意识到,真正的敌人早就潜伏在其他地方,而他所谓 的敌人,其实是如父亲般的朋友。 这时划清的不是敌与友之间的界线,而只是善与恶之间的界线。

战争片里的奇葩片,到了终极阶段,居然已不分阵营,只为人性,只为了女人和孩子,于是将生的希望留给她们,自己却英勇赴死,闪烁着无限的人性辉光。但,这,也许,只是一个传说。真实的人性世界里,往往会屈从于阵营,屈从于权力,屈从于上下级关系。那里没有反抗,只有服从。本片也强烈抨击了前苏联的各种荒谬。

评论区都是赞美人性的声音,高分也都给了人性无国界的7个苏联战士甚至帮他们反抗苏军暴权的德国士兵。我却在想,WTF!这编剧脑袋进水了吗?了解了更多拍摄和上映后的事情,我对本片有了更清晰的了解。.com/review/12470762/。本片由三国合作,德俄乌,德国占大头,在德国上映长达半年,获得票房口碑双丰收,在一些俄城市拒绝放映,故事的剧本来源于2012年俄罗斯作家的一篇短篇小说,而根本不是所谓的由真实故事改编。苏联不存在了,苏联军队的二战恶行也成了可以万人唾骂的材料,只是,基于这个论调就可以来这么一个剧本,让我们看到了苏联官员的残暴无理,个别闪着人性光辉的苏联士兵/下级军官,以及好像置身事外却无时不在抬高的德国军人,即使即将成为俘虏。这样的剧本安排.

.20 .8日德国投降的前四天:一个孩子的成长,对当兵的热情变为对战争的冷漠,四天之内思想的大转变;一群妇孺挺过了战争,却险些挺不过人性普遍的恶,四天之内命运的跌宕起伏;无论是赢还是输,对冲突与战争都保持距离,因为没有人想要无故的牺牲,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对群体的生存负责之时,这是也是小彼得认知的突破。区分敌我的,不是人为划定的国界,而是人类共识的道德善恶。

影片頗為精巧地設計了一名13歲德國男孩於四天內的“成長故事”:在堅稱聖彼得堡為“列寧格勒”的正直蘇軍上尉的影響和感化下,其在戰爭中的是/非、敵/我意識,由基於民族主義的政治立場,迅速轉向基於樸素的人性善惡。片中的女孩安娜像是一面鏡子,輪番照射出男孩、鋼琴家話務兵、蘇軍小分隊的兵痞和上尉、大部隊上校等人的人性水平。影片宣稱基於真實事件改編,但其對蘇軍大部隊形象及軍紀的刻畫,未必符合歷史主流,由於蘇聯已經解體,其形象已可被隨意“打扮”。2020年7月19日淩晨於海甸島。

感觉正片是从最后20分钟才开始,前面的铺垫有点太过沉闷了。那个想要做英雄,想去打仗的小男孩在最后终于领悟到战争并不像他想的那么值得歌颂,战争充满了残酷和血腥,一点都不有趣。最后的那场战斗,是那两帮80+8,小男孩心目中的"懦夫"扛下来的,有的人的勇气只出现在对的地方。上尉把长官的头往墙上狠狠一磕,应该算是回答了小男孩之前问的"你做过最勇敢的事是什么"。

一小撮苏联人为了保护德国战俘在胜利日与自家军队开打的故事。。。敌我界限因善恶模糊。战争会激发人恶欲里的兽性,也能凸显出善念中的正直,一个人原本内在的好坏在战时会最大程度外化。战场不过人性的较量、本性的放大。敌友亦无关国籍、立场、阵营,因人而异随时都有转化的可能………剖示人性复杂面的二战深度好片,plot的构思角度和时间切入点绝妙,钢琴配乐亦完美应和剧情气氛,结局的冲击力度再猛一些会更震撼………

苏联能攻下柏林,是付出几十万军人死伤的代价,但城破之后到处烧杀抢夺,奸淫妇女,完全没有道义。使用先进的武器,思想却是落后肮脏的禽兽行径,这样的军队即使战争胜利了,也不可能是常胜军。苏联解体的原因很多,总结为两个方面:1、落后封建思想腐朽着苏联执政党;2、西方断子绝孙的资本主义制度腐朽着苏联人民。两者前后夹击,一秒秒,一分分,一刻刻,一时时,一天天,一季季,一年年,就这样苏联就解体了、、、

停战之日,敌我双方却为了保护一群妇孺,抛弃前嫌携手抗暴,最后为此捐躯,让人不得不思考战争的本质。故事精巧,结构紧凑,人物形象鲜明,人性的光辉和龌龊在苏军上尉和少校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男爵夫人的高贵和责任心,通讯兵对音乐的追求,小男孩的快递成长,苏军上尉和德军中校的爱兵如子,都让人印象深刻。

1945年5月8日战争结束前的四天,苏联上尉率领八人小分队借住孤儿院,而海边集结的纳粹小部队准备乘船去丹麦向英军投降,双方都厌倦战争渴望回家,便极力避免冲突。就在苏军欢庆胜利时,上司欲强占孤儿院少女遭上尉阻止,竟污蔑小分队叛变,带领红军部队来攻打。孤儿彼得向德军告急,纳粹官兵为保护女人和孩子,与小分队并肩抵抗,终至全部阵亡。影片歌颂温暖人性,反对残酷战争,是成功的反战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