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什维尔(1975)

NashvilleUP:2021-04-03

《纳什维尔》(Nashville)是1975年美国的一部讽刺式喜剧剧情音乐电影,由劳勃·阿特曼导演。电影描绘了当时在纳什维尔的乡村音乐及福音音乐界的不同人与物。

纳什维尔

评分:8.2 导演:罗伯特·奥特曼 编剧:琼·图克斯伯里
主演:大卫·阿金 / 芭芭拉·巴斯里 / 尼德·巴蒂 / 凯伦·布莱克 / 罗尼·布莱克利 / 蒂莫西·布朗 / 基思·卡拉丹 / 杰拉丁·卓别林 / 罗伯特·多奎 / 谢莉·杜瓦尔 / 艾伦·加菲尔德 / 亨利·吉布森 / 斯科特·格伦 / 杰夫·高布伦 / 芭芭拉·哈里斯 / 迈克尔·墨菲 / Allan F. Nicholls / Dave Peel / 克里斯蒂娜·雷恩斯 / 伯特·莱姆森 / 莉莉·汤姆林 / 格温·韦尔斯 / 基南·怀恩 / Merle Kilgore / 理查德·巴斯金 / Vas
类型:剧情 / 喜剧 / 音乐
片长:160分钟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普世欢腾乐满城 / 纳斯维尔
上映:1975-06-11(纽约首映)
IMDb:tt0073440

纳什维尔简介

美国独立二百周年之际,精心筹备竞选活动的总统候选人,穿插其中的社会名流,借机扬名的乡村歌手,疯狂追捧的歌迷,冷眼旁观的BBC记者……各色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在盛大的晚会上,女明星被刺杀使整部电影达到了最高潮。“你可以说,我不自由,但我并不为此而担忧”——在片尾冷漠的歌声中,镜头迅速地掠过场下喧嚣的人群,在那些呆滞或扭曲的面孔背后,是已被大众文化腐蚀而失去独立意识的空洞灵魂。
  擅长处理群戏的罗伯特•奥尔特曼以其出色的调度与控制力,在“喋喋不休”的对白与“混乱无序”的场景中,精确地描绘了越战阴影下美国芸芸众生的人情性态,并深刻揭示出普世欢腾气氛下的美国社会精神危机。本片获得奥斯卡最佳电影与最佳导演等提名,堪称美国70年代电影代表佳作。

第4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罗伯特·奥特曼 第4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提名)罗伯特·奥特曼 第4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配角(提名)莉莉·汤姆林 / 罗尼·布莱克利

简评

【67%】七十小时的素材最终以159分钟的体量承载,连讲清楚故事都已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更别说在此基础之上讲求线索安插、戏份排布和群像塑造了。所谓的群戏,不过是具有既定象征意义的人物沿既定轨道(且此一轨道因过量裁剪而残缺不全)在既定的讽刺性场景之间反复相遇,段落之间缺乏最基本的逻辑性连接,遑论更高层面的情感动因。这一切都让本能激发出极强情绪张力的结尾,沦为一场机械式的刻奇狂欢;而若将目光向前看,我们会发现,这场狂欢从一开始就只是被导演意志的强力所推动的一次指向明确的沙盘推算,结果(表意、主题)既然已经被事先落定,那么它的过程是否真实反映了时代图景也已不再重要。如果本片真的代表了奥特曼的最高水准,那么他生涯最大的成就大概是教出了PTA——后者的「木兰花」才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群像电影。

好像是看《断代》里提到,然后去看了,听了i m easy,觉得没什么很精彩的三个多小时但是却耐心地看完了,就像流水一样漫过眼睛,顿年以后回忆起来才知道里面的动荡、喜剧、戏剧或者平常,都是生活在内中的人的浪潮。就像《断代》里的那一场时光,已经发腐的男人穿着吊带舞裙一歌方休,颠三倒四地回bar里来喝那一杯,粗糙的嘴唇上艳红的唇彩粘在酒杯上,像是真的有一个绝代女郎的身影。灯光太暗,色调发灰,鬼影妖孽还是柴米油盐都这么过去了。

