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瓦乔(1986)

CaravaggioUP:2021-04-27

卡拉瓦乔

评分:8.1 导演:德里克·贾曼 编剧:德里克·贾曼
主演:尼吉尔·特瑞 / 肖恩·宾 / 德克斯特·弗莱彻 / 斯宾塞·雷伊 / 蒂尔达·斯文顿 / 奈杰尔·达文波特 / 罗彼·考特拉尼 / 迈克尔·高夫 / 杰克·布里凯特 / 伊莫金·克莱尔 / 萨迪·科尔
类型:剧情 / 同性 / 传记
片长:93分钟地区:英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浮世绘
上映:1986-08-29(英国)
IMDb:tt0090798

卡拉瓦乔简介

影片是对性、犯罪行为和艺术的一种深思,导演成功地将影象和绘画这两件生命中重要的元素呈现出来,丰富地描绘出意大利传奇画家的一生。
  本片是一部传记体影片。英国的先锋派导演贾曼也是一名画家,他怀着对卡拉瓦乔这位伟大的艺术家的崇敬心理和对画家生活的浓厚兴趣,拍了这部关于艺术家生活片断的作品。本片的手法和题材不拘一格,从各角度都给人以新鲜感。本片获得1986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是英国1986年最卖座影片之一。

第3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最佳影片(提名)德里克·贾曼 第3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 杰出成就

简评

流动的油画。循规蹈矩(卡拉瓦乔之死的那一幕来替换耶稣之死的那幅画不算是循规蹈矩?但是也在情理之中)还原画家作品的同时于含混交叉的时间线下穿插计算器打字机这种不明觉厉的现代符号来凸显人物性格和先锋超前的画作?没有理解。诗意的旁白和戏剧化的表演冲淡传记电影的严肃,很新颖也很贴合人物。但爱情故事过分单薄与这么大的画面有些不衬,失望。封面图很美但是电影中Lena才是最惊艳我的那个。

德里克贾曼用相对舞台剧的方式,打破了时间界限,出现了汽车马拉之死等相对现代的食物,如文艺复兴时期油画一般的昏黄色基调,这也正是卡拉瓦乔绘画的主色调,以卡拉瓦乔生命最后阶段缠绵病榻为开始,回忆了卡拉瓦乔混乱疯狂才华恣意的一生!舞会那段,一边是上流社会的虚与委蛇醉生梦死,一边是满身灰尘的骷髅,一种虚无感无力感油然而生!三人行那段也是心照不宣,肖恩宾吃金币那段直白又欲望;跟蒂尔达在帆布床上,好两小无猜既视感。卡拉瓦乔的选角宛若真人,太有代入感了,非常疯狂可怜无所畏惧!肖恩宾便当哥人设不崩,最后还是被卡拉瓦乔捅了!蒂尔达斯文顿脸也太小太精致了,舞会上她真美啊!谁说蒂尔达不能演普通人啊,这个就演得很好啊!德里克贾曼真是一个人才,画面掌控能力好强,同时他也是疯子吧,否则怎么会把卡拉瓦乔的人生讲得那么好啊

对肉体的拍摄简直是至臻了,同样光影的协调和色彩的平衡造就无与伦比的学院派油画感,画面非常好看,静物、背景布、人物的前后关系拆开来都神奇地在荧幕上体现了各自的画法但组合到一起又很和谐。我可以盯着然后去想象如何调色如何处理冷暖调的比重如何表现肌理如何点出高光,所以观影过程非常享受,毕竟最近没有时间画画反而靠看电影颅内过了把瘾…尤其是全黑的场景,既是肖像画的表达方式又是接近于戏剧的表现,艺术的交融便在于此吧,自然又动人。蓝边橘色的窗口让我想到麦田。相比之下文本是真的平庸。

比较晦涩,要很耐心地看才能一点一点沉浸在导演所创造的氛围当中。影像在美学上的造诣非常高,每一帧都具有不逊色于油画的独特的美。曾经看过卡拉瓦乔的纪录片,但对他的印象还是很模糊,本片没有专注于卡拉瓦乔性格上的残暴,反而将其刻画成了一个多情的人。艺术的痴狂,情欲的迷乱,宗教的黑暗,永恒的孤寂……《卡拉瓦乔》交织着绝望与诗意。