从未见过的极致群像,24个人物在160min里平分秋色。看到结尾都没记住任何人的名字(也没数出到底是哪24个人),但每个人物又非常清晰。在一场接一场宏大场面中,快切一组又一组极其片段的对白。到了那个发型像耶稣的歌手在台上宣布唱给一个特殊的人时,之前片段出现的他的情人1234分别于人群中痴迷地看着他,实在是有趣的窥探。最后的枪击和小歌手1的崛起与小歌手2的茫然失落,那个兴高采烈宣告“我要去看芭芭拉·珍”的大兵默默离开背影的一帧画面,竟然具有如此的戏剧性。老爷爷死去的妻子从未出现,直到最终那场连锁反应引发的混乱。在最后帕特农神殿的歌唱中,突然想到这好像《北京杂种》啊!!同样像是个强剧情的MTV,这感觉要规整许多。始终穿插的交替党竞选演讲车,在其中投入了不少政治的映射。

看似杂乱无章实则控制严密,以多层次的调度和声轨构筑喧哗又疲惫的纳什维尔生死场。奥特曼的作者人格趋近于贯穿全片的竞选宣传车,四处游走却机械冷漠。Ronee Blakley在台上的“咕咕咕咕”叫提供了唯一的脱轨时刻,原因是疾病(得以突破文明的免疫球体??),而她的结局是被射杀。

是一部关于zeitgeist的注释;群戏中的亮点:随身麦克风收音(去除音效的hierarchy,可以听到各种声音的重叠和交替,甚至于说摄像机的视觉中心主义也被稍稍颠覆了),shatter focus+slow push-in+wide shot(制造亲密的幻象,实则拉开角色间的距离),每个场景切换中的establishing shots惊艳(自始至终只闻其喇叭音而不见其人的竞选人进入大会场景,漫步在汽车和校车垃圾场刻奇记者采风场景等);人们倾尽所有用最真诚的态度来编织谎言,既是欺骗利用他人也要逃避感动自己;相较于“战久必和,和久必战”的双向轮回,电影更突出一种无能为力地,单一方向地坠入无休空虚和无尽刻奇的美国式精神世界;最后的射杀更像是一种精疲力竭的反抗,大众偶像成了极化ZZ的替罪羊

奥特曼对群戏的完美掌控,发生在乡村音乐发源地的故事,俨然一幅纳什维尔浮世绘,当代美国社会现实的呈现,原本纷乱的故事线随故事发展逐渐汇聚,形形色色的人物聚集在舞台前,枪声打破和谐,无因的杀戮骤然发生,伴随着“it don't worry me”的歌声,镜头审视着冷漠的人群,“这不是达拉斯”,但纳什维尔又何尝不是达拉斯。奥特曼以庞杂的故事记述真实的生活,以虚构讽刺现实,以纳什维尔的故事对美国的现状发出一声叹息,对美国文化、政治的反思。奥特曼奉献了完美的群戏调度,将近三小时的篇幅,二十多个主要人物都变得丰满鲜活,而他们也正是美国社会中各类人的缩影,一篇有关美国社会的当代寓言被娓娓道来。

一部全景式的70年代特色美国梦电影。通过乡村音乐多个人的不同故事线索,有想成名的、有偷情的、有喋喋不休想采访名人的记者、有被枪击的女顶流……描绘了一副色彩缤纷的行业景象,广播一直OS展现着美国独立200年的对国家、政府、税收、人民、各行各业的分析和评论,世间百态都刻画得游刃有余,40多年后能通过这部电影去窥视当时的美国社会形态。里面有很多段完整的美式民谣的表演,感觉林奇的《双峰》还有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场休息》都借鉴了这种电影里套完整现场的表现形式,打破了故事片和纪录片的界限。唯一有点遗憾的是这里面这么多歌居然没有一首是耳熟能详的。

4星,唱歌唱的太多…《纳什维尔》作为罗伯特·奥特曼的集大成之作,标志着导演风格趋于成熟:长镜头调度丝滑顺畅、纵深空间构图中前景后景的复杂运动、客观视点拍摄对话而不用正反打。在多音轨嘈杂喧闹的歌声中,怪异的民粹主义者竞选演讲充当背景声,奥特曼将声音当作一种元叙事、一种自反性的批评。多达24个主要人物若隐若现,不乏假冒的BBC记者以居高岭下、先入为主的立场报道新闻。《纳什维尔》几乎没有什么清晰的故事主线,但它以一种社会观察的姿态记录着种种关乎种族、信仰、阶级的现象,是一种美国社会的微观缩影。

大选掩盖不了一团糟的美国早已分崩离析,大火燃烧着歌手的脸庞,美国梦的理想早已湮灭在乡村骑士轰鸣的发动机被扒光的理想只成了政客的工具,漫步在墓地中,死者没有十字架,被腐蚀的机车躺在荒原等待分解,歌声治愈不了哑疾,做爱抚平不了空虚,穿着华光溢彩的服饰却是一具空虚的内壳,把银河穿戴在身,内脏早已空荡无味,嘶鸣的歌声穿不透灵魂,只得像天空发出悲鸣。罗伯特阿尔特曼在75年的美国谱出了最后一首哀歌。论群戏,阿尔特曼第一名!

。纳什维尔是个大舞台,音乐节和总统竞选完美地交织在一起,别管台下如何,台上一定要演得像模像样。在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二个多小时表演后,预期中的枪击终于到来,却并没有在现场带来多大改变,影片在草根歌手和群众合唱的“it don’t worry me ”中结束。制度自信还是积重难返,导演将问号留给了观众,也留给了将来。罗伯特奥特曼对群戏的掌控如此出色,向我们完美地展示了万花筒般的各色人等。

一场“群众”的“政治动员”由竞选活动,节日庆典和音乐演唱会引起,而在这段时间内,那个属于集体的艺术和政治言说成为了每个角色遇见平等,独特时空的背景音,见证者,并随着一声枪响让位于镜头里的每一个陌生匿名的面孔和演唱会中的每一位观众。角色们相会于一个属于现时的具体时空,却隐没在时间的绵延中,每一个角色都作为一段时间的绵延,并闪现于现时的镜头中,属于这些个人的潜在运动构成了影像的时间,无数个现时影像的组成的时间维度。

律动于音乐快感中的美国群像,戏剧性强度的游移不定是潜意识真实的溶液,即使暗杀事件的爆发也必须沉没于俘获众生的音乐快感强度的生成之流中。“如果我们认为这些歌曲是对美国乡村音乐中的世界所面对的空虚和仪式性的商业异化进行讽喻和批判性的描写的话,那我们实在误读《纳什维尔》了:相反,我们被允许——甚至是引诱着——在音乐的情感强度中完全地享受音乐本身,而与Altman显性意图中的批判性意识形态事业毫无关系。这就意味着,人们也应当避免将Altman当作一个吟唱美国式异化的诗人,成天哀叹着日常生活中的无声的绝望。当然,还存在着另外一个Altman,后者不断地开放自己,迎向欢乐的偶然相遇"——音乐的enjoy-ment,以意谓而非意识形态意义的形式分离于意识形态缝合之外。

获得奖项

  • 第1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第1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提名:最佳外国影片
  • 第28届美国导演工会奖
    第28届美国导演工会奖
    提名:最佳电影导演
  • 第21届意大利大卫奖
    第21届意大利大卫奖
    获奖:最佳外语片
  • 第40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第40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女配角
    提名:最佳男配角
  • 第33届金球奖
    第33届金球奖
    获奖:最佳电影歌曲
    提名:Best Supporting Actor - Motion Picture / Best Supporting Actress - Motion Picture / Best Acting Debut in a Motion Picture - Female / 最佳剧情电影 / 最佳导演 / 最佳编剧
  • 第48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48届奥斯卡金像奖
    获奖:最佳原创歌曲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女配角 / 最佳女配角
  • 第29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第29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获奖:BAFTA Film Award —— Best Sound Track
    提名:BAFTA Film Award —— Best Supporting Actress / BAFTA Film Award —— Best Screenplay / BAFTA Film Award —— Most Promising Newcomer to Leading Film Roles