帧帧入画,步步成诗,不落叙事窠臼,也不弄玄虚造作,心有敬慕而自成一派风流。导演没有对卡拉瓦乔的生平和作品做出详细介绍,就像卡拉瓦乔自己的画一样,“Chiaroscuro ”,必须明暗对比,不要细致入微,必须抒发,不要炫技。《手提歌莉亚头的大卫》和《圣马太蒙召》一见难忘,喜欢卡拉瓦乔好像是天经地义的事。

哎,好难写一个出柜死于HIV的男导,拍了一位在美术史上性向争议,叛逆冲动总是流亡的男画家的故事,人物传记类的试验电影,不愧是欧洲导演,美学和专业很在线,全片的光影/美术/服化,简直神还原。意大利时局的动荡造就了卡拉瓦乔在美术上的成功,民主主义色彩浓郁,人物冲突抢眼,戏剧性十足。那时的红衣主教流行放贷和包养少年画家,果然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情欲和生命力和艺术总是捆绑在一起,艺术像美杜莎、像潘多拉,勾着你的好奇心,释放你的爱恨善恶,驾驭这批疯狂的马车,需要付出太多太多的代价。贾曼如果还在世,不知道更喜欢798还是m50

,每一帧都像油画,主角颜值都好高,也看懂了大致的剧情发展。但好像全文都在描述他认识了一个打架的斗士然后和他女朋友三个人之间的故事,然后就死了,感觉并没有贯穿整个人生啊,说不上哪里有问题,应该还是这部分篇幅太多了吧,小时候和暮年的故事没有感觉有很多,但画面是真的精湛,有时候会有一种我在看那部苏联电影《石榴的颜色》的感觉,不过这部能看懂只是懂得不够透彻

影片是对性、犯罪行为和艺术的一种深思,导演成功地将影象和绘画这两件生命中重要的元素呈现出来,丰富地描绘出意大利传奇画家的一生。本片是一部传记体影片。英国的先锋派导演贾曼也是一名画家,他怀着对卡拉瓦乔这位伟大的艺术家的崇敬心理和对画家生活的浓厚兴趣,拍了这部关于艺术家生活片断的作品。本片的手法和题材不拘一格,从各角度都给人以新鲜感。本片获得1986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是英国1986年最卖座影片之一。

1986年春视与听的封面喔,花了好多钱~现在回想,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还原”原画的那一刻,非常独特。维基上关于这部电影的内容少,关于卡拉瓦乔的介绍也有许多不确定之事,不过看了资料才知道卡拉瓦乔当时也是“名人”。不过总觉得像贾曼虚构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或许更像他的自传性表达,在我看来不太好......似乎他试图去构造一个卡拉瓦乔的圣经故事,让这位画家与他的画融为一体。记得中文翻译很好,这些像散文诗化的独白想来应当是贾曼自个儿写的,看不了英文原文是遗憾,但翻译字幕的确写得很好了~

4。我非常珍惜在期末考前还能看电影的每分钟。看完有种“审美升华”的心情,真的太美了。一部讲述意大利画家米开朗基罗·卡拉瓦乔的电影。我在电影中看画,而整部电影就像动起来的油画。(看修复版质感好棒)现在的我理解剧情还是有点朦胧,大体是看得懂,插叙不错。截图的手就没停下过,除了极美的画面、光与影的运用,还记下了很多喜欢的句子。要不是十天之后就要考试,我肯定会剪个视频的。

细读电影史发现了这部电影,看后才发现在欧洲的博物馆已经看了很多这位画家的画。从电影本身来看,导演巧妙的将画家的生平用碎片化的闪回与现实中将死的画家穿插,整部电影仿佛是将死之人的回忆录,背诵文本式的旁白与画面形成对位加上两次演员的直视镜头与超越时代物件的出现都力图将观众隔离在传记之外。或者说,这些尝试成为了电影的画框,将叙境的世界与自然世界隔离开来——电影成为了绘画。更有很多时刻,旁观者直接位于画面前景,背景便是活物画的陈设,多重指涉便形成了(叙境内的绘画——叙境观众——影片所展现的真实生活的绘画——影片——影片的观众)。

这个电影只能用exquisite来形容。直男不会有这么好的品味 将卡拉瓦乔的画作融入镜头以此来表达作者对卡拉瓦乔的喜爱。整部电影有种非常阴郁,甚至让我有种觉得很wicked的感觉。没来由的觉得很英式。在死人墓地上的派对这个镜头太震撼了,不枉我下载这个电影下载了两天

获得奖项

  • 第3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第3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获奖:C.I.D.A.L.C. Award / 银熊奖-杰出成就
    提名:金熊奖-最佳